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的魔法与文化自信

 bbbo 2023-02-11 发布于贵州

春节将至,这些天对于春节英译是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还是Lunar New Year(阴历新年)又有了一场赛博口水仗。我的印象里,阴历新年的说法在英语圈子里的广泛流行是这几年的事,谷歌的关键词热度也佐证了我的记忆。2021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Lunar New Year的峰值搜索量高于Chinese New Year,而2022年这个差距就扩大了。在此之前的年份,“中国新年”的称谓都是更普遍的。

我觉得,将“中国新年”用于指代农历新年的英文译法,是不大可能在这轮争论中胜出的,因为“阴历新年”更符合西方主流政治正确。对于越南和朝鲜这些曾经的朝贡国,让其民众接受自己的重大传统节日被冠以“中国”之名是很困难的。除非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像日本那样完全抛弃旧历,将传统节日移到格里历上,否则“阴历新年”作为一个笼统、没有国家民族属性的称谓,必将成为西方的主流用语(直到一些使用真正的阴历——比如回历——的民族感到被冒犯并开始反对,毕竟中国的传统农历/夏历是“阴阳历”而非纯阴历)。这么多年来,官方称谓“春节”的英译Spring Festival一直没有被广泛采用,而如果中国没在近代把“元旦”赠送给公历新年的话,将之翻译成Yuandan或许能活得久一些。

语言是有魔力的,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语言就是魔法本身。古埃及神话里,太阳神拉把他的真名透露给了女神伊西斯,于是伊西斯就获得了拉的神力。词汇、名称里蕴含着超自然力量的概念在神话、宗教、文学作品里屡见不鲜。从“急急如律令”到“阿瓦达索命”,各种咒语和符咒,无不建立在语言、文字、符号上。这可能是人类对于语言这个把我们和其他动物区隔开来的特殊属性产生的原始崇拜。今天很少人会需要像鲁迅小时候那样,在大年初一刚睡醒睁眼的时候就说“恭喜恭喜”,但逢年过节说了不吉利的话,不少人还是要“呸”一下的。广东人管丝瓜叫胜瓜,福州人因为鸭卵谐音“压乱”而用其祝愿太平,都是中国“讨口彩”文化的日常体现。

名正才能言顺,这在哪里都一样。美国人对于堕胎权持对立意见的两派,一边管自己叫pro-life(拥护生命),一边管自己叫pro-choice(拥护选择)——他们是不会自称“反选择”或者“反生命”的。对同样的事物,一个人的用词能够体现其身份认同、立场、以及观点:是“甲午战争”还是“日清战争”、是“上座部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是“暴徒”还是“斗士”……我甚至听说至今还有人管津巴布韦叫“罗得西亚”的。名称的影响力有时会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比如前些年香港动乱的规模和烈度,与台独媒体把“引渡条例”扭曲成了“送中”后,所爆发的心理学和传播学效益密不可分。这种简单粗暴的归纳,让人忘记了争议本身的细节,转而变成对一个架空稻草人的情绪发泄。创造一个词汇来污名化一个群体是当今网络骂仗的必备技能:缺乏一个朗朗上口的称谓,骂起人来也少点劲儿。

既然有污名化,自然也有许多正名运动。其中,最成功的可能要属同性恋群体对gay这个词的再创造。英文里gay的原意是“快乐、鲜艳、无忧无虑的”。将这个积极词汇变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在许多人眼里是出柜运动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样被基督教传统伦理排斥的无神论团体也曾有人效仿这个操作,用bright(明亮的、聪明的)来指代无神论者,但反响平平——不少人认为,我们应该致力于洗刷一个被误用或污名化的词汇,而不是另找一个看起来积极的词汇来代替。

近几年对“妇女节”这个名称的争论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案例:一方认为应该努力去除“妇女”一词的负面刻板印象,另一方觉得应该改用“女性”或“女人”这些在日常使用中更为中性的词汇。但讽刺的是,就现实的趋势而言,“女神”和“女王”这两个商业气息浓厚、折损了大量关联含义、甚至带有歧视性的词汇也许会最终胜出,更别提“女生节”这个从黄段子里诞生的“节日”竟然也能流行起来。

而译名的选择,自然逃脱不了语言的魔法。最近,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反思汉英翻译里体现的文化自信问题。

汉译英上,我们常把端午节译作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把京剧叫做Peking opera(北京歌剧),饺子是dumplings,五花八门的面条都简化为noodles,生怕洋人不明白。相比之下,印度的排灯节是Diwali,歌舞伎译作kabuki,波兰和日式的饺子分别叫pierogi和gyoza,越南河粉是pho,意大利面那许许多多的名字更是原封不动。在英美去过异国餐厅的朋友,可能都有对着菜单逐一搜索每一道菜到底是啥的经历。中餐馆的英文菜单通常是最体贴的——虽然有chow mein和shumai这样的音译菜名,但诸如steamed buns这样意译的比例绝对是最高的。

