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 以文弘道 不屑炫技

 顾绍骅 2023-02-11 发布于湖北

中国画 以文弘道 不屑炫技 (切忌一叶障目以至乐不思蜀“文化被殖民”许久而不会“弘道”)

----------------中国画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   续三

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不知谁之子,“老子”强名曰:“道”。

技法,是指艺术家运用他们的工具和材料以获得表现性效果的方法或技术。使用介质的方式也会对一个艺术家的总体观念的美学品质产生很强的影响。技术+方法=技法,用相对简单的技巧解决问题的技术和实践总结出的方法。打个比方没有矩规不成方圆。
大道至简:万事万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大道是很简单的,到了后来,衍变成了很复杂的局面。“简”,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延续事物的发展方向,要集中力量,不要人为的复杂化、繁琐化。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规律、顺应事物的变化方向,以简化、简约的方式,切中要害,全力解决核心问题。“道”和“法”又是什么关系呢?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法则,都是由形而上的“道”的总原则支配的。我们在这里又把“道”的体量比喻为大地。大地运载万物,万物在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经历春夏秋冬。但是,大地却安然不动,如如不动。(从形而上至形而下,用4个字串起,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道、法、术、器”,一个事物有它的道,有它的法,有它的术,有它的器。)

【摘要】中国画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画论也认为,艺与道有着本来的联系,所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而“画亦艺也”,故画即是道。换句话讲,道是中国画的哲学核心,它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本质,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如果理解不了这一点,就很难真正深入到中国画的精神内核中去,也很难真正领悟到中国画的高妙之处,而这些,只有文艺精英才有可能做到。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形而上的艺术;“状物抒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才是根本,形象次要,因此,上等中国画作品,必须具备诗书画的“中国文化特色”缺一不可!举凡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首先,“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清·沈宗骞语),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绘画多是士人所为的艺术。而士人,指的就是读书人,即具有较高文艺修养的知识分子。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

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是一个“文化符号”,而不是西方绘画的“看图识字”。我们必须以文化传承来对待中国画的发展!在此问题上我赞同《中国日报网书画艺术(栏目)观点:[将中国画纳入美术之列,是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之奇葩的中国画的贬低和亵渎。](---------摘自《中国画并非美术 文化怎如此糟践》)现在时兴这样的话:“不以结婚为目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同理,不谈文化(传承、诗情画意)的“中国画”就是亵渎中国画!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灿烂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对于国家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它的历史它开始于史前艺术,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的集大成;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包子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远、隐含不露、一字多义等等,需要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而中国画就是这样的载体;传统文化艺术是丰富、多样的,使我们“望洋兴叹”;前人给我们留下巨大的历史文化、书画资源宝库,我们应当传承与发扬光大。孔子说:“君子不器”( 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君子应当多才多艺),在此,用意是不拘泥于对“术”和“技法”,不要过分看重外表;苏轼说:“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含义是“典雅的风貌刻画或模仿得突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真正有价值的中国画,必定是有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沉淀的作品,犹如田黄、鸡血等石、或者和田、翡翠等美玉也,只不过是在“凡夫俗子”眼前尚存“原石”态,需要有识者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切割刀具”,将其打开,会璀璨无比。

