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方证条文及应用(方类排序  十五类  113首)

 新用户99775517 2023-02-11 发布于山东

编著/李书涛

 一、桂枝汤类方(二十四首)

1、 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证)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临床应用】:

【方证】1、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内外证】1、外证: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喷嚏,对寒冷感觉敏感,头项强,关节疼痛等;2、内证: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波动感,腹痛或腹拘急,动悸,易惊,烘热,头昏,失眠等。

【方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阴阳失调。

【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调整阴阳。

【主治】太阳中风证,即外感表虚证;阴阳失调所致的其它科病证。

【应用】本方不仅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凡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而致的时发热自汗出病常自汗出汗出恶风者皆可用之。现代临床上多用于感冒、流感、自汗、盗汗、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紊乱、关节疾患、心脑疾患、皮肤疾患、妊娠恶阻、产后身痛等各科多种疾患,凡符合本方证机所致,或者具备本方证者,皆可应用此方治之。    

      凡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弱等桂枝汤方证的所有疾病,均可应用本方。

【体质】多体瘦柔弱,肤白无光,皮肤湿润而细腻,神情憔悴,常神疲乏力,易出冷汗、汗后怕冷恶风,对寒冷敏感,对疼痛敏感,常易关节痛、头痛、腹痛或少腹拘急,易于惊恐、头昏、鼻塞、咳喘等。腹部扁平,腹肌较硬而缺乏抵力。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脉偏浮,脉缓而无力。常为低血压。

【备注】柯琴《伤寒附翼》载: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自汗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均可用此。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利,随手而愈。

【附注】用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但要加减,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加附子;病人口苦得厉害,加柴胡、黄芩;口干得厉害,加生石膏。

      感冒如果体温比较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本方。

 2、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

【组成】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二两(去皮)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条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林古本·寒病脉证并治》: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寒)。(肩背颈项引痛,腰痛)

【方机】外感风寒,邪袭经络,经气不利,津液失布。

【功效】解肌祛风,兼散经输邪气。

【主治】桂枝汤证又兼项背强急不舒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颈椎及其它脊椎病、肩周炎、眩晕、多发性肌炎、落枕、感冒、风疹、小儿麻疹等符合本方证机,或者具备本方证者各种疾病。

【备注】有汗用本方,无汗用葛根汤。

 3、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条文】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汗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不利,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方机】发汗太过(汗出过多),损阳耗津,阳虚不固,津液不布。

【功效】解表祛风,温经扶阳。

【主治】桂枝汤证而兼表阳虚证,恶寒,或肢节微痛者。

【应用】临床多用于阳虚漏汗、阳虚自汗、阳虚感冒、产后伤风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4、桂枝去芍药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条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临床应用】:

【方证】胸满,恶风寒,脉促。

【方机】太阳表证误下,损伤胸阳,胸阳不振,郁而不展,阳郁求伸。

【功效】解肌祛风,宣通胸阳。

【主治】桂枝汤证而胸满,无拘急之证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心阳虚证、阳虚外感等符合本方机所致,或具备本方证的多种病证。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条文】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林古本: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胸满,恶寒,脉促。

【方机】太阳表证误下,损伤胸阳较重,胸阳不振,郁而不展,阳郁求伸。

【功效】通阳解表,温经扶阳。

【主治】桂枝去芍药汤证伤阳较重兼有恶寒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心肌炎、冠心病、心律不齐等心阳虚所致诸病证。

【备注】本方系太阳病误下后而致胸阳虚;而桂枝加附子汤系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表阳虚。

6、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条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临床应用】:

【方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身痒。

【方机】太阳表证久延,邪气渐退,或感受邪气较轻,微邪郁滞,正气驱邪力弱。

【功效】调和营卫而不留邪,发汗解表而不伤正。

【主治】桂枝汤、麻黄汤二方证相半者,间歇性发热、恶寒,面赤,身痒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感冒日久、顽固性荨麻疹、哮喘、无汗身痒等病患。

 7、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条文】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与白虎汤~桂林本),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临床应用】:

【方证】形似疟,发热恶寒,一日再发。

【方机】表证汗出太过,余邪未尽,微邪郁表。

【功效】微发其汗,扶正散邪。

【主治】桂枝汤证多、麻黄证少,较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更轻者。间歇性发热恶寒,一日再发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顽固性荨麻疹等病证。

8、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条文】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临床应用】:

【方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方机】邪郁肌表,里将化热。

【功效】微发其汗,外散表邪,内清郁热。

【主治】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即太阳病兼有里热轻证,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心烦口渴等症。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感冒、哮喘、肺炎、水肿等病证。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病)

【组成】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条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方机】心下水结,经气不利。(表证未解,水饮内停。)

【功效】开结利水,宣通表里。(解表利尿化饮。)

【主治】桂枝汤证而悸,心下满痛,小便不利,不上冲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感冒、胃炎、肠炎、心悸、肺炎、心衰等水气内结所致病证。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条文】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临床应用】:

【方证】胸满咳喘。(汗出,恶风而咳喘。)

【方机】外感引动宿疾,或外感病误下(也可无误下)致肺失宣降。

【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主治】桂枝汤证而兼胸满咳喘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感冒咳嗽、老年慢支、支气管哮喘、肺炎等肺失宣降较轻之病证。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四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条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汗出,恶风而身体疼痛。)

【方机】发汗后,或失血后,伤及阴阳气血,又受外邪。

【功效】调和营卫气血,温阳散寒,补益气阴(血)。

【主治】桂枝汤证而肢体疼痛,脉沉迟,或四肢拘挛,或心下痞塞,脉沉迟者。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感冒、阳虚外感、虚劳或大病初愈后腰痛、身痛、产后体虚感冒、身痛等津血虚所致病证。

12、 小建中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条文】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腹证】心腹切痛不可忍,轻按即痛,重按则愈,皆虚寒痛。

【方机】中焦素虚,化源不足,阴阳两虚,或又复感外邪,里虚不耐邪扰。

【功效】补中焦,资化源,和气血,调阴阳,强脾胃,改体质。

【主治】虚劳里急,腹皮拘急者。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肠炎、贫血、长期低烧、自汗盗汗、中风后遗症、慢性乙肝、过敏性紫癜、心脏疾患等中焦素虚,化源不足所致的各科疾病。

【体质】体形偏瘦,肤色白或黄,缺乏光泽。易伤风,易疲劳,易腹中痛,易烦热出汗而怕冷。腹直肌紧硬,腹壁扁薄绷紧,按之软而无抵抗感,称灯笼腹,常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舌质淡暗、柔软而娇嫩,舌苔通常不厚。

【备注】《千金方》载:凡男女因积劳虚损;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滞,骨肉酸痛,吸吸少气,行动喘惙(音戳,疲乏相);或少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而面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百日,浙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

    黄煌认为:小建中汤是健脾胃第一方。能提振食欲,增进消化吸收,从而增加体重,改善体质,特别适用于瘦弱儿童的多种疾病,如体格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哮喘、过敏性皮炎、抽动症、大脑发育不良、尿频等。

【附注】应用本方时,如无胶饴,可用好红糖代替,50%葡萄糖更佳。

13桂枝甘草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条文】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75.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临床应用】:

【方证】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方机】汗伤心阳(心阳虚),心气不足,心失温养。

【功效】温补心阳。

【主治】心阳虚,心下悸,上冲急迫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心神经官能症、低血压、关节痛、耳聋等心阳虚所致病证。

14、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 龙骨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条文】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神不宁,烦躁惊悸(心悸)。

【方机】汗伤心阳,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功效】温补心阳,潜镇安神。

【主治】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心阳虚心悸、心律不齐、虚烦、脏躁、癔病、失眠、遗精、中风等心阳虚所致的病证。

【备注】本方治疗心阳虚较桂枝甘草汤为重者;较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救逆汤为轻者。

15、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救逆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牡蛎五两()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条文】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脉促胸满,烦躁惊狂,卧起不安。

【方机】火迫发汗,汗伤心阳,心阳虚惊,神不守舍。

【功效】温补心阳,潜镇安神,定惊止狂。

【主治】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以烦躁惊狂,卧起不安为主证。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多种心脏疾患、神经衰弱、失眠、汗多心悸、惊吓发热、癔病、阳痿早泄、汤泼火伤等心阳虚所致病证。

【备注】本方较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损伤为重。本方和桂枝甘草龙牡汤均可治疗因惊吓而引起的各种病证,尤其是小儿惊吓发烧不退等证。

 16、桂枝加桂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条文】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临床应用】:

【方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

【方机】汗伤心阳,心阳损耗较重,不能下蛰肾以暖肾水,肾中水寒之气上逆。

【功效】温补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桂枝汤证而上冲剧者。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为奔豚之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奔豚气、呃逆、外科冻疮等病证。

 17、桂枝附子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

【方机】风寒湿邪侵袭肌表,气血经脉运行不畅。

【功效】宣通卫阳,化气行水,温经逐寒。

【主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脉浮虚涩者。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风寒湿侵袭,气血经脉不畅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物相同,只是量不同而已,本方桂枝多一两,附子多二枚,增加了通阳散寒之功。

1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太阳病)

【组成】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身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条文】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

【方机】风寒湿邪侵袭肌表,气血经脉运行不畅。

【功效】温经逐寒,建脾祛湿,通便。

【主治】桂枝附子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不上冲者;术附相配为治风湿流注、梅毒、痛风等病之特效药。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流注、痛风、梅毒、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风寒湿侵袭,气血经脉不畅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门纯德经验:用此方治疗四大类病证:(1)妇女不孕症(脾肾阳虚型,特别是肾阳虚型。(2)男子阳痿(肾阳虚型)症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阳事不举,脉沉。肾阳虚型阳痿用白术附子汤,补阳效果非常好。(3)慢性腰疼,症见手足厥冷,且足冷更甚者。(4)习惯性流产:症见乳房发育不良,性冷淡,尺脉沉细,西医检查往往有子宫发育不全。

