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五层需求层次理论可能是最具误导性的理论,它让人不幸福。幸福是什么?没人说得清。一般认为,人的需求满足了,就是幸福。肚子饿了,有饭;青春萌芽,有爱。夏天的冰棒,冬天的篝火,都能开启一个幸福的片段。 由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广为人知,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实现,从低到高,越往上走,幸福感越强。 不可否认,自我实现确实带来高峰体验,体验里有强烈的幸福感。但这个体验短暂,随即是空虚。空虚也是一闪而过,接着可能是漫长的低潮期。低潮期里,是阴霾般的平庸,甚至有不适感,可以称为不幸福。 科学家发明创造是一种自我实现。灵感是不期而至的,也许某个点后灵感不再来。以前的发明作为一座高山,给当下带来沉重的压迫感。“我已知道高潮的美妙,而高潮已逝,泥潭般的一成不变让我忍无可忍生无可恋。”正如不少伟大的灵魂因为没法忍受平庸变得异常痛苦。 即便假如这个科学家很厉害,他仍然有灵感,持续不断地推出新发明。一旦这灵感进入日常序列,就不会再带来高峰体验。小时候夏天晚上的一包辣条回味至今,是物质极度匮乏时的提拉效应。而现在我们天天吃辣条,也不觉得它的香。 如果一件事能带来幸福,但必须以长期得不幸福为交换,该说它好呢,还是坏呢。幸福具有易逝性,易挥发性,不稳定性,而到达幸福的路径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所以,别再追求幸福了。没那回事。古典心理学研究给人治病,现代心理学多数想带给普通人幸福。这都是研究的误区。 与其执着于怎样让人幸福,不如探讨如何避免陷入长期的不幸福。以后要是有人再上街采访,别糊里糊涂地问“你幸福吗”,换成”你没有不幸福吧?”。是为,不幸福学,一门让人躲过不幸福泥潭的学问。 .深表赞同!幸福,并无高低贵贱层次区分,不过实现的难易程度确有差别!就各类幸福感受的强烈程度和急迫度而言,越简单易得的反复满足的频繁程度和快乐感受的强烈程度都越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