国画有着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很造型、诗书画一体的表现方式(不炫技、不媚俗);在两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中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画家,经典无数。中国画与中国的佛,道,儒的哲学理论是紧密相连的。它更注重内心的追求,求的是一种宁静致远,天人合一,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心境,美术教育中非常需要这样的文化来洗涤我们的内心,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画中画艺以人修,艺以德修,注重人品,要求人们要修身养德,虽是以画工观绘画,物体景色惟妙惟肖的刻画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看一幅画表现给人的意境是否高远,意趣是否骤然,气势是否大可气壮山河,小可花间情致,中国画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作为积淀的,即承古又创新。以不脱离传统有可以接新的姿态一直延续下去。中国画即要“形似”,而更讲求“神似”。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之处,表达出事物的内在本质——精、气、神,使其能有一个完整的画面,空灵的意境,让人有个情思畅想的空间。这些种种的美好品质都奠定着它在美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地位。中国画因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与西方美术比较而言,中国画或内敛含蓄,或酣畅淋漓的抒发情感,都蕴含着东方式艺术魅力(诗文性)。与西方焦点透视完全不同的散点透视的空间处理手法,与西画条件色环境色不同的主观性设色。对画面线条有众多诗意性的归纳总结。以上种种都造就了中国画独特魅力。保持这种独特魅力在当下世界文化艺术日益频繁交流的现状下尤为重要。很难想像,如果一个西方艺术家来中国寻访中国艺术却发现博物馆,展览馆到处都是西画会有多么的失望。国人(特别是青年人)正是逐步形成审美观的过程,作为祖国新的一代,更有责任和义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画在的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忽视。在日益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我们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才不失为正道。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古往今来,人们谈及中国画艺术时,都是风、雅、颂,品味的都是“诗情画意”的韵味;“不求似而有余,则予之所深取也。”不拘泥于事物本身的形体,而用内心深处的感觉来画画,画面才会生动,意境才能深远。)是中国画造型特征;中国画就是用虚不用实。并不是说不能写实,唐宋画就把“写实主义”搞得很好。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中国人的思想受道家影响深远,不愿心为物役,追求境由心造的平衡心态。

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

唐宋画就把“写实主义”搞得很好  举例用图:

山水画举例

人物画举例

花鸟画举例

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徽宗赵佶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清两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摘自《“二零三五”,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中国画有至少两点是西方绘画望尘莫及的:

艺术是一种或多种技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高峰),给人们创造出一种精神(思想)上的享受(或美的熏陶)。

一、音乐、动态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 、书 、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例如:

<宋> 马远的《雪》(1995年全国城市版初中美术课本第五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雪》图 宋·马远(其三)上海博物馆藏

 读画体会意境:

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山林,大地披上银袍,天公将大地打扮洁白无瑕,婀娜多姿,婉如待嫁的新娘——“美丽动人”。人踪缈缈、兽迹难寻,整个冰雪世界是多么空寂、清新,又是多么寒冷,严酷啊,这漫漫冬天多么长呀 ……。忽然,闻得一阵阵"呀呀"…的叫声,只见一行白鹭(候鸟),又从南方飞回来了,树上的雪开始熔化了——春天来了。

依画意写诗:(《雪》图 宋·马远(其三)上海博物馆藏 所示)

银装裹素锁群山,   【平平仄仄平平仄,】 

猛兽无寻数迹难①。【仄仄平平仄仄平。】

千里冰封岂罩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②依旧还。【平平仄仄仄平平。】

①数迹难:这句话的意思是:猛兽因天气的寒冷,而躲藏起来〔冬眠〕,故看不到野兽的足迹。②白鹭:白鹭鸟(候鸟)。

②注:声韵中的第一、三、五字【“平”、“仄”】为可平可仄的字。

二、文化境界的表现: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所说“返虚入浑(指诗作空灵,入于浑然之境。)”,意即返虚方能入浑。这个“浑(“全部、满是”之意也)”,而是更高级的无所不包极端复杂之浑。“实”就在眼前一览无余,最大也是有边际的,最满也是有限度的。只有返虚入浑,方能无边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李煜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不实答,却一下使你面对滔滔东流的大江。如果只是一实,还能有那样丰富的含义,那样阔大的境界吗?诗情画意是时空的融合,因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令欣赏者没有统一“标准”,并且,在创作与欣赏中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

〈现代〉 傅抱石的《平沙落雁》(1995年全国城市版初中美术课本第五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如《平沙落雁》所示)

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 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 ……。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 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

1.依画之意境作诗:(如《平沙落雁》所示)