      门纯德说:用此方需要抓住四点:一是四肢厥冷;二是面色苍白;三是不想喝水;四是脉沉细。此方我临床应用较广,且疗效甚佳。

19、甘草附子汤(太阳病)    

【组成】甘草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条文】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方机】风寒湿流注于关节,经脉瘀滞。

【功效】温经散寒,健脾祛湿,通阳化气。

【主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术附而成)。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炎、坐骨神经痛等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瘀滞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门纯德经验:用此方绝不能加减,也就是不能画蛇添足,如果辨为腿疼,再加些牛膝、杜仲反而无效。

【附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系风寒湿侵袭肌表或流注关节而致身体或骨节疼烦,不能自转侧或屈伸,故治均宜温建脾阳,祛风化湿。去桂加白术汤较桂枝附子汤证而大便硬,小便自利;甘草附子汤较前两方证要重,但用药量较前两方为轻,这是因为前证主要是邪在肌表,利于速去,而本方证病深,且表里俱虚,如用药过猛,恐顽固之湿邪难去,治宜图缓。

20、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条文】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腹满时痛,即腹拘挛痛。

【方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络,气血凝滞不通。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缓急止痛。

【主治】桂枝汤证而腹拘挛痛剧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腹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痢疾、坐骨神经痛、关节痛、风疹等气血凝滞,脾络不通所致的多种疾患。

21、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病)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腹满疼痛拒按,即腹拘挛痛剧。

【方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络,气血凝滞不通。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破瘀,缓急止痛。

【主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有停滞,腹痛较重,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腹痛、痢疾、膈肌痉挛、荨麻疹、阑尾炎、痛经等气血凝滞,脾络不通所致多种疾患。

22、当归四逆汤(厥阴病)

【组成】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方机】血虚感寒,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平素血虚,又感寒邪致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利,四肢失于气血温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的血虚寒凝之证,诸如:头痛、身痛、腹痛、胃痛、关节痛、脑梗塞、心脏疾患、癫痫、癌痛、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冻疮、肩周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端动脉痉挛、术后腹痛、坐骨神经痛、痛经、不孕症、小儿麻痹等血虚寒凝所致的多种疾病。临床中本方证是患者平素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再受寒邪,或者较重寒邪直入经络,致使手足厥冷,腰、股、腿、足疼痛,脉细欲绝等症。

2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厥阴病)

【组成】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

【用法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条文】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素有陈寒痼冷,又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方机】血虚感寒,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

【功效】温经逐寒,养血通脉。

【主治】当归四逆汤证而其人内有久寒者。

【应用】同当归四逆汤。

【备注】因患者素有陈寒痼冷,故于当归四逆汤中加入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以增强其温阳散寒之功效。

24、桂枝人参汤(太阳病)

【组成】桂枝四两(另切) 甘草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条文】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发热头痛,胃脘痞满,腹胀纳差,隐痛便溏。

【方机】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邪陷太阴,表里不解;中焦虚寒,脾失健运,复感外邪。

【功效】温中散寒,兼解表邪。

【主治】人参汤(即理中汤)证而有外邪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胃炎、急慢性肠炎、胃肠感冒、协热利、小儿腹泻等中焦虚寒,复感外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在实际应用中,方机系中焦虚寒,脾失健运,复感外邪所致发热头痛,胃脘痞满,腹胀纳差,隐痛便溏等症。所以,在人参汤(理中汤)中再加入桂枝发表散寒。

二、麻黄汤类方(八首)    

1、 麻黄汤(太阳病、阳明病)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条文】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证)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临床应用】:

【方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或脉浮紧,或浮数。(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其要点)

分以下三方面:(1)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身痛;(2)无汗、咳喘、鼻塞;(3)浮肿,小便不利。(临床上可能三者皆具,也有可能仅见其中之一,但只要有一项出现,就有使用本方的可能性,其中无汗是其重点特征)。

【方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失宣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太阳伤寒证,即外感表实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流感、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肾炎、痹证、小儿麻疹、小儿外感发热等风寒束表所致的多种病证。

【体质】体型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咽喉多不红,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

【备注】临床上凡病症见脉浮、或浮数、或浮紧而身无汗者,均可选用本方。如论中37条、51条、52条、55条、235条等。

2、大青龙汤(太阳病)  

【组成】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条文】38.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桂林本),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体质较强者之大青龙汤证)

39. 伤寒(太阳中风~桂林本),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体质较弱者之大青龙汤证)

【临床应用】:

【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身重。

【方机】寒邪束表,热邪内郁(阳热内郁)。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表里双解)。

【主治】麻黄汤证而又见烦躁者(里有郁热)。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流感、外感高热、支气管炎、肺炎、汗腺闭塞症等表寒里热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在临床中本方证是风寒束表较重,内里形成郁热不能外泄,故出现烦躁,所以,加大麻黄用量以发汗开表,再加石膏以清郁热,其中烦躁” 是其眼目。

 3、小青龙汤(太阳病)   

【组成】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条文】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发热而咳,喘满呕逆。

【方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外感表实而兼有寒饮证。形寒饮冷,肺气不利,咳嗽喘满,胸膈烦闷,呕吐痰涎,喉中有声,鼻塞清涕,头痛目眩,肢体倦怠,咽喉不利,呕逆恶心等症。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肺、心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心病、心衰等外寒内饮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在临床中本方证是患者素体内有伏饮,复感外邪触动内饮而发病。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太阳病)    

【组成】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条文】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临床应用】:

【方证】汗出而喘;烦、渴、喘、咳。

【方机】热邪壅肺,肺失宣降。

【功效】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主治】肺热致喘证(烦、渴、喘、咳)。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尿路感染、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口疳、小儿遗尿、小儿外感发热等热邪壅肺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证是外感风寒化热入里,壅闭于肺;或风热之邪壅遏于肺;或素有肺热,又感外邪,致使肺失宣降。总之,病机是肺热失宣。

5、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阳明病)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用法】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条文】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黄,心烦,小便不利,发热恶寒,无汗,身痒。

【方机】湿邪不能随汗而解,湿热郁遏。

【功效】解表散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郁遏而发黄之黄疸证。症见身黄,心烦,小便不利,发热恶寒,无汗,身痒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黄疸(阳黄偏表)、荨麻疹、肾炎、湿疹样皮炎、风疹瘙痒等温热郁遏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为湿热郁遏而发黄,湿热偏于表;茵陈蒿汤为湿热郁蒸而发黄,热偏重于湿;栀子柏皮汤为湿热郁遏而发黄,湿偏重于热。

 6、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发热,恶寒,身倦、神疲、欲寐,脉沉细。

【方机】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功效】温经扶阳,解表散寒。

【主治】少阴表证,即阳虚外感证。

【应用】临床多用于感冒、哮喘、嗜睡、神经性头痛,心脏疾患、高血压、腰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脱疽、遗尿等阳虚寒袭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在临床中本方证多见患者属少阴体质,素体阳虚,或老年体弱,复感风寒,形成少阴表证,而见临床各科疾病。日本汉方家认为,凡小孩、老人等体弱的人外感发热,本方是首选方。用于体弱者外感发热,其效果是任何东西无可替代的。

      本方应与麻黄汤对看,本方属于阴性发热恶寒,其脉必沉细无力;麻黄汤属于阳性发热身痛,其脉必浮而有力。

【附注】在临床上,本方为天然的心脏起搏器,多用于心动过缓表现的心脏病;中医的伟哥,多为壮实之人使用。

 7、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病)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27、水之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桂林古本》: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微恶寒,微热,身倦,神疲,欲寐,脉沉细;水气病,脉沉者。

【方机】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功效】温经扶阳,解表散寒。

【主治】少阴表证轻证,见症均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轻微。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感冒、咽痛、多寐、水肿、遗尿等阳虚外感所致的多种疾患。

8、麻黄升麻汤(厥阴病)     

【组成】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用法】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条文】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而迟。

【方机】伤寒大下后,表邪内陷,郁于胸隔,阳陷于里,郁而不伸,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夹杂之证。

【功效】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虚实兼治。

【主治】阳陷于里,上热下寒,虚实夹杂之证。症见手足厥逆,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等症。

【应用】临床各种疾病凡符合上述病机者,皆可按本方辨证治疗。

【备注】方中麻黄、升麻发越郁阳为君药,故名麻黄升麻汤;知母、黄芩、萎蕤 即玉竹、天冬、石膏清热滋阴,清上热,当归、芍药调血分,治喉痹脓血;桂枝、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补脾阳,以温下寒,治泄利不止。

【附注】柯琴氏、丹波氏、山田氏等均认为此方非仲景方。

附:《桂林古本》:【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357条)

人参附子汤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条)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三、葛根汤类方(三首)    

1、葛根汤(太阳病)    

【组成】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寒),下利;或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腹证】脐痛。脐痛为脐部正上方具有压痛,用食指指端轻轻触压即可感觉到的疼痛。

【方机】风寒外束,经输不利,津液失布。

【功效】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清肠止利。

【主治】桂枝加葛根汤证而无汗恶风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流感、肺炎、支气管炎、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阴寒型)、急性肠胃炎、慢性副鼻窦炎等风寒外束,经输不利所致多种病证。

