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和远方

 弘净 2023-02-11 发布于河北

□安春妍

公公是一位农民,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地道的农民。我说的地道,是指像大伯那样整天围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打转,指望通过土地的收成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农民。公公是个不“安分”的农民,幸运的是,他的“不安分”恰巧契合了社会变革的脉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的春风刚刚吹到我们这片闭塞的土地,公公毅然决然辞去了代课老师的工作,一头扎进改革的浪潮中。他跑县城、跑工厂,千方百计拉来代工的活,却找不到多少村民愿意跟着他干。那时村民多数都和大伯一样把地看得比命还重,他们舍不得地里长一根杂草来分散地力,各家又都不富裕,别说机械化,就是牲口也不是家家都有的,于是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一把子力气全部扔给土地,谁舍得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做手工活?赶上阴雨天那是老天爷给放假,即使此时想干,手工活却是不等人的。于是,公公揽来了活,只有村里几个上年纪的闲散人和自家老小齐上阵,公公没挣到几个钱,还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闲气。

公公本是个琴棋书画样样拿得出手的文艺青年,当代课老师时,还有时间摆弄他的乐器,展示他的书画技艺,追求他的精神食粮。而今,锱铢必较的小生意人与他向往的生活相距太远,于是,他又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去南方跑市场。

这一跑,还真让他跑出门道来了。那时通讯还不是很发达,许多外出跑市场的业务员正是凭借着信息的不通畅,把北方的物资卖到南方,赚取中间的差价。靠着这些,公公逐渐积累了财富,俨然成了村里的能人。他翻新了老房子,买了村里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当时,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件,公公的新房盖得宽敞,电视机放置在堂屋,吸引了全村老少来看。有时人太多屋里坐不下,公公就把电视搬到月台上,人们围坐在院子里观看。那时,电量供应不足,经常看着看着就停电了,即使这样,人们也迟迟不愿离开,心里还惦念着刚刚电视剧里的情节。于是,每当停电,公公就将马灯挂在院里高高竖起的杆子上,在昏黄的灯光下,人们热烈地讨论着剧中的情节,妇女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吆喝着自己孩子不要打闹。这时,公公又开始摆弄他的二胡,也会有人陆续从自家拿来乐器,几人在嘈杂的人声中练着和声。在当时,“到老赵家看电视去”几乎成了村民们见面的问候语,直至村里有了第二台、第三台电视机……

上世纪90年代初,公公又添置了唱片机和音响设备。他的黑胶唱片和CD在书柜上占据了半壁江山,时不时叫上一帮乡邻高歌一曲。爷爷奶奶听说这套设备要一万多,直骂他“败家”,有的村民也摇摇头说那不是个过日子的主儿。然而,村民们的思想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路。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公公又看准商机与人合作,开了家保温建材厂。当时,市场上对保温建材需求较大,我们那里的保温建材行业刚刚起步,作为先行者,经营第一年他们就赚了百十来万。周围许多厂子见他们生意红火,利润丰厚,纷纷转行改做保温建材生意。但随着整个行业规模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公公的厂子因设备老化,跟不上新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渐渐被边缘化,生意越来越难做。勉强支撑了两年后,公公将厂房关闭,回家养老。

我们都以为公公会就此颓废,不再有原来的激情和热情。谁知他归家后,在陪伴婆婆之余竟然从网上自学了广场舞,并义务教村民们跳舞。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一支十多人的广场舞队。虽然也有人说些闲话,还有关系不错的好心村民来家里传递各种消息,劝说公公就此作罢,奈何他并不听劝,总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年后,这些村民也慢慢加入了广场舞大军,他们不仅在镇里参加比赛得了奖,还上了县电视台,村民们的热情更高了。

广场舞队伍越来越壮大,公公却又转移了目标,他撺掇村里爱好乐器的村民组建了军鼓乐队。其实,他原本想在村里成立个书画协会的,奈何这方面人才不多,才不得不遗憾作罢。

如今,公公虽已迈入古稀之年,但书画、乐器不离手。客厅里常年摆着毛毡、笔墨纸砚,谁来做客都不免观摩一下他的书画功夫;储藏室摆放着各式乐器,你若有兴致,他也可以给你演奏一曲;院子里种着花草树木,屋里坐累了,还可以赏花观木,自在闲适。但现在再也没有好心人向我们“告状”了,村里老人的生活状况都差不多,他们或在棋室流连,或在村广场活动,即便下洼种地,那也是一种休闲。土地都承包给了农业合作社,让孩子们留下一二分地,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农人的乐趣。

在村民眼里,公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