平地风起愁近秋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

沙飞卷带百花休②。      【平平仄仄仄平平。】

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 【平平仄仄平平仄,】

雁去流水《九辩》⑤忧。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① 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②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③  落幸:失落[失 去],宠幸。④《离骚》 :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⑤《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注:声韵中的第一、三、五字【“平”、“仄”】为可平可仄的字。

顾绍骅自作“藏头诗”《题傅抱石·平沙落雁》136×68cm   纸本    2003年创作

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两个举例,艺术地“无中生有、遐思无限”显示了诗情画意、浮想联翩的艺术再创造!摘自《诗情画意初探》)

艺术(人文学科——浪漫)不同于自然科学(严谨)。自然科学的法则:1+1=2;而艺术往往是1+1≠2。例如:男人+女人=家庭,这个“家庭”的数字往往具有很多大不确定性;可能是3、5、6…中国画近文学(感性、朦胧的)”——蔡元培语录。即: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偏具象;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是情感的宣泄,偏抽象。因此,两种绘画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表现形式上等等,有诸多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马克思说“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的肉体”,“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生命是和自然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自然界是和它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与人构成和谐的整体。

中国画以自然为对象,这个自然在人的审美感受中,已成为天人合一的,人化了的自然,成为作者感情中的世界。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论,也正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诠释。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追求情怀上的表现,其最高峰是“诗情画意”;是通过“笔墨线条”来表现艺术家对人生经历的反映、总结或对美好世界、未来生活的憧憬;这是精神上的追求,存在千差万别(个人风格);这些是充满遐思无限、意味无穷的朦胧。

诗情画意是时空的融合,因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令欣赏者没有统一“标准”,并且,在创作与欣赏中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虽然,少了西画那样的“清晰、一览无余”却存有东方审美特有的含蓄、朦胧,甚至有些模糊、迷离……;这也有了“神秘感”,增强了“想象空间”,犹如:“隔纱观美景、月下看美人——越看越喜欢”,在理解“诗情”后,更能了解“其中味”。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禅家唐时分为南北二宗,画家唐时也分为南北二宗。北宗自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南宗自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后有张璪、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大家。”他认为南宗出于“顿悟”,因而高超绝人,有士气,北宗从“渐积”(即苦练中产生)而来,应受轻视和贬斥。这种说法与山水画师承演变不符合,且崇南贬北,但在明末清初,群起附和,影响很大。秦祖永认为,董其昌不仅振起明代画道之衰,又开清代正派,已从画史高度进行评价,只言其优,不言其缺。清末裴景福对董其昌的评价则更为拔高 :“倪黄一派香光为传衣正觉,犹六祖之于五祖,四王经其指授沾溉,均证上乘,若论神韵精微化工灵气,恐倪、黄犹逊之。”裴景福认为董其昌出自倪黄,而甚至“倪、黄犹逊之”,似有过誉之嫌。可见当时对董其昌已全面认可,并开始某种程度的崇拜。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董其昌

外国人不了解中华文化怎么学好中国画呢?

 

郎世宁的绘画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他的作品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不入品评。”意思是说,画得很像、很细,但是不值得去品评,也可理解为不能品评(郎世宁的作品因为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不能成为好的中国画)。

  郑板桥的作品没有郎世宁作品华丽,但是郑板桥“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明、学识高深、机敏过人、心地善良、满腹经纶、博学多才、两袖清风的人品。”得到后世称赞,远胜郎世宁。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他的题画诗举足轻重,今人很少能及。郑板桥是一个心肠很好的人,自己为官,心却在黎民百姓身上。老话说,“得志加泽于民”。其实在郑板桥来说,得不得志,他都是心系民间的,他总是离底层的老百姓近。在潍县的时候,他曾作过一幅竹子的画,其中的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于心系百姓,又经过饥荒的年月,所以在郑板桥的耳中,衙斋的竹语,也似乎与民间的疾苦有关。这是只有心里装着百姓的人,才会产生如此的联想。正是枝枝叶叶,皆关其情。这一首诗,可以说是郑板桥心灵情感的集中写照。离开潍县的时候,郑板桥还有第二首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根劲瘦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立而出,其坚韧不拔,遇风不倒的形象,卓然而立。画中的竹子,他以竹自喻、刚直不阿。可见,好的题画诗可以使画的意境更加深邃,主题更加突出有意义,甚至达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由于画面的简劲和题诗的奇绝,使得这幅画和这首诗一起,深刻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他的另一首题丛竹的五言诗,写得也是别有情趣:“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没有民族文化自信?“中国美术将不复存在”!!!“水墨画、彩墨画(中西合璧下,缺文化、少书法的怪胎)”必将被淹没在世界艺术之林里(没有民族特色)。

