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李××,女,40岁,理家,1951年11月28日初诊。 病史:两脚跟痛已月余,左重右轻,腰膝酸软,身倦乏力,胸腔痞闷,胃纳呆少,适逢经期,血色紫暗,腹中隐痛,经期后延10余天,两侧小腿起疙瘩,累累如珠,但无疼痛,皮色不变。 检查;舌苔薄黄质尖赤,脉沉弦细。 辨证:肝郁、肾虚、血热。 治则:先调经血,再议补肾。拟四物汤加减。 方药:当归9克 生地9克 川学4.5克 赤芍9克香附9克柴胡3克陈皮6克砂仁3克获苓9克炒川楝子4.5 克泽兰叶9克红玫瑰花5朵。水煎服。 12月1日二诊:服药3剂,月经潮过,两脚跟仍痛,行动不便,舌苔转薄白,脉同前。再拟六味地黄汤合封髓丹加减,以固其肾。 方药:熟地9克 茯苓9克 炒山药9克 山萸 肉4.5克 泽泻6克 丹皮6克 炒黄柏3克 枸杞子9克 炒菟丝子9克 炒砂仁3克。水煎服。 12月5日三诊:服药3剂,两脚跟痛显著减轻,活动无碍,两则小腿疙瘩变化不大,舌苔薄白,脉沉缓。按二诊去黄柏、炒菟丝子,加巴戟肉9克,潼蒺藜9克。水煎服。 连服20余剂,两脚跟痛痊愈,小腿挖瘩已不明显。【按语】足少阴肾脉,过眼部,循内曝之后,别入跟中。足太阳膀胱经,出外之后,过跟部,循京骨,至小趾外侧。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足跟疼痛与此两经有关。人身之气血,贵乎畅通,通则不痛。《灵枢经·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嗑干及痛,烦心心痛,黄寂肠避,脊股内后廉痛,淡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经·经筋》说:“足太阳之筋……结于踵,上循跟,……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足少阴之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吴老医师治此足跟疼痛,独取于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是有根据的。加黄柏、砂仁仿封髓丹之意,佐以枸杞、菟丝、巴戟、沙苑等品,益肾阴,养肾阳,清下热,安冲任,尤宜于妇女。连服20余剂,竟获痊愈。由此可见吴老医师因经络而用药,有如向导之师,从阴引阳,以操决胜之术。药味简练,剂量轻平,从容可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