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巴车

 文火0 2023-02-11 发布于北京
看到一篇题目是《你注意到长途大巴正在消亡吗?》的文章,说长途汽车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这和我的印象不大相符。长途是多长呢,我的确很少乘坐大巴,更不要说长途大巴,但也不觉得大巴从生活里消失了。
我们的铁路是很发达,但也远没到村村建站的程度。春节期间留意到民俗中有一项颇为特别,是蔚县打树花,心血来潮搜索怎么样从北京去蔚县,发现公共交通方式是六里桥乘五六个小时大巴车去。于是暂歇心思,留待明年——若明年还惦记,再去不迟;若明年就忘记了,不去也罢,毕竟现在的打树花是每晚的表演,不再是当地居民的过年风俗和良好祝愿了。
记忆中乘大巴车(或者中巴?)比较久的一次,是和朋友们去丰宁坝上游玩。早上六点集合出发,下午一点多才到目的地;一路不能说颠簸,但确实很嫌弃路途遥远,此后几乎不去只能大巴那么久的地方玩儿。再者,曾有几年部门组织去白洋淀培训,每次往返各要三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更近的就算是短途了,如各种近郊游,往返于门头沟、房山、延庆、怀柔、密云等等。从未试过乘大巴车日夜兼程赶路,只在偶尔瞥见路过的卧铺巴士时略有联想以及影视剧中见过抱着背包睡一夜的疲惫乘客。
但即便少乘,总也能在路上遇到机场大巴、驾校大巴,甚至一些单位的班车。会听到同事、朋友们乘坐大巴的经历——每天如果起得来、不加班就赶班车上下班;出差某地的同事,从一个地点去另一个地点只能乘坐很久的大巴;回老家的朋友,火车不能直达,转乘加等候耗费精力与时间,唯有大巴可直达,方便省事儿……
大巴也许不是消失了,只是在习惯城市化生活、辗转于大城市之间多飞机、高铁、动车通达的人们眼中,渐渐隐没于背景之中。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周围即世界。当我的生活中常见的出行方式主要是地铁、网约车、公交车、私家车时,我很难意识到,摩托车的销量会五倍于私家车,直到偶然看到直观的数据;当我远途出行多在高铁、飞机之间做选择时,我也很难意识到还有很多人没得选,只能大巴车出行。我也只能凭空想象,对没有地铁公交车网线覆盖的人来说,摩托车才是他们新时代的“双腿”;就像对尚未开通高铁甚至铁路的遥远的人们来讲,大巴车是他们世界的延伸。如果有一天大巴车真的消失了,那可能是人们有了更好的出行选择,该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好事儿,似乎也不必惆怅于其消失。

作者简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缓,波动影响的源头——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响力,可能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这些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