为什么中西方传统绘画大不相同呢?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发展导致了艺术本质特点的不同。比较二者审美取向的形成与其背后的哲学背景。艺术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不同发展导致了艺术特色的分野。世界上各民族艺术的差异,体现着各民族心理意识的差别,而任何民族的意识特征根源于其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人类群体的历史、生活、文化系统,并集中体现着其哲学思维。

中西美术之所以长期以来分道扬镳,主要因其哲学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是主客二分的观念,东方美术则坚持主客体合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西方除了宗教外,几乎没有文化可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本西方技法是补充和利用。站在中国画(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立场上,“我本超群(古雅诗意),奈何以俗(庸俗)限制我”? 

徐悲鸿的立场、观点完全是西方的,在他心里中国画是无足轻重的,甚至是一个需要用西画(素描)来改造的对象,这较之艺专日伪时期的殖民者有过之而无不及,逆向文化种族主义的倾向明显。从后来这一体系对中国画精神本质的改变来看,说徐悲鸿“对国画变像(变相)摧残”,已经是很客气了。------摘自《北平艺专三教授罢教与徐悲鸿进行国画论战事件,各路大伽参与评论

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詹姆斯·埃尔金斯曾说过这样的话:徐悲鸿是中国的坏画家,他把西方非主流绘画拿到中国来教学(注意詹氏用了“拿”字,拿不及贩,贩尚可能有所变化)。“林风眠的画除了少数两幅具有中国情调还能看看外,其他都很差”。由于中、西皆涉不深入,积累有限,又急于制造出一种个人风格来,结果就变成了两头不讨巧的“怪胎”。------摘自《造型准确害了中国画

自徐悲鸿长(掌管)艺专后,对国画极其摧残之能事,不遗余力。每期新生,西画人数总超过国画人数数倍……再徐氏规定艺专学生,无论西画组,国画组,均须先习三年素描,殊不知三年素描之后,已失去国画之气韵,且多对国画失去兴趣,无形中对国画摧残殆尽,故余等三人为挽救国画之厄运及争取艺专国画与西画平衡之发展,不得不向爱好中国固有艺术之社会人士呼吁”。------摘自《反对徐悲鸿摧残国画宣言

吴冠中评徐悲鸿: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审美的方向给扭曲了……苏联的东西还是二手货,从欧洲学来的。这些东西来了以后,把中国的审美方向影响了。         “传统派诟病他误导了中国画的传统,现代派诟病他的国画“改良”妨碍现代美术进程。”------摘自《美术界最大争议 徐悲鸿的国画西方化,是进步还是倒退?

我们学过的美术史告诉我们这样的结论:东方的造型艺术以写意为核心,西方以写实为核心。中国的绘画,似乎最典型的是用水墨表达的“文人画”。对照中西美术史,在中国秦始皇之后文人画产生之前,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文艺复兴到来之前,那段千年的历史中,写实的反而是中国人,不写实的倒是西方人。如:公元前210年的秦兵马俑,出于替代真人的功能性要求,写实程度超过了同时代的古希腊人。全世界最写实的是中国人。公园3世纪,晋人的职供图当中的外国使节形象逼真,个性鲜明。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已经没落,在当时的世界,相对具备写实能力的又是中国人。----------摘自《这些图,彻底敲醒了中国画家!我们不觉间被西化了100年

我们“崇洋媚外”久矣!

