分享

灵趣的画、博雅的书与飞扬的诗——于希宁多面的艺术世界

 教授的拐杖 2023-02-11 发布于北京

“凭恃国魂怡笔墨,画魂深入寓人魂。”国魂、画魂、人魂统一,这是于希宁画作中“三魂一心”的含义。

于希宁,山东潍坊籍画家、艺术教育家,早年就读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毕生致力于绘画创作与艺术教育。

文章图片1

于希宁擅绘花鸟画。他的画作多半工半写,不仅精确把握物品特点,精准描绘其“形”,又以潇洒不羁的笔法勾勒其“意”。梅花、藤萝、牡丹等花卉,黄瓜、葡萄、丹柿等蔬果都是他十分擅长的画题,潇洒秀美,形意兼具。画中的花卉蔬果以精细入微的外形刻画和超凡脱俗的立意诗情,表达出于老蕴籍在画作中的意外之意、味外之旨。

作为绘画大家,于希宁才华肆溢的艺术世界并不限于绘画。如果我们轻轻叩开于老的艺术空间,缓缓步入其中,会发现空间里的广阔:绘画、篆书、诗文、艺术史……与绘画、艺术相关的品类,于希宁都有涉及。于老一生潜心治学,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挥洒在纸张上、墨迹中、粉彩内,不让自己虚度人生的一分一秒,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打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艺术宫殿”,让人在观赏时直呼精彩。

文章图片2

在于希宁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山东博物馆推出“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邀请各位观众一起,缓缓走进这座“殿堂”之中,共同走近、了解于老多面的艺术世界。

文章图片3

“余七至邓尉,四临超山,与梅相处,如对诗翁,如遇哲人,如逢契友,低回把晤间,心神交流,亲情倾注,难以言喻。十数年来,徜徉乎梅林之中寻诗觅画。株株老梅,灵犀相通,依稀高士良师,仿佛心传身教,开我诗思画意,导我新径独辟。”

——1991年3月于希宁《超山邓尉探梅述怀(古风)》

于希宁善画花木,不论是山野园林中新奇又质朴的草木蔬果,或是清新隽秀,品格高洁的珍稀花卉,皆能信手拈来入其画中。于希宁常以一种极为质朴、醇厚的形式语言,诠释蕴藏在作品内丰富的艺术之美。

文章图片4

图丨于希宁 《牡丹修竹》 1994年 “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展出

在众多画题中,于希宁最擅长的莫过于画梅。暗香疏影,凌寒独放的梅历来便被众多文人墨客所钟爱。但于老笔下的梅,却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梅。他笔下的梅不再饱含孤独、寂寞、萧索、枯寒之意,他的梅造境独出,或雪里闻香,或春日翘望,或于飞瀑之畔,或在清风月夜之时……他以对梅花饱满的感情,赋予梅花生气盎然、铁骨铮铮、俏不争春的时代气息。这些与众不同,极富时代精神的“梅”,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图片5

图丨于希宁 《雪梅》 1994年 “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展出

梅对于希宁,早已不再是一种普通的画题。如《超山邓尉探梅述怀(古风)》所言,梅是他的“亲人、友人、情人、哲人或是能启发他的良师高士”。多年与梅的朝夕相处,灵犀相通,让他达到“梅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更加精绝地绘出笔下梅花之“精魂”。

文章图片6

图丨于希宁 《铁骨立风雪幽香透国魂》 1979年 “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展出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1979年于希宁创作巨幅梅花《铁骨立风雪幽香透国魂》。入画的整株老梅树参天拔地、雄奇有力。于老用浓墨皱出粗壮的枝干,用遒劲有力的线条画出梅鞭,通过复杂的枝干穿插和畅快淋漓的笔墨显现出浩然逼人的气势。

文章图片7

“对于书法,我自幼受父亲熏陶,既喜临池,虽客寓沪上,亦无一日间断学习书法。我初学颜柳,上溯“二王”,后学黄山谷、苏东坡,晚近又多习读孙过庭、怀素、陈道复、祝允明书体。真草隶篆兼攻(中年还写过甲骨文),尤其喜写行草。中国画要融书法之力度、节奏、韵律于绘画的气势之中。中国画(特别是花卉画)不同的笔法里有不同的意味,也倾注着不同的情感。”

——于希宁《我的自述》

于希宁是一位传统的文人型、学者型画家。他主张走诗、书、画、印全面发展的路子,力求画家的学者风范。于老曾出版过诗集《于希宁诗草》,在众多题画诗中,不乏佳构。其书法劲健纵横,明快流畅,题之于画,与画风相谐相彰。

文章图片8

图 | 于希宁 《自作咏梅诗》 1983年 “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展出

“神州朗朗日瞰瞰,雪海香涛透国魂,正气浩然多倾慕,报春蕾绽化龙奔。”这首《自作咏梅诗》,全诗气势恢宏,诗中“正气浩然”的梅,与于老画作中对“梅魂”的认知一脉相承,气势雄浑的诗作搭配书写厚实又恣肆飘逸的书法,既有文人创作的丰富情感,又充满笔墨挥洒的艺术性。

文章图片9

图丨于希宁 《自作诗》 “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展出

除了自作诗,于老的书法作品还包括题画诗、临摹作品等,他在笔墨表现上孜孜探索,孕育出“刚劲朴厚”的风格特点。

文章图片10

图丨于希宁 《春满乾坤》 “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展出

这幅巨幅画作《春满乾坤》,画中紫藤回旋曲折、疏密交织、屈曲盘绕,运笔灵活不滞、气脉通联,与草书流畅的书写性异曲同工。而其顿挫生拙之态又极尽篆笔意,正如他自己的诗句“蔓篆舞婆娑”,刚中带柔、外曲内直,行笔快则流畅刚健、飞动挺拔,行笔慢则敦厚朴实、含蓄稳重,流畅中寓苍浑,朴实中见灵动。

“……我的诗常常是绘画内容的补充,它可以为“画龙点睛”开光,也可以开创作之思路。在这方面我从寻益到受益,从立意到创意,丰富心灵,迁想妙得,从突破前贤思路到突破自己思路,诗对我恩惠特多。”

——《于希宁诗草·自序》

“移来三百梅花树‚对我芸窗结静缘。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这是30年代于希宁在上海学艺时创作的一首咏梅诗,因为题于40年代绘成的《白梅手卷》中而与流传了下来。这是研究于老早期咏梅诗的重要资料。1996年,收录于希宁先生300余首诗作的《于希宁诗草》得以出版,其中约有200首咏梅诗。放眼于希宁的整个创作生涯,咏梅诗所占的位置都极为重要。

文章图片11

图丨《于希宁诗草》 荣宝斋出版社1996年版

于希宁创作的咏梅诗精品众多,如这首《姑苏看梅》:“姑苏路上人如织,四海争看岭上枝。我念梅花梅念我,神驰恍惚尔扶持。”篇幅不长的两句短诗,浸透着于老对梅花的一腔深情。咏梅诗不仅是于希宁画作中关于梅花内容的补充,更是启动他画梅不断深化、不断创新突破的金钥匙。

诗与画,以全然不同的两种形式、两种篇幅,生动倾诉着这位“梅痴”于老先生与梅的深厚情缘。

笔精墨妙,舒气为霞。于希宁的艺术人生,就在画笔的一挥、一收,宣纸的打开、折起中缓缓展开……来山东博物馆“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漫步这座艺术宫殿~

观展信息」

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

地点:山东博物馆4号展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