对比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这种翻译上的差异就格外明显。中国的战国时期叫做Warring States period,而日本的战国是Sengoku。宫保鸡丁必须要让人看出是鸡肉,所以是kung pao chicken,但日本人才不管你看不看得出是什么肉,烤鸡肉串就叫yakitori。除了按食材翻译,也有一些菜名的翻译让人拍案叫绝。比如著名闽菜佛跳墙就被直译成了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好在近来一些官方指引终于开始使用fotiaoqiang的译法了。

最近抽空帮一个在南非开亚洲食品超市的朋友做一些电子营销。他请了个当地的姑娘管理超市的社交媒体,我帮他沟通和把关内容。她写的介绍日本麻薯的贴文里,就说mochi是一种用mochigome(糯米的日语叫法)制作的食品。而在介绍汤圆时,则把汤圆称作sweet rice balls(甜米团子)。这就是同一个外国人,对中日两国非常相似的两种食品无意识的区别对待。我无法想象有外国友人看到“甜米团子”这样的说法时,能在脑海里呈现汤圆的样貌。

如果有朋友觉得,汉语这样音节比较少的语言,不大适合音译,我是无法苟同的。有很多单音节的词汇,比如wok、zen、pho都成了常见英语词汇。围棋的英文go,除了是单音节,更是英语里本来就有的超高频词。即使是这样,也被广泛接受。中国人发明的围棋,被英文以日语发音记录,多少让人感到遗憾,但或许也因此避免了一些掉价翻译,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而在英译汉方面,我们似乎又格外让步。除了在国家名里不吝惜“吉利”、“德”、“美”这些积极词汇外,我们还把“圣诞”、“上帝”这些本土词汇,几乎变成了西方传统和神明的专用词。这可能无异于美国人直接把英文里trinity的本来含义抹去,挪用来专门指代道教的三清。

据此,不少人感言,我们在汉英互译上实在是太自卑了,没有其他民族那种“我怎么叫你就怎么叫,不认识就花时间学”的文化自信。这点上,我虽然很支持系统性地纠正一些不恰当译名,但也有所保留。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短文讨论中国人起英文名的问题,有朋友留言说,如果坚持使用本名不起洋名是现在西方主流的喜好,那么我们这样做算不算另一种迎合呢?这个问题很好,也适用于汉英译这个话题。如果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就是热衷于挪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满足自己的喜好和虚荣,那么我们顺从这个做法,是不是另一种文化自卑呢?

汉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对使用者的思维是有影响的。汉语并不排斥音译,音译的外来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不少,但汉字文化对意译有着强烈的偏好。佛塔刚传入中原时,古人也将其音译作“浮屠”等,但之后还是新造了“塔”这个字来指代,沿用至今。日本近现代以来的翻译词汇从以意译为主逐渐变成音译为主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大量词汇是日本人学习西方文化后创造(或者给旧词赋予新含义)的,比如“哲学”、“经济”、“共和”等等。但随着日本“脱亚入欧”的步伐越来越大,外来语假名成了翻译的主流。有两种恐龙在日语里叫ディプロドクス和スピノサウルス,读作“迪普洛多库斯”和“斯宾诺萨乌鲁斯”,而在中文里它们叫“梁龙”和“脊龙”。相信大部分中国和我一样,无法接受大量这样冗长的音译词汇出现在中文里——既难念,又不明所以。

英语使用者的这种“拿来主义”有时候确实是让我觉得厌烦的。我还很清晰地记得,当我在罗马一家地铁站的小咖啡馆里点了“拿铁”而得到了一杯纯牛奶的往事。意大利语的caffè latte就是两个非常普通的词汇:咖啡、牛奶。但是不行,翻译成coffee milk就没有味道了。虽说中文也叫“拿铁”这点似乎让我没有立脚点去指责英文,但我还是觉得flat white被翻译成“澳白”(个人并不喜欢“馥芮白”这个译法)而不是“复来歪特”说明汉语使用者还是有自己的偏好的。

另一种让我觉得不适的做法是将外语里的一个通用词汇,变成指代“该国版”的特定事物。比如英语里的漫画是comics,但日本漫画有专用词manga,韩国漫画叫manhwa,中国漫画则不出意外的是manhua。本来中日韩三国的漫画都是汉字“漫画”在不同语言里的读音,而且指代的也是所有漫画——我们并不会把美国漫画叫做“扣米克斯”——却被拿来特指了。照此下去,泰国漫画、马来漫画、蒙古漫画……统统都要有自己的名字。而用于指代日本动画的anime,甚至就是英文animation的日语缩略版再回流英文。对我来说,这种差异不大,或者只有出产地不同的事物,用这样的方式区分既琐碎又无聊,除了满足英语使用者看似多元博学的虚荣心外,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还有文化挪用的嫌疑。

所以,在如何才算文化自信的问题上,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排除干扰,就事论事。不需要特地迎合英美人,也不用照抄他国的做法,而是按照自己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来。把四喜丸子译成无趣的braised pork balls in gravy,不如直接叫sixiwanzi;但若是连个糯米或者牛奶都要音译,又显得太做作。因此,还是得逐个厘清,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在文化交流和弘扬上,我们可能都还是语言的麻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