文化被入侵:“一个国家或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具体是从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发生的渗透更为普遍。通俗说,就是崇洋媚外!

从1840年以来,西方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侵略,并且是全方位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宏观地来讲,1840年到1949年,是以军事侵略为主,经济掠夺与文化侵略为辅的;遗憾的是,他国的文化入侵,已经近乎“成功”。举例说明,从1840年至今的“文化改变”:

传统节日

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等节日,每年都有大量的国人趋之若鹜,生怕错过。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日渐冷清,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放假”政策,想让国人清醒一点,但似乎无济于事。

审美

夸孩子长得好看,称“像个小洋人”,不少国人认为金发碧眼才是美,更有甚者为此整容。国内某些品牌推广也非要请外国人。老百姓装修房屋,“欧式风格”占主流!---------

文字、语言

一段中文里总有几个字要用字母代替。这首歌曲里总是要加上几句英语。一句话中总要拽上几句英语。难道没了字母就不会表达?难道加上几句英语歌曲就高大上了?难道不加英语不会说话我们的文字传承几千年,何故如此?

教育

我没见过哪个国家的学校必修课里有其他国家的语言。我们从小开始学习英语,有哪个国家让孩子从小学习汉语呢我国的某些大学里,没有“四六级”就没法毕业。所有的考研机构都在告诉你“考研选英语”。难道不会ABCD,就不配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生存吗?

生活

现实当中有一大部分人,把追“美剧”“韩剧、日剧”当成一种高级的享受,把外国品牌视为高端。某某产品自称,产自澳大利亚,经过欧美认证,更适合中国宝宝。影视作品中还有大量的丑化国人的现象。

最近的文化侵略

前几日的教材插图问题,就是最近的一个文化侵略。插图中恶意丑化国人,大量性暗示等,都是为人所不能接受的。

西方(欧美)“奴化教育”鼓吹什么“无国界”?完成了对全世界的洗脑。

什么“科学无国界、艺术无国界、体育无国界、平台无国界、契约精神、自由言论、客观报道、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等”,全部都是骗人的鬼话!(--------摘自《在这次乌克兰战争中,你如何看待体育/艺术/科学无国界的想法?》)


现在要说中国画的文化庸俗,不算冤枉!因为大家走的太远太快了!

现在的书画家全部是以运用代替文化,崇尚“一招鲜吃遍天”的赚快钱的小格局思想;让机械的技法有大市场。因此,不在乎有没有思想,能不能有个性,唯利是图!这样没有“大格局”,故,只能是“白菜价”啦!中国美术界是最大的“文化被入侵行业”(没有之一)!正如现在的绝大多数书画作品,"千人一面",看似漂亮外貌,实则废纸一张(或者是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残缺的中国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徒)说:“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永远存在,这是一种狂妄和无知四大文明古国里,三大文明古国没了,难道不正是证明传统文化是会灭绝的吗?灭绝的概率75%吗?如果文化不会灭绝玛雅文化?我们千万要注意,文化是会灭绝的,如果文化会灭绝,谁能知道他在哪一代中国人手上灭绝,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警惕,只有把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来,只有把我们的国学好好弘扬起来,将来中华民族的国运,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国运交给美国人,我们只能交给我们的子孙,今后这些孩子,你传统文化会比我们今天以传统文化。更要远十倍百倍,我们现在如果还不面向于我们这些后代去努力的抢救一些,普及一些,弘扬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怎么得了?"

由于我的观点是欣赏与创作中国画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才能做好,因此,现在鉴于大众的文化修养达不到,故而是“小众的”、前瞻性的---;肯定不会被大众接受,可能会“不受待见”!-------感谢高晞月老师:为了二十大召开,人民日报社“袭古创今”栏目联合文旅部,展示我国文化领域的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袭古创今”的高晞月老师向我约稿《文旅中国★中国画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  续三》说明高老师(人民日报社“袭古创今”栏目联合文旅部)是支持我的!

顾绍骅于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一日星期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