【体质】体格壮实,面色偏暗,皮肤粗糙,体毛偏重。身困沉重疲劳欲睡,咽部不红。恶寒喜热,易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脉浮有力。

2、葛根加半夏汤(太阳病)   

【组成】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寒),不下利,但呕。

【方机】风寒外束,表邪内迫阳明,升降失常,胃气上逆。

【功效】发汗解表,升津舒筋,降逆止呕。

【主治】葛根汤证不下利,但呕者。

【应用】同葛根汤。

3、葛根芩连汤(太阳病)    

【组成】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促,一作纵)  

【临床应用】:

【方证】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项背强痛不适,下利便溏伴口干口苦,心中烦,心下痞,并见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者。)

【方机】表证误下,邪热内陷大肠,上移于肺。

【功效】解表清热止利。

【主治】表邪内陷之下利,项背强急,喘而汗出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颈椎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头痛、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菌痢、急性胃肠炎、中毒性肠炎、肠伤寒、表证兼半表半里热证、脱肛、婴幼儿腹泻等邪热内陷大肠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黄煌教授:凡以项背强痛不适,下利便溏伴心中烦,心下痞为主证,并见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者,不论何病,皆可考虑用本方化裁治疗。若脉沉迟或微弱属虚者,不宜用本方。

    本方其实对表证兼有热邪,或兼半表半里热证者,均有很好的疗效。主要看舌象,如上。

  四、抵当汤类方(三首)    

1、桃核承气汤(太阳病)     

【组成】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条文】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临床应用】:

【方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

【方机】热与血结于下焦初期之蓄血轻证。

【功效】泄热逐瘀。

【主治】下焦蓄血轻证,以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为主证。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内、外、妇、五官等多科疾病,凡具有下焦蓄血见证特征者,均可化裁应用。如:精神疾病、外伤性头痛、糖尿病、肝性血卟啉病、慢性肾盂肾炎、特发性血尿、急性坏死性肠炎、中毒性痢疾、盆腔瘀血证、肺结核咯血、胸腰椎压缩性青骨折、宫外孕等疾病。

【备注】在临床上,应用本方指征为:"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凡见其中一症即有考虑使用本方的可能。 例如前列腺增生,痛经,尿结石之痛甚,尿不出,就应了少腹急结四字,即可使用;精神疾病有少腹急结者,"其人如狂"为主症,即可应用。

2、抵当汤(太阳病、阳明病)     

【组成】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条文】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57、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4、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1)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发狂;(2)喜忘,大便硬,反易通,色黑者;(3)脉浮数,消谷善饥,不大便者;(4)妇人闭经。

【方机】邪热与血相结于下焦致下焦蓄血重证。(瘀血闭阻)

【功效】清热破血逐瘀。

【主治】蓄血之重证,即桃仁承气汤证而重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精神分裂症、偏头痛、前列腺炎、慢性阑尾炎、膀胱炎、血吸虫病、痛经、闭经等下焦蓄血所致的多种病证。

3、抵当丸(太阳病)   

【组成】水蛭二十个()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用法】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条文】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临床应用】:

【注】:本方方证、方机、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均同于抵当汤,只是其病势较缓,少腹满,小便自利,其人未发狂者,属缓攻之方。

      五、栀子豉汤类方(八首)    

1、栀子豉汤(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    

【组成】栀子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中懊憹,反复颠倒,虚烦不得眠,心中结痛,烦热胸中窒者。(心胸烦热,卧起不安,烦躁不安。)

【方机】因汗、吐、下后致热邪内陷,陷而未尽,内扰于胸,外连于表,表里俱热;无形热邪留扰于胸膈,影响心神。(热郁胸膈)

【功效】清热除烦,宣透郁热。

【主治】心胸烦热,卧起不安之虚烦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一切热性病早期或恢复期邪热内扰胸膈的各种病证,以及胃食管反流疾病,失眠伴有烦躁者。

【备注】在临床中应用本方,主要是抓住烦躁不安、或心胸烦热不安、或虚烦不得眠的方证。腹胀加厚朴,阳虚加干姜。

2、栀子甘草豉汤(太阳病)    

【组成】栀子十四个() 甘草二两(香豉四合(绵裹)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同栀子豉汤证又兼短气者。

【方机】同栀子豉汤证又兼宗气虚。

【功效】清热除烦,宣透郁热,益气调中。

【主治】栀子豉汤证而兼少气者(气短)。

应用:同栀子豉汤。

3、栀子生姜豉汤(太阳病)    

【组成】栀子十四个()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同栀子豉汤证又兼呕吐者。

【方机】同栀子豉汤证又兼胃气不和。

【功效】清热除烦,宣透郁热,和胃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而兼呕者。

【应用】同栀子豉汤。   

4、栀子厚朴汤(太阳)  

【组成】栀子十四个(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方机】伤寒下后,无形热邪内陷,扰于胸腹之间。

【功效】清热除烦,理气消胀。

【主治】胸腹烦满,卧起不安。

【应用】临床上多治疗由于邪热扰于胸腹所致,并见有烦满,或痞满而烦的多种病证。    

5、栀子干姜汤(太阳病)    

【组成】栀子十四个(干姜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热微烦, 便溏。

【方机】大下之后,中焦虚寒,邪热内扰胸膈。

【功效】清热除烦,温中散寒。

【主治】中焦虚寒,邪热内扰胸膈所致的身热,微烦,腹痛,便溏等症。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胃炎、郁火胃痛、慢性肝炎、胆石症等中焦虚寒,邪热内扰胸膈所致的多种病证。

6、枳实栀子豉汤(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组成】枳实三枚(栀子十四个(一升(绵裹)  

【用法】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条文】393、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烦躁不安,心中懊憹,胸腹满闷。

【方机】大病差后,劳复(大病差后,正气尚弱,气血未复,余热未清,过劳复发,是为劳复)。

【功效】清热除烦,宣透郁热,行气宽中。

【主治】栀子豉汤证而胸满者。

【应用】临床多用于劳复、食复、食道炎、感冒等见有胸满烦热证的多种病证。  

7、茵陈蒿汤(阳明病)    

【组成】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条文】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黄,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方机】无汗,小便不利致湿热郁燕。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证(阳黄)。症见身热,口渴,面目周身黄如橘子色,小便黄赤,脘痞不适,不欲饮食,恶心呕吐,汗出不彻,或头汗出,大便不畅或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证、胆道蛔虫、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过敏性皮肤病等湿热郁蒸所致的多种病证。

8、栀子柏皮汤(阳明病)    

【组成】肥栀子十五个() 甘草一两() 黄檗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黄发热,无汗心烦,小便不利。

【方机】湿热郁蒸,热重于湿。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证。症见身黄、发热、心烦、口渴、无汗、小便不利、苔黄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钩端螺旋体发黄等湿热郁蒸热偏重的多种病证。

六、陷胸汤类方(六首)

1、大陷胸汤(太阳病)    

【组成】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条文】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桂林本)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满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方机】水热互结,气机阻滞。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水热互结之里实热证。以心下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主证,并见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短气烦躁,心中懊憹,脉沉而紧。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胸膜炎、腹膜炎、胰腺炎、肠梗阻、波溃疡病穿孔等水热互结所致的多种病证。

2、大陷胸丸(太阳病)    

【组成】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用法】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条文】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桂林本)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早~桂林本)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满而硬痛,项强如柔痉状。

【方机】水热互结,结而偏上,津液不布,筋脉失养。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泄肺祛痰。为峻药缓攻。

【主治】水热互结,筋脉失养所致的结胸缓证,症见心下满而硬痛,项强如柔痉状。

【应用】同大陷胸汤。

3、小陷胸汤(太阳病)    

【组成】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方机】痰热互结于胸。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开结。

【主治】痰热内结而致热实结胸轻证。

【应用】在临床上凡属痰热互结证,见胸脘痞满,按之疼痛,或咳嗽、气急、痰粘、便秘、口苦、舌苔黄腻、脉浮滑者,皆可加减用之。故多以本方加减用于治疗胃炎、胆道系统疾患,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冠心病、肝炎、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肠梗阻、渗出性胸膜炎等多种疾病。

【备注】临床上绝大部分痰湿热型病证,均可以本方为基础化裁应用。

4、十枣汤(太阳病)    

【组成】芫花(甘遂 大戟  

【用法】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条文】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桂林本无字)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金匮》:脉现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桂林古本》:【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栆汤主之。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栆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痞满而硬,牵引胁下疼痛,干呕短气。

【方机】水饮停聚胸胁,阻滞气机通降。

【功效】攻逐水饮。

【主治】水饮停聚之悬饮证。症见头痛,咳唾,心下痞满,引胁下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干呕短气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胸腔积液、顽固性腹水,如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症等水饮停聚所致的多种病证。

5、三物白散(太阳病)   

【组成】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用法】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条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临床应用】:

【方证】胸满硬痛,喘咳痰涎,咽干不渴,或咳痰腥臭如脓,胸背挛痛。

【方机】寒湿内结,气机阻滞。

【功效】温散水寒,开肺消痰。

【主治】寒湿内结之寒实结胸证。症见胸满硬痛,喘咳痰涎,咽干不渴,大便秘结,或咳痰腥臭如脓,胸背挛痛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肺痈、肺脓肿、肺炎、白喉、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寒湿内结所致的多种病证。

6、瓜蒂散(太阳病、厥阴病)    

【组成】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用法】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条文】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355、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临床应用】:

【方证】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满而烦,饥而不欲食。

【方机】痰饮或宿食壅塞于胸膈。

【功效】涌吐。

【主治】胸有实邪之证。症见恶风汗出,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满而烦,饥而不欲食,手足厥冷等。

【应用】临床多用于食厥、痰厥、癫痫、齁喘等证。

【备注】有报道用瓜蒂治疗发生中毒死亡病历,报道死亡4例。临床上运用本方时应特别注意!

