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舅哥是个典型的科技专才,在我的印象中,他对科研很感兴趣,也很有体会。 年前,他到了我这里。 一有时间,他会拿出平板电脑,选些有趣的节目放过岳母看。 岳母年事已高,平时我们与她交流都会有些障碍。可是,每当二舅哥放些有趣的节目时,她会很认真地看,不时还会流露出一些表情。 我仔细看了看二舅哥的平板电脑上,下载了好多视频,并分门别类排列好,想看什么就点什么。 二舅哥说,现在受众市场越来越细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我比较苟同他的观点。 ![]() 现在比较火的抖音,有成亿的制作者。他们中的作品真正让我喜爱的,还是那些专注一个方面的视频。 比如,有个博主叫水猴子的,他只做一件事,就是抓黄鳝。他把这看似单调的活,演绎得很吸引人,百看不厌。 是他有很强的思想性吗?不是。是他有上乘的艺术性吗?也不是。那么,他凭什么成功的呢?一是真实性。水猴子既当博主,又自己动手。抓鳝鱼的过程充满了不确性,具有戏剧色彩。二是交流性。水猴子不是闷头抓鳝鱼,而是适时与人交流,整个过程显得活跃有意思。三是人性化。水猴子承包塘主的地,不仅给钱,而且抓多了,还会送些给塘主,不让别人吃亏。 能够在浩如烟海的视频里脱颖而出,并且收获上百万粉丝,这是博主的高明之处。他的直播还吸引了广告商的赞助,不得不说,这是细分市场的成果。 我们现在办媒体,感觉有点与市场脱节。 常听人说,哪里哪里的媒体又回到吃财政饭了。意思很明确,一些媒体办不下去了。 果真如此吗?这么说来,那么多自媒体还能生存下去? 或许有人会说,自媒体不养人,我们要养人。我认为这不是理由。 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的。 唐朝的时候只有一份邸报,那多珍贵,无与伦比,想看都看不到。 后来报纸多了,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广了。等到有了广播,人们又多了一个获取消息的途径。随着电视的出现,形成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足鼎立的局面。 记得电视红火时,广播报纸很有危机感,有人预言,报纸会死去,广播也好不到哪里去。 事实上呢,报纸广播仍然活得好好的。这时,有人说车厢救了广播,政府救了报纸。其实呢,不是。 ![]() 面对困境,广播和报纸都进行了深化改革,开始探索受众的细化。针对不同受众办报办台,这也是当时讲的专业报纸专业台。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过去,只有一报两台加一网。无论从哪个层面讲,这些媒体精贵得很。而受众呢,也只有通过这些媒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如今呢,科技给媒体插上了翅膀,诞生了大批网络传媒,人们不再只钟情传统媒体了,造就了亿万手机党。 网络传媒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细分受众市场。正因为细分,大量受众找到了自己的端囗。 而传统媒体呢,起了一个早床,赶了一个晚集。受众市场的蛋糕让网络和视频吃掉了。 但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传统媒体能不能真正研究市场,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 我们应该在坚守阵地的同吋,着力打造新的受众市场。要从机制体制上入手,充分挖掘潜力,放水养鱼。大胆打破原有行政结构,节目结构和栏目结构,放手起用新人,寻找新的突破囗。为不同的受众量身订制节目和栏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只有真正地适应市场,把节目栏目拉近5受众距离,让不同需求的人找到自己喜爱的内容。 希望总在努力追求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