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两个书生赶考路上遇到一对可怜的婆媳,伸援手得到好报

 木子君的小屋 2023-02-11 发布于河南

两个书生相约一起去参加科举,同乘了一辆马车,这天由于迷路,到了天黑的时候竟没有找到打尖的地方,就在他们着急的时候,看着前面有几间茅屋,就过去敲门。只听到屋子里有哭声,没过多久,哭声停了,一个老妇人举着灯烛打开了门:“客人有事?”

其中一个书生赵小乙行了一个礼,说道:“我们是行路的书生,误了时间,想求借宿一晚。”

老妇人听了很不好意思:“我家里没男人,屋内狭窄,实在是不好意思。”

赵小乙恳求道:“大娘,帮帮忙吧,只要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坐下休息一晚即可!”

老妇人想了一下,就同意了。她将两个书生带到一间狭小的柴房里,二人将自己随身的被褥铺在地上,收拾好之后,问老妇人:“大娘,您家的男人到哪去了,我们刚刚听到哭声,是怎么一回事?”

老妇人被提到伤心事,叹了一口气:“我的亡夫亡儿,都是书生,在本地颇有名望。哪料到前年一场疫病,二人相继离世,如今孝期将满,家里都是妇人难以生活,再加上亡人去世,丧葬费花了不少钱,家里债台高筑,不得已将儿媳改嫁,目前已经订下了时间,我婆媳难分,才抱头痛哭。”

两个书生听了,都黯然失色,赵小乙是一个古道热肠之人,问道:“你家儿媳嫁给他人,作价多少?”

老妇人叹了一口气:“已经谈好定金四十两银子,已经选好了良辰吉日,到时候成亲。”

赵小乙又问道:“那你家儿媳妇可愿意?”

老妇人流着泪说道:“我家儿媳妇是一个贤惠孝顺之人,如果她愿意另嫁他人,不至于等到三年孝期已满,只是家里贫寒,被逼到这程度,我们又有什么办法?”

两个书生问了老妇人的丈夫儿子的姓名,一听都是本地有名的读书人,连连叹息。

两个人私下里商议了一番,对老妇人说道:“我二人敬您的儿媳妇是一个贤惠之人,又可怜你们婆媳难分,愿送你们白银四十两,不要让你家儿媳妇改嫁,可好。”

老妇人一听,连忙跪地行了一个大礼,流着泪感谢道:“多谢二位公子,你们的大恩大德,我们结环衔环,也难以报答了。”

书生扶起了老人,从自己的书箱里取出了两锭银子,交给了老妇人。他们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早早的离开了。

当时是七月中旬,刚刚进入秋天,天气也是一个娃娃脸,阴晴不定。他们刚刚走了没多久,就遇到了一场大暴雨,一直下到了傍晚都停,道路上下片泥泞,他们的马车难以行驰。就在他们着急的时候,在月光下发现了路旁有一间小屋,门外有两个人在那里左右徘徊,仿佛在等什么人。

他们一看到两位书生,就连忙上前行了一个礼说道:“两位先生路上辛苦,如果不嫌弃,就到寒舍休息一个晚上。”

两个人一看,前面的是一个老头,一缕花白的胡子垂到了胸口,年龄在五十多岁左右,后面是一个年轻人,年龄在三十岁左右。双方行过礼,赵小乙说道;“我们二人遇到大雨,道路难行,幸好遇到了两位的挽留,十分感谢,只是仓促之间,害怕打扰了你们!”

老者听了哈哈大笑:“两位公子不要客气,寒舍狭陋,不要怪罪。”

说罢,宾客四人一起走进了屋子,这里只有一间屋子,东西各摆了一个床铺,并没有其他的东西。主人让两个客人在东边床上休息,请两个书生睡在东榻,宾主席地而坐,老头子让年轻人拿出了酒菜摆在了地上,笑着说:“家里也没一个做饭人,晚上举火麻烦,只能委屈同两个公子吃一些冷食了,实在不好意思。”

赵小乙连忙说道:“天气暖和,吃一些冷酒又何妨呢?”

几杯酒下肚,大家熟络了起来,两个书生问主人的姓名,主人含笑不语,没过多久,月亮升到了半空,将清辉洒下了大地,恍如白昼。老者笑着说:“如此良宵,正好遇到了贵客,喝闷酒实在是无趣,两位先生志在朝堂,何不各执三道题,权作娱乐?”

少年一听,也来了精神,不知道从哪拿出了一纸笔,铺在地上,笔走龙蛇,从《四书》中出了三道题,请两个书生以此作文。

两个书生一看是截塔题,顿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解答,再一看旁边的一老一少,人家沉吟片刻,下笔如有神,没过多久就破题,承题,没多久一篇不错的八股文章就写了出来。

两位书生看了,心里暗暗称奇。

老人将文章递给两位书生,说道:“我父子二人乡野之人,不写制艺已经好久了,草草而就,请两位先生指点。”

两个书生拿起文章一读,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格式严谋,观点鲜明,用笔凝练,端得两篇好文,他们连连连称赞,自愧不如。

老人微微一笑:“天色已晚,两位先生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赶紧,老夫我也困了,不能久陪。”说罢,他们在地上打了一个地铺,没多久就进入了梦乡。

赵小乙与同伴赶了一天的路,也很是困乏,躲上床就进入了梦乡,这一梦睡得很是香甜。

天亮了,两个仆人醒来,一看到他们所处的环境,当时就惊呆了,这哪是什么民居,分明就是一片坟地,他们几个正好睡在了人家的墓碑前,连忙叫起了赵小乙二人,他们二人醒来,看着这陌生的环境也惊呆了。赵小乙心细,拨开茅草,一看墓碑上的名字,这才发现,这一老一少就是前天他们遇到的那个老妇人的丈夫与儿子。

他们发现自己的怀里有东西,掏出来一看,正是昨天这一老一少写的八股文,仔细读了读,实在不舍得丢弃,就放在了书箱里。

他们来到省城,参加了乡试,吃惊地发现,当年的考题下好是老者所出的那三个题目,就将老少二人的八股文章给默写了出来,最终金榜题名,中了举人。

当年他们又进京赶考,中了进士。二人高中,也不忘那老少书生的恩德,回乡的时候,又每个人送了老妇人一百两银子,还替她们将儿媳的贤德写成了文章,请旌于朝廷,最终老妇人和她的儿媳妇都成了朝廷命妇,从此衣食无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