   七、泻心汤类方(六首)    

1、半夏泻心汤(太阳病)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桂林本)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早~桂林本)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上)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呕而肠鸣,心下痞;或下利,心下满而硬痛(心下痞)。(呕、痞、利)。

【方机】胃气不和,寒热中阻,或湿热内蕴,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脾胃虚、寒、热)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消痞。(辛开苦降)

【主治】胃气不和,寒热中阻,或湿热内蕴所致的呕利,心下痞满诸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胃酸过的溃疡病,贲门痉挛,胃神经官能证,妊娠恶阻等胃气不和,寒热中阻或湿热内蕴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证原为伤寒表证,误下伤中,表热内陷,中虚气滞,湿浊壅聚,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形成寒热错杂的心下痞证。

【附注】半夏泻心汤,是治胃病的专方,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等,用半夏泻心汤就有效,而且是原方不要加什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如果硬要加减的话,加一点肉桂,重用黄连,合上肉桂往往效果更好。

2、生姜泻心汤(太阳病)    

【组成】生姜四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条文】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伤食暖气),腹中雷鸣,下利。

【方机】胃气不和,脾失运化,食水停积(胁下有水气),气机壅滞。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消痞,宣散水气。

【主治】胃气不和,脾失运化,食水停积所致的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伤食暖气),肠鸣下利等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胃功能紊乱、胃下垂、幽门梗阻、呕吐、下利、嘈杂、呃逆等胃气不和,水气停积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证原为伤寒过汗,伤其中阳,胃气呆滞,胃中不和,脾虚不运,食水不化,水气停聚,气机壅滞而形成的心下痞硬证,故加生姜四两以加强和胃散水之功。

【附注】《伤寒论类方汇参》载:生姜泻心汤治吐,泻心结者最效,兼治噤口痢。

《方极》载:生姜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呕者。

3、甘草泻心汤(太阳病)

【组成】甘草四两(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条文】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千万个平凡的你我,用劳动夯实了这个伟大的国家,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色~桂林本)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心下痞硬而满,,甘草泻心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下利,心烦不得安,(下利、呕吐、痞满三证为主);狐惑病。

【方机】胃虚气逆,升降失职。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消痞,补中缓急。

【主治】胃虚气逆,升降失职所致的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下利,心烦不得安等症。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狐惑病即白塞氏综合症、口腔溃疡、口腔糜烂等胃虚气逆,升降失职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证原为伤寒反复下之,伤及中州,使胃中虚,客气上逆,升降失常而形成呕利而心下痞,故加重甘草用量以增强补中缓急之功。本方主证为下利、呕吐、痞满,三证之中,以痞、利为主,痞、利之中,又以下利为主。

【附注】以上三方,或一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调治寒热之旨变,但方治却各有所侧重。正如王旭高云: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痞结之证,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

4、大黄黄连泻心汤(太阳病)    

【组成】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桂林本)

【用法】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临床应用】:

【方证】单纯心下痞者。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硬不痛。

【方机】无形热邪,陷于胃脘,郁聚心下,气机痞塞。

【功效】泻热消痞,通畅气机。

【主治】实热痞证,即气痞、热痞。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热邪壅聚心下,或气人火上逆所致的胃脘痞塞、吐血、咳血、衄血、经血上冲、口舌生疮、口腔溃疡、口腔糜烂、头痛、面赤、眼目赤肿、便秘、溺赤等证候。

       如:消化道出血、急性肺出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血管疾病等)、肝性血卟啉病、水儿急性口疮等病证。

5、附子泻心汤(太阳病)    

【组成】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破,别煮取汁)  

【用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条文】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痞兼见恶寒汗出者。

【方机】无形热邪,陷于胃脘,郁聚心下,气机痞塞,兼表阳虚。

【功效】泄热消痞,温阳固表。

【主治】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而恶寒汗出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胃炎、食物中毒、痢疾、肝硬化等符合方机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用麻沸汤渍三黄,附子则别煮取汁合而用之,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以达攻补兼施之效。

6、旋覆代赭汤(太阳病)    

【组成】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方机】伤寒表证,经汗、吐、下后,表解而中气受伤,胃气因虚上逆;杂证中:中虚痰结,气机阻滞,升降失职。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中虚痰结气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等证。

【应用】现临床广泛应用于胃病,如:胃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等;噎膈,如:幽门或贲门痉挛、食道神经官能症、食道癌、贲门癌、食道炎、食道憩室等;眩晕,如: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癔病、脑病后遗症等。并对梅核气、痰喘慢性支气管炎、妊娠恶阻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备注】本证与生姜泻心汤证均有噫气,但本证噫气而无食臭,生姜泻心汤证有食臭,是其鉴别要点。

     《医学纲目》载: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此方主之;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附翼》载:旋复、半夏作汤,合代赭末,治顽痰结于胸隔,或痰沫上涌者最佳。虚者加人参甚效。

【附注】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而呕逆者;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而干噫食臭者;甘草泻心汤:心下痞而干呕、心烦、下利者;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单纯心下痞者;旋复代赭汤:心下痞而噫气除者。

      八、甘草汤类方(四首)     

1、甘草汤(少阴病)   

【组成】甘草二两  

【用法】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条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临床应用】:

【方证】咽痛,咽部轻度红肿疼痛者。

【方机】热邪客于少阴,郁于咽部。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主治】少阴咽痛。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风热咽痛、口唇溃疡;肺痿涎沫多;舌卒肿大,满口塞喉,气息不通;痈疽、疖疮;小儿遗尿、尿血;小儿撮口发噤;溃疡病等病证。

2、桔梗汤(少阴病)

【组成】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条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金匮》: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状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咽痛服甘草汤不愈者;咳而胸满,咽干不渴,时吐浊唾腥臭。

【方机】热邪客于少阴,郁于咽部,肺气不利,客热不解。

【功效】宣肺开结,利咽止痛。

【主治】咽痛服甘草汤后不愈者;肺痈。

【应用】现临床多用肺部疾患及喉部病证,如肺脓疡,喉痹痛疼等。

【备注】《肘后方》载:喉痹专用神效方,桔梗、甘草各一两,以水一升,煮取服,即消,有脓即出

《圣惠方》载:如圣汤(即桔梗汤)治风热毒气,上攻咽喉,咽痛喉痹,肿塞烦闷,及肺壅咳嗽,咯吐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息腥臭,久久吐脓,状如米粥。又治伤寒咽痛

3、甘草干姜汤(太阳病)     

【组成】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桂林古本》: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金匮》: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桂林古本》: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唾多涎沫,遗尿,小便数者;胃脘痛,吐血者。

【方机】中焦阳虚,脾失统摄,肺中虚冷,上不制下。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散寒。

【主治】虚寒肺痿之吐涎沫,咳嗽,小便频数或遗尿;中焦阳虚之厥逆、烦躁吐逆;脾胃虚寒之胃脘痛、吐血等。

【应用】临床上多用于中焦虚寒证所致的胃肠炎、吐血、衄血等证;肺冷所致的劳淋、消渴等证。

4、炙甘草汤(太阳病)   

【组成】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  

【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条文】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桂林古本》: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脉结代,心动悸;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

【方机】心肺阴阳俱虚。

【功效】通阳复脉,滋阴补血。

【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症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苔少,舌质干而瘦小;(2)虚劳肺痿证。症见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虚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各种心脏疾患,如:室性早摶、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衰,以及胃炎、重病呃逆、舌裂纹、大动脉炎、肺痿等心肺阴阳两虚所致的多种病证。

【体质】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或肿瘤患者经过化疗以后。

    患者精神萎靡,有明显的动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房颤等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于消耗性疾病、肿瘤及老年病患者。

     九、苓桂术甘汤类方(七首)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太阳病)    

【组成】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白术 甘草()各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桂林本)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痰饮,胸胁满,气上冲胸,头晕目眩,脉沉紧者。

【方机】脾虚失运,水饮内停,水气上冲。(中焦虚弱,土弱不能镇水,水气上冲而为病。)

【功效】温阳健脾,化气行水。

【主治】脾虚失运,水饮内停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等症。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血压眩晕、内耳性眩晕、风心病、冠心病、肾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羊水过多、百日咳、病毒性角膜炎等脾虚失运,水饮内停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腹诊证治》曰:腹证有六,一心下痞满,二心下悸,三胸胁支满,四腹软,五腹主动脉亢进,六心下振水声。

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太阳病)    

【组成】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用法】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条文】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脐下悸的主要表现是腹主动脉跳动明显。)

【方机】心阳虚,不能下蜇以暖肾水,肾中水寒之气,剩虚欲上凌阳位。

【功效】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主治】心阳虚,肾水剩虚上凌之欲作奔豚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奔豚、腹痛、胃肠痉挛、癔病等病证。

【备注】本方和桂枝加桂汤均治疗因心阳虚,肾中水寒之气上凌所致的奔豚证。本方所治奔豚而小便不利者;桂枝加桂汤所治奔豚而小便通利者。

3、茯苓甘草汤(太阳病、厥阴病)    

【组成】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生姜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73、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桂林本)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临床应用】:

【方证】厥而心下悸。

【方机】阳虚水停心下。

【功效】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停心下所致的厥而心下悸,汗出,口不渴等症。

【应用】现临床用于多心悸、眩晕、胃中有振水声等证,常与其他方合方应用。

4、五苓散(太阳病、霍乱病)    

【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条文】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桂林本)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桂林本)者,宜五苓散。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桂林古本》: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烦渴欲饮,小便不利;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脐(心)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头痛,身疼痛久不愈者。

【方机】伤寒原意,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府,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随成太阳蓄水证;杂病之中,系阳虚三焦失职,影响水道通调与津液输布。

【功效】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主治】阳虚三焦失职,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所致:(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白厚而滑,脉浮者;(2)水湿内停。症见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泄泻及霍乱吐泻等;(3)痰饮。症见脐(心)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4)头痛,或兼身疼痛久不愈者。

【应用】现临床应用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凡符合阳虚三焦失职,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所致的临床各种病症。

临床中不管何种疾病,凡见本方证者,即可应用本方治疗。

【体质】身体多困重疲乏,常有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温,或虽饮水而渴不解,甚者水入即吐。舌质多淡胖、边有齿痕,舌苔多薄白或白腻,或水滑,或舌体瘦而舌苔水滑。易出现浮肿,如面目虚浮或晨起肿,或下肢浮肿,甚者体腔内可有积液性病变。易小便不利,尿量少,大便稀而次数多。

【备注】《伤寒论译释》:本方应用于水泄如注,小便全无,及湿泄、久泻等证;寒湿内盛之霍乱,但热霍乱禁用;湿伤脾阳,腹部肿胀及周身肿胀;瘦人脐下悸,吐涎沬,兼癫痫之水气证。

    本方对头痛经久治不愈者,有特效,散剂,汤剂均可。

5、猪苓汤(阳明病、少阴病)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各一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条文】223、若(阳明病~桂林本)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

【方机】阴虚水热互结,膀胱湿热。

【功效】育阴清热利水。

【主治】阴虚而膀胱湿热所致小便不利之淋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性膀胱去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乳糜尿、水肿、阴亏泄泻、失眠等阴虚而膀胱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与五苓散均为利水之剂,但本方系阴虚而膀胱湿热所致,功在育阴清热利水;五苓散系阳虚而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功在通阳化气利水。

    在临床中应用本方治疗失眠时,应有以下三个症状方可应用:一是心烦不得眠。就是失眠、心烦。此心烦失眠是由于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水火未济所致;第二个症状是口渴,渴欲饮水。此症状是因为水热互结,津液不化,又有阴虚津液缺乏所致。第三个症状是小便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此症状是因为水热互结,阴津缺乏引起。

6、真武汤(太阳病、少阴病)      

【组成】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加减】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条文】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恶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肢体浮肿。

【方机】脾肾阳虚,阳虚水泛。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少阴阳虚水泛所致的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肢体浮肿等症。

【应用】现代临床可应用于多种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风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尿毒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面肌痉挛、摆头运动证、老年性震颤、舞蹈病、内耳性眩晕、阳虚遗精、高血压、低血压、癫痫等阳虚水泛所致的各种病证。

 7、附子汤(少阴病)

【组成】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者。

【方机】阳气虚衰,寒湿凝滞。

【功效】温经扶阳,祛寒化湿。

【主治】阳气虚衰,寒湿凝滞所致的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其背恶寒等症。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风寒湿痹、眩晕、腹痛、外周血管病、神经痛,肌肉痛,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妊娠腹痛、水肿等阳虚寒湿凝滞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与真武汤药物虽一味之别,但功用主治却大不相同。本方有人参而无生姜,且附子、白术用量均较真武汤大一倍,其意在温补祛湿,以除经络筋脉之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侵袭经络筋脉之身体、关节疼痛等证;真武汤中有生姜而无人参,且附子、白术用量均较本方少一倍,其意在温阳以祛除在里之水气,适用于阳虚水泛,水气内停之水肿,心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等证。临床应用时不得不察。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六首)    

1、黄芩汤(太阳病)    

【组成】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条文】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口苦咽燥目眩,自下利(热利),腹拘急者。

【方机】少火内郁,火热内迫阳明。

【功效】清泻郁热,坚阴止利。

【主治】少火内郁所致口苦、咽燥、目眩,自下利(热利),心下痞,腹拘急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腹泻、痢疾、胆咳、体虚伏热之霍乱等少火内郁,下迫阳明所致的病证。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病)    

【组成】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条文】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口苦咽燥目眩,下利(热利)而呕,腹拘急者。

【方机】少火内郁,火热内迫阳明,升降失职。

【功效】清泻郁热,坚阴止利,降逆止呕。

【主治】黄芩汤证而兼呕者。

【应用】同黄芩汤。

3、黄连汤(太阳病)    

【组成】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条文】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烦,心下痞,腹中痛,欲呕吐上冲者。

【方机】胸中有热,胃中(肠道)有邪气(寒邪)。(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功效】清上热,温下寒,和胃降逆。

【主治】上热下寒所致的心烦,心下痞,腹中痛,欲呕吐上冲者。

【应用】现临床多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痢疾、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等上热下寒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易桂枝而成,药虽一味之别,但功用明显不同。虽两方都治寒热错杂之呕逆证,但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外邪内陷,寒热中阻所致的心下痞硬,呕逆下利等症,所以用黄芩以清中焦邪热,以半夏开结降逆除痞为主药;本方是治疗上热下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所致的心烦,心下痞,腹中痛,欲呕吐等症,故去善清中下焦热邪等的黄芩,加入桂枝以通阳解除寒热格拒,重用善清上焦的黄连以清解胸中热邪为主药。

4、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厥阴病)

【组成】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食入口即吐者。

【方机】上热下寒,寒热格拒。

【功效】清上,温下,补中。

【主治】寒热相格。症见心胸郁热,心下痞硬,食入口即吐,下利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痢疾、呕吐等中虚之上热下寒,寒热格拒的多种病证。

【备注】《桂林古本》: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黄连阿胶汤(少阴病)    

【组成】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条文】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心中烦、不得卧。(心烦不得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方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功效】滋阴泻火,交通心肾。

【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应用】现临床上不仅仅限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心烦不得眠证,凡属于邪热未清阴液亏虚所致的各种热性病过程中,出现诸如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湿热交织之血痢,淋沥痘疹等病证。

【体质】易烦躁失眠,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有出血倾向。舌质鲜红或伴舌体的糜烂、裂纹,舌面干而少津或呈花剥,脉多细数。易患出血性病症、干性脱屑瘙痒型皮肤病、干燥综合征以及焦虑失眠、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病症。

【备注】黄煌临床常用黄连阿胶汤治疗热证的崩漏。他在《经方的魅力》一书中谈到:下部出血凡精神亢奋者皆可运用此方

6、白头翁汤(厥阴病)

【组成】白头翁二两 黄檗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条文】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热利下重,渴欲饮水。

【方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郁滞肠道。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利。

【主治】热利下重。症见下利脓血,红多白少,发热口渴,腹痛急迫,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箘痢、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肺结核咳血、急性结膜炎等病证。

      十一、白虎汤类方(三首)    

1、白虎汤(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    

【组成】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桂林本)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腹满,身重,面垢,谵语,遗尿,自汗,脉浮滑者。

【方机】里有热。邪热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充斥内外。

【功效】辛寒清热。

【主治】阳明经证,即阳明热证。症见身大热(壮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面赤气粗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麻疹、中暑、夏季热、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病、心肌炎、败血症、皮肤瘙痒、产后湿病、天行赤眼等内热炽盛所致的多种病证。

    临床上凡见到符合本方机者,不论内科杂病,或是急性热病,均可选择本方加减应用。

   2、白虎加人参汤(太阳病、阳明病)    

【组成】知母六两 石一斤膏(碎,绵裹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热,汗自出,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方机】里有热,气津伤。邪热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充斥内外,气津两伤。

【功效】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白虎汤证而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者。

【应用】同白虎汤。

3、竹叶石膏汤(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组成】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粳米半升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虚羸少气,发热烦渴,气逆欲吐。

【方机】热病后,余热未净,气阴两伤。

【功效】清热除烦,益气养阴(益气生津)。

【主治】热病后期,余热未净,气阴两伤所致之病证。症见虚羸少气,发热烦渴,气逆欲吐,脉虚数或细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麻疹后期肺炎、糖尿病、红斑性狼疮、败血症、肺结核、夏季热、乙肝、神经性呕吐、精神分裂症等气阴两伤所致的多种病证。

      十二、承气汤类方(四首)    

1、调胃承气汤(太阳病、阳明病)

【组成】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

【用法】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若用于和胃,要少少温服之;若用于燥热内结,要温顿服之,以收速效。)。

【条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桂林本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桂林本作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临床应用】:

【方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或腹胀满,或谵语者。(燥、实、坚三证见者)

【方机】热入阳明,燥热初结肠胃。

【功效】泻热和胃开结。(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府实证,燥热偏重型证。症见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口渴心烦,或腹胀满,或谵语,舌红苔黄,脉滑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不明高烧、中消(糖尿病)、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疮肿、牙周炎等燥热初结肠胃所致的多种病证。

2、小承气汤(阳明病、厥阴病)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三枚(大者,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条文】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临床应用】:

【方证】脘腹胀满,腹中胀痛,大便不通,谵语,潮热。(痞、满、实三证见者)

【方机】热入阳明,燥热与肠中积滞相结而成硬便。

【功效】泻热通便,行气破滞。(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府实证,气滞偏重型。症见腹满、或满痛,大便硬、或痢疾,微烦或烦躁、谵语,舌苔黄燥,脉滑而疾。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肠梗阻、痢疾、急性胃肠炎、乙脑、胆道蛔虫等热入阳明府所致的多种病证。

3、大承气汤(阳明病、少阴病)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条文】208.阳明病,脉迟(桂林古本作实),虽汗出不恶寒(桂林古本作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溏(桂林古本作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轻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临床应用】:

【方证】日晡所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腹满痛有燥屎,口燥咽干,自利清水。(痞、满、燥、实四证见者)

【方机】热入阳明,燥热伤津,燥屎阻结,腑气不通。

【功效】攻下燥热结实。(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府实证,热结气滞皆重型。(1)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硬而不通,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滑实;(2)热结旁流证,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证。

【应用】本方在临床应用很广泛,病类繁多。如肠梗阻、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急性肝炎、湿热痢疾、急慢性肾炎、痉证、精神疾病、产后便秘、中心性视网膜炎等病证。凡见有方证所列症候者,不管各科病证,均可选用本方加减治疗。

【备注】三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但大承气汤硝、黄后下,且枳、朴量大以行气,故攻下之力峻猛,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也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且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上两方缓和,主治燥、实而无痞满之阳明热结缓证。

【附注】三承气汤的作用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1)通便作用:增加大肠蠕动,溶解粪便,以排除肠内容物,用于各种便秘者;(2)排毒作用:用于各种热性病中,因肠内燥屎所产生有害物质为消化道吸收,而产生的神经中毒症状,如头痛、头晕、甚则谵语等,即所谓自家中毒者;(3)诱导作用:一是诱导降血压作用,刺激大肠,使之充血,可消退他处充血症状,如脑充血、鼻衄等;二是透导消炎作用,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发炎。(4)用于胃肠消化不良,食物发酵腐败,刺激肠壁而发的肠炎下利,用以排除肠内发酵之腐物,以及痢疾滞下等。

4、麻子仁丸(阳明病)

【组成】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条文】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小便数,大便硬,无所苦。

【方机】胃强脾弱。(胃强,脾受其制约,不能摄持津液,输精四布,任其下趋膀胱,不能濡润肠道。)

【功效】泻胃益脾,润肠通便。

【主治】脾约证。症见小便数,大便硬,不大便无所苦。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神经性遗尿、膀胱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病证。

      十三、柴胡汤类方(七首)

1、小柴胡汤(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甘草(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条文】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桂林古本作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桂林古本无此句),脉沉紧者,(桂林古本有: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94.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金匮·黄疸》: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小柴胡汤。

     《金匮·产后》:产后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胃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产后》: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1)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呕而发热;诸黄腹痛而呕。

(2)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或经水适断之热入血室,寒热如疟;或妇人在草蓐,四肢苦烦热而头痛者。

【方机】病入少阳,邪结肋下,枢机不利,经脉郁滞。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呕而发热。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少阳证者。

【应用】本方在临床中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均能应用到。本方证,其实是现代西医之慢性或亚急性炎性症候群群,此症候群的共同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临床上凡见到1~2个以上本证症候的各科病证,即可加减化裁运用本方治疗。如:慢性、亚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肝炎、胃炎、肠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肺炎、关节炎、阑尾炎、肿瘤发热、痛经、妊娠恶阻、产后感染、咽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等。凡属全身任何部位之慢性或亚急性炎症,皆可选用本方加减应用。

       本方还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善长调节慢性或亚急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经分析研究发现,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最常见症状,首先是各种外感发热;其次是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再次是胁部症状,如胸胁胀满疼痛等。就舌、脉而言,最常见的为薄白苔、薄黄苔、弦脉、弦细脉。小柴胡汤所治疗的病症,主要以发热、消化系统及情志方面的症状为主。发热主要以寒热往来为特点,此时因正邪相搏,且正气渐虚,不足以抗邪,尤其在外感病中;消化系统及情志症状则反映出气机郁结,脾胃失和,肝脾不和,三焦不畅,这在外感和内伤病中均有反映。

       掌握小柴胡汤证的基本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对于临床正确应用小柴胡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质】本方证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夹青,缺乏光泽。肌肉偏紧,四肢清冷。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气压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憋闷感或有压痛,易恶心呕吐。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胀痛结块等。

【备注】本方具有枢转少阳,通畅气机,协调阴阳,调整脏腑功能,改善体质,扶正以解半表半里之邪的功能,所以,能异病同治。

       应用本方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本方功能机理原文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大柴胡汤(太阳病)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条文】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金匮·腹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临床应用】:

【方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或按之心下满痛,大便不通。(往来寒热;郁郁微烦;呕吐;按之心下满痛。)

【腹证】按之心下满痛。(上腹紧而满、或腹痛、或不紧而满痛。)

【方机】邪郁少阳,热结在里。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或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或按之心下满痛,大便不通。舌苔黄,脉弦数。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胆系急性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肝炎、高血压、急性上腹痛、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鼻窦炎、月经病等邪郁少阳,热结在里所致的多种病证。

【体质】本方证形体壮实,肤色偏暗,肌肉坚紧;脸大而方,嘴阔唇厚,唇色暗红,颈项粗短,肩膀宽厚,胸围膨大,肋弓角宽。多为A型性格,脾气急躁而易怒,情绪易紧张焦虑。

【备注】《方机》载:治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心下满痛,大便不通者;胸胁苦满,腹拘挛,大便不通者

【附注】小柴胡汤内里不实,所以用人参、甘草,补内以防邪气内陷;大柴胡汤内里已实,故不用人参、甘草补内,以防闭门留寇之弊,而加枳实、大黄、芍药以除入里之邪热。

      黄煌应用本方的经验:对大柴胡汤体质的特征进行描述了:

第一,看看体型体貌:体格壮实,面宽,肩宽,颈部粗短,胸宽厚实,肋夹角呈钝角,上腹部饱满。中老年多见。

第二、判断精神心理:面部肌肉僵硬,表情严肃。容易抑郁、焦虑,容易烦躁发怒。常有头痛、眩晕、睡眠障碍等症状。

第三、进行腹诊并询问饮食状况:上腹部充实饱满或有压痛,舌苔厚,多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反酸烧心、口苦、口臭、便秘等,特别容易腹胀腹痛、进食后更甚。

第四,询问既往史:易患胰胆胃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反流性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以及支气管哮喘、乳腺小叶增生等。

       当这样的患者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怕只是有以上四点中的一二点,就要注意了,这个患者可能是大柴胡汤人,可以服用大柴胡汤。如果他患有的疾病,是胰胆病,反流性胃病,是支气管哮喘,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是抑郁症,等等,那使用大柴胡汤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了!

3、柴胡加芒硝汤(太阳病)

【组成】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芒硝二两

【用法】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条文】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胸胁满而呕,潮热,微利。

【方机】少阳枢机不利兼阳明热实。

【功效】枢转少阳,内泻阳明。

【主治】小柴胡汤证兼潮热。

【应用】《张仲景药法研究》载:(1)柴胡加芒硝汤治小柴胡汤证兼有潮热下利,或大便不通,腹有坚块,苦满难解的里实证。(2)热入血室如疟状,胁腹胀满,大便不通,或坚硬者。

【备注】本方取小柴胡汤原剂量的1/3,再加入芒硝而成。故小柴胡汤证已微,利用芒硝泻阳明腑热邪,以除潮热。

4、柴胡桂枝汤(太阳病)

【组成】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条文】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风脉证并治》: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太阳证+少阳证)、(口苦、身痛)

【方机】太阳病证未罢,邪又入少阳,形成太阳、少阳并病证。

【功效】太、少两解。

【主治】太阳、少阳并病。

【应用】现本方在临床中运用比较广泛,多用于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心肌劳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癫痫、神经衰弱、抑郁症、失眠、头痛、腹痛等多种病证。

【备注】在临床上应用本方,多是合方加减。

如:(1)柴胡桂枝汤合温胆汤加味治疗抑郁症。柴胡桂枝汤合温胆汤加郁金、香附、柏子仁、百合、神曲等,治疗抑郁症效果很好,一般7付即明显见效。

(2)柴胡桂枝汤合温胆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失眠症。一般加柏子仁、远志等。

(3)柴胡桂枝汤合温胆汤、甘麦大枣汤等为主方配合运用,加钩藤、秦艽、殭蚕、蝉蜕等抗痉挛药,治疗癫痫。

(4)柴胡桂枝汤合清震汤(升麻、苍术、荷叶)治疗水脑症

(5)柴胡桂枝汤加荆芥、川芎、钩藤、秦艽等单味药治疗顽固性头疼。用荆芥、川芎是促进血液循环,钩藤、秦艽则是松弛肌肉。

(6)柴胡桂枝汤加增液汤(元参、麦冬、生地)治疗顽固性便秘、习惯性便秘。

5、柴胡桂枝干姜汤(太阳病)

【组成】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甘草二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条文】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

【方机】半表半里寒证,病在少阳和太阴,属胆热脾寒。

【功效】和解少阳,温脾散寒。

【主治】少阳、太阴并病。症见胸胁胀满或疼痛,易心悸,口干而苦,常失眠,头部烘热感,面红目赤或牙痛,或鼻流黄涕,或咽喉疼痛,或口腔溃疡,或胃脘烧灼泛酸,或肩臂酸痛,但手脚多有凉感,胃脘和下肢多畏寒喜暖,或有腹泻和大便不成形。舌质多是边尖淡红中心是淡白的,不管舌苔多黄多厚,它的舌质往往是以淡为主。

【应用】本方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也非常好。主要应用以下几方面的疾病:(1)久治不愈的发热疾病;(2)久治不愈的头面部疾病。如病毒性结膜炎、角膜炎,还有鼻窦炎、中耳炎、淋巴结炎、痤疮等;(3)肝胆脾胃疾病。此方在肝胆和脾胃疾病方面,作用尤为突出;(4)就是妇科炎症以及痛经;(5)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6)其他方面病证。如肺结核、疟疾、神经衰弱、抑郁症等。

【体质】本方证的体质特征,多表现为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黄白或青紫,易情绪波动,爱生气恼怒,不善言谈。

【备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属少阳火郁,太阴脾寒;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属少阳火郁,阳明胃家实。两方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虚一实,相互发明对称,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阴阳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附注】黄煌对运用本方的评价:用好这个方子的关键就是它能使人整体动起来、转起来,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补的补,该泄的泄,该通的通,该和的和。

       临床上利用本方时,其实抓住两点就行:一是口苦口干,二是下腹部及下肢喜暖怕冷。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太阳病)

【组成】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桂林本)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条文】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腹证】于脐下或脐上1-2cm附近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即脐上悸或脐下悸)。

【方机】邪陷少阳,郁而化火,火邪内扰。

【功效】枢转少阳,发散郁火,镇惊安神。

【主治】邪陷少阳,郁而化火所致的烦惊证。症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癫痫、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脑外伤综合征、美尼尔氏综合征、阳萎、脱发等邪陷少阳,郁而化火所致的多种病证。

【体质】形体中等或偏痩,面色偏黄,精神抑郁,心理紧张,表情单一而淡漠,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意欲低下而怕冷,大多伴有睡眠障碍,易胸闷、食欲不振,大便或便秘或腹泻,或有肌肉酸楚、关节疼痛。脉多弦紧,腹肌紧硬。

【备注】本方证与大柴胡汤证基本相同,在自觉证候上还有失眠、多梦、忧郁、焦躁、易惊等神经症状;在他觉证候方面,于脐下或脐上1-2cm附近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即脐上悸或脐下悸)。即使偶尔没有触及到脐上悸或脐下悸,根据证情诊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而投予本方,都会取得良效。

【适用人群】

⑴ 表情淡漠(柴胡脸):体格中等或偏瘦,脸型以长脸居多;面色黄或白,缺乏光泽,抑郁神情,表情淡漠,疲倦貌。

性格内向:性格偏于内向,自我评价差,叙述病情话语不多,语速慢。做事规范严谨细致。

不定愁诉: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常有的症状有睡眠障碍、疲劳感、怕冷等。此外,胸闷、心悸、头昏、耳鸣、不安等不定愁诉也很多。或有精神压力过大,或情感挫折等诱因。

胸胁苦满:两胁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僵硬感,缺乏弹性。腹主动脉率动明显。心率多偏快。

舌苔黄厚,大便多干结难解。

7、四逆散(少阴病)

【组成】甘草(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 芍药

【用法】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减】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条文】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桂林古本》伤风脉证并治: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桂林古本》辨少阳脉证并治: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临床应用】:

【方证】四肢逆冷,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方机】阳气内郁,不能外达。(湿邪郁遏,或气滞郁遏)

【功效】解郁通阳,舒肝理脾。

【主治】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所的各种病证。症见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胃溃疡、肠炎、痢疾、冠心病早搏、肝咳、肋软骨炎、早状腺机能亢进、阳痿、阑尾炎、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慢性附件炎等气滞湿郁所致的多种病证。

【体质】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黄或青白,表情淡漠,情绪低落,易紧张,主诉多。舌淡红苔薄白,四肢清冷,月经前大多乳房胀痛,腹肌紧、按之硬。常为低血压。

【备注】以上诸柴胡类方皆主胸胁苦满,伹小柴只胸胁苦满,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压痛,柴胡桂干兼心悸烦惊为虚,而柴加龙牡兼心悸烦惊为实,四逆散兼腹挛急,柴加芒硝兼腹坚硬。

     十四、四逆汤类方(七首)

1、四逆汤(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

【组成】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条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主之。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恶寒蜷卧,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渴欲饮水,且喜热饮,小便色白。

【方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

【功效】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主治】(1)少阴阳衰证。症见恶寒蜷卧,四肢厥冷,身痛拘急,腹胀满,呕吐,下利清谷,渴欲饮水,且喜热饮,小便色白,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脉微细、或脉微欲绝等;(2)太阳病误汗或大汗亡阳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阳虚寒盛、吐利厥逆;低血压或高血压阳虚证;多汗或误治亡阳虚脱证;阳虚阴盛之肢端青紫及阴性疮疡等证;心衰、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小儿腹泻等阴盛阳衰所致的各种病证。

【备注】呕吐、下利、汗出、厥冷、四肢拘急,内寒外热,用四逆汤。

2、四逆加人参汤(霍乱病)

【组成】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桂林古本有字)(桂林古本有字),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下利,脉微,口干渴。

【方机】阳衰液脱。

【功效】回阳救逆,补气升津。

【主治】四逆汤证兼津血耗损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冷汗出,下利或利止,口干烦躁,渴不欲饮,脉微弱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大汗、大吐、大下,或大失血后,所致的亡阳液脱证;或温病后期阴阳俱虚证;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阳衰液脱所致的多种病证。

3、茯苓四逆汤(太阳病)

【组成】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用法】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条文】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汗出,烦躁,脉微。(烦躁是其眼目)

【方机】发汗伤阳,泻下伤阴,致阴阳俱虚。

【功效】回阳益阴,安神定魄。

【主治】阴阳俱虚证(四逆加人参汤证而烦躁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烦躁,冷汗出,脉沉微细。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虚性烦躁证、发热证;冠心病、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内耳性眩晕等阴阳俱虚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方机》载:治手足厥冷,烦躁者;肉瞤筋惕,手足厥冷者;心悸,恶寒、腹拘急,下利者。

     《本草》载:茯苓主烦满,盖古义也。凡四逆汤证,而汗出烦躁不止者,非此方则不能救。

【附注】烦躁有虚实阴阳之分,大青龙汤证有烦躁,承气汤证有烦躁,黄连阿胶汤也有烦躁。必须清楚,本方证的烦躁是阴证本身的表现,所以这里虽然只提出烦躁这一个症状,但在临床时,必须参照脉象及其他症状,本方证的脉象是浮而迟,或浮大而弱,或微细欲绝等。

4、通脉四逆汤(少阴病)

【组成】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加减】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条文】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其人面色赤,或汗出而厥,脉微欲绝。

【方机】阳虚阴盛,里寒外热(格阳于外)。

【功效】破阴回阳通脉,招阳反舍。

【主治】四逆汤证而阴盛格阳之重证。症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冷汗出,其人面色赤,脉微欲绝等。

【应用】同四逆汤,但证情较重者。

【备注】这里说的里寒外热,是里真寒,外假热。临床上往往把这种假热误诊为表热。《伤寒论》中所谓的热,不一定伴有体温上升,纵然体温有40℃,若面色苍白,寒冷,手足发凉,脉迟,仍然叫寒证。相反,体温虽不升高,但是脉数,面色赤而红感到发热时,这也叫热证。所谓假热,跟体上升无关,决不是不伴有体温上升的意思。即使体表有热,体温上升到40℃,若有脉浮迟,手足厥冷,舌无苔而润,小便清长等,这也叫假热。

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霍乱病)

【组成】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条文】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

【方机】霍乱吐利而致阳亡阴竭。

【功效】破阴回阳通脉,益阴滋液。

【主治】通脉四逆汤证而干呕、四肢拘急、烦躁不安者。

【应用】现主要应用于阳亡阴竭证。

【备注】现本证多因误服苦寒清利之剂而致脾肾阳虚,中焦失运,升降失职,最后而成阳亡阴竭之证。

6、白通汤(少阴病)

【组成】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临床应用】:

【方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

【方机】下焦阳气虚衰(阴寒盛于下焦),失于固摄。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阳气。(通阳破阴)

【主治】少阴病下利。症见手足厥逆,呕吐下利,脉微,或者面赤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阴盛阳虚所致的腹痛泻利、高血压、雷诺氏病、眼科前房积脓等病证。

7、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

【组成】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用法】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条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临床应用】:

【方证】手足厥逆,干呕下利,心烦,脉微或无脉。

【方机】下焦阳气虚衰(阴寒盛于下焦),失于固摄,格阳于上。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阳气,引阳入阴。

【主治】白通汤证而虚阳上越,干呕烦躁,或面赤者。

【应用】同白通汤。

【备注】本方用法中说:若无胆,亦可用,说明所重在人尿,本方只要有人尿即可应用。不同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无猪胆,以羊胆代之,说明胆汁必须用。

   十五、其它方类(十七首)

1、芍药甘草汤(太阳病)

【组成】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筋脉肌肉挛急、疼痛。

【方机】阴津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

【功效】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主治】阴血不足致筋脉肌肉挛急疼痛。

【应用】本方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凡阴血不足所致的筋脉肌肉挛急、疼痛诸证均可选用。如:(1)脚气肿痛、(2)乳腺增生、(3)腿抽筋、(4)面瘫、面神经痉挛、(5)胆结石、(6)脚软无力,行走困难、(7)三叉神经痛、(8)胃脘痛、(9)前列腺炎、(10)磨牙、(11)痉挛性斜颈、(12)各种痉挛性疼痛等等。

备注】本方除了可以独立使用以外,作为方根存在于很多经方之中。如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等等大方中。

      有趣的是,在《朱氏集验方》里把芍药甘草汤叫做去杖汤,也就是说脚软无力,路都走不动,不得不用拐杖,用完这张方子以后,腿不疼了,拐杖也不用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汤吧。

2、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病)

【组成】芍药 甘草()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筋脉肌肉挛急、疼痛,恶寒。

【方机】阴阳两虚。(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桂林古本)

【功效】阴阳双补。

【主治】发汗不当,伤阳耗阴所致的汗出恶寒,筋脉挛急等痉证。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阳虚液耗所致的关节炎、关节强直、坐骨神经痛、腰痛等病证。

【备注】《方函口诀》载:凡下部之冷,专冷于腰者,宜苓姜术甘汤;专冷于脚者,宜此方。

    《皇汉医学》载:本方之适应证,为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强直等证。

【附注】本方证的恶寒,与表证恶寒不同,本方证恶寒属阴证恶寒,这种恶寒与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的恶寒相同,用附子温阳回阳,恶寒即停止。

       本方与四逆汤的组成相对称,一用干姜一用芍药,阴阳相对,非常微妙。两方皆可治疗阴阳两虚证,一者更偏重于阳虚,一者更偏重于阴虚。

3、文蛤散(太阳病)    

【组成】文蛤五两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劈)~桂林古本)   

【用法】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条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金匮·消渴》: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消渴·呕吐哕》: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文蛤汤组成同桂林古本文蛤散)

【临床应用】:

【方证】发热,无汗,心烦,意欲饮水,反不渴。

【方机】湿热内郁。(病在表,反以冷水潠之、灌之,致热邪郁闭,不得宣散)

【功效】清热利湿, 发散郁邪。

【主治】湿热内郁之证,症见发热,无汗,身体酸痛,心烦,意欲饮水,反不渴等。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糖尿病、消渴证、湿疹等湿热内郁的病证。

【备注】桂林古本载本条文蛤散: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劈)  用法:上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

      桂林古本文蛤散方与本条病机完全符合。

4、赤石脂禹余粮汤(太阳病)

【组成】赤石脂一斤(太一禹余粮一斤()

【用法】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临床应用】:

【方证】下利不止,久利滑脱。

【方机】脾肾阳虚,滑脱不固。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主治】下焦阳虚不能固摄之久利证,症见下利不止,久利滑脱,口淡不渴,脉微细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久痢滑脱不禁、咳嗽遗尿、胎前呕哕洞泄等脾肾阳虚所致的多种病证。

5、桃花汤(少阴病)

【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条文】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

【方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虚寒滑脱。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止利。

【主治】寒湿凝滞之下利脓血证,症见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口淡不渴,脉微细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虚寒性急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寒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虚寒性吐血、便血等病证。

6、猪肤汤(少阴病)

【组成】猪肤一斤

【用法】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注:白粉即大米粉。

【条文】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方机】少阴阴虚,虚热上扰。

【功效】滋阴降火,利咽止痛。

【主治】少阴咽痛证。症见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等。

【应用】临床用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失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少阴阴虚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现在临床上很少有人用本方;古人用之也不多。

7、苦酒汤(少阴病)

【组成】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用法】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条文】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桂林古本有痛引喉旁一句)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咽中伤,生疮,痛而不能语言。

【方机】痰热互结,郁于咽喉。

【功效】清热涤痰,润燥利咽。

【主治】痰热互结于咽喉之咽伤生疮证。症见咽喉部红肿糜烂疼痛,不能语言,声不出等。

【应用】临床常用于咽喉部红肿溃烂,遍桃体炎,溃疡等病证。

8、半夏散及汤(少阴病)

【组成】半夏(桂枝(去皮甘草()

【用法】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条文】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咽中痛,无红肿。

【方机】寒邪客于少阴,风痰郁于咽喉。

【功效】袪痰开结,通阳散寒。

【主治】少阴咽痛证。症见咽喉疼痛,无红肿,或色暗红,吞咽困难,或胸闷痰多等。

【应用】临床常用于阴寒性咽痛等证,如急慢性咽炎等。

9、吴茱萸汤(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条文】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呕吐哕》: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

【方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疼痛,吞酸嘈杂;(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临床上症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症。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多种病证。

10、理中丸/(霍乱病)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白术各三两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条文】386.霍乱,(桂林古本有字,)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96.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胸痹》: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也主之。(桂林古本为桂枝人参汤也主之。)(注:人参汤即理中汤)

【临床应用】:

【方证】吐利,腹痛,腹满,腹泻;喜唾,多涎沫,久不了了。

【方机】中焦虚寒,脾失健运。

【功效】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主治】(1)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霍乱等;(2)阳虚失血;(3)大病瘥后,喜唾涎沫;(4)胸痹,以及小儿慢惊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肝炎、美尼尔氏综合征、月经过多、口腔溃疡等中焦虚寒所致的多种病证。尤其是对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疗效较佳。

【备注】本方用于以下病证的机会也较多:肥胖证;瘦弱;糖尿病;胃肠虚寒证;(5)尿频或夜尿多;(6)心阳虚或心气虚证等。

1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病)

【组成】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发汗后,腹胀满。

【方机】脾虚湿阻气滞。

【功效】健脾化湿,行气消胀。

【主治】脾虚汽滞之腹胀满证。症见腹胀,食后为甚,并见体倦乏力,呕恶便溏,苔白腻,脉濡缓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慢性胃肠炎、胃广张、胃扭转、胃下垂、肾炎腹胀、外感腹胀、消化不良、腹膜炎等脾虚汽滞所致的多种病证。

12、牡蛎泽泻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组成】牡蛎(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洗去咸栝蒌根各等分

【用法】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条文】395.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腰以下水肿,小便不利。

【方机】湿热壅滞下焦,气化失常。

功效:清热利湿,逐水消肿。

【主治】湿热壅滞所致之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身体水肿,尤以腰以下水肿为主等。

【应用】现临床常用于心脏病下肢水肿、肝硬化腹水等湿热壅滞所致的病证。

13、 乌梅丸(厥阴病)

【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六两子(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条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临床应用】:

【方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或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腹痛,手足厥冷;或久利不止。

【方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蛔虫扰动,阴阳气不相顺接。

【功效】清上温下,寒热并用,安蛔止痛。

【主治】(1)厥阴消渴证。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2)蛔厥证。症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则吐蛔,腹痛,手是厥冷;(3)上热下寒之久痢证。症见久痢不止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糖尿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结肠炎、过敏性肠炎、妇女崩漏、带下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温兴韬说:患者常常有口渴兼肢厥。但凡患者肢厥,手足多汗湿润,舌或有裂纹,苔黄,脉细弦者,应多考虑是否有乌梅丸证。

       本方在临床上对疑难杂证要着眼于木土失和之肝脾病证,如肝气旺,胆火郁,脾胃虚之综合证候。

14、蜜煎导方(阳明病)

【组成】食蜜七合

【用法】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条文】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临床应用】:

【方证】汗出,小便自利,大便秘结难解。

【方机】发汗、利小便致津液内竭;或素体津亏。

【功效】润肠通便。(外用润肠)

【主治】津亏便秘。症见汗出,小便自利,大便秘结,干涩难解等。

【应用】现临床多用于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肠梗阻等证。

15、猪胆汁方(阳明病)

【组成】大猪胆一枚

【用法】泄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条文】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临床应用】:

【方证】汗出,小便自利,大便秘结难解。

【方机】津液内竭。

【功效】清热导下通便。(灌肠通便)

【主治】津亏便秘。

【应用】同蜜煎导方。

16、烧褌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组成及用法】: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条文】39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指伤寒初愈,因房事传给对方的疾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临床应用】:

【方证】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方机】精气亏虚,阴精内伤,余热内陷,循经上冲。

【功效】导热下行,使浊邪从阴而出。

【主治】大病差后阴阳易之为病。

【应用】现在很少有人应用本方。在七十年代,有人应用本方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38岁。30例中均符合《伤寒论》对阴阳易病的症状描述。治疗方法:取患者爱人穿用未洗之内裤近阴处一块如掌大,烧作灰,开水调服。治疗效果:30例中,治愈29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单以烧裈散治愈者3例;以烧裤散为主,以根据症状结合辨证用药治愈者18例;先予辨证治疗无效,再配以烧裈散治愈者7例,好转1例。(《国医论坛》(4351987

【备注】刘渡舟教授曾就本方有无疗效请教过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已故名医李翰卿老先生。李老先生做了肯定的答复,以六、七个典型病例说明了阴阳易为病,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这是很突出的一个表现;二是抽搐且牵引阴中拘挛,即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二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即身体重、少气。治用烧裈散而每每取效。

17、禹余粮丸(太阳病)

【组成】原缺。(桂林古本载:组成: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   茯苓三两   干姜三两

用法: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条文】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临床应用:

【方证】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方机】阴阳两虚。心阴虚,则心失所养,心气浮越,教恍惚心乱;下焦阴虚,失于滋润,则小便已阴疼。

【功效】阴阳双补,清热固涩。

主治:阴阳两虚之下元不固。症见久利泄泻,赤白带下,下血等。

【应用】临床可用于久痢、久泄、赤白带下、子宫出血、大便下血等阴阳两虚所致的多种病证。

【备注】临床可应用桂桂古本所记载的禹余粮丸方。

    禹余粮,味甘咸涩,性微寒。与赤石脂功用相近,同为固涩下的药物,兼有清热的作用。可用于久痢、久泄、赤白带下、子宫出但血、大便下血等证。

  

 ――(完)――

    

     参考文献书籍:

1、宋本《伤寒论》;

2、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3、《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  编著;

4、《伤寒论東考》(日本康平本)李华安  著;

5、《伤寒论临床辨略》李嘉璞 吴修符  姚秀琴  主编;

6、《伤寒论十四讲》刘渡舟  编著;

7、《伤寒来苏集》清 · 柯琴  编撰;

8、《古方今用》李世文 康满珍  编著;

9、《伤寒论语释》李克绍  主编;

10、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