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历史,探究唐代人口治理的措施及影响

 奇奇怪怪的知识 2023-02-11 发布于上海

引言

中国自古就是人口大国,关于人口治理最早可追溯于商周时期。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充足的人口是大国实力的一种表现,譬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国力的区分就是依靠国土面积及人口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法一直延续至冷兵器时代结束。热武器的出现是在划时代的,当火铳、大炮在战场上出现,正面战场的人数优势荡然无存。

但对于没有热武器的冷兵器时代,人口优势依旧是国力的最佳体现。为此,各国之间对于人口流动有着诸多限制,到了秦汉大一统时期,也没有彻底放开人口流通。而如何控制人口流动这属于人口治理的范畴之内。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恢弘灿烂的一笔,在人口治理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本文将从唐代人口治理的相关措施出发,探究唐代人口治理所带来的影响。

一、唐代人口治理的措施

(一)开展户口调查,掌控基本人口

唐代户口调查主要从两点出发,一是资产;二是样貌。在户籍调查过程中会将本户人口、田产、住宅都记录在内,同时也会将个人相貌进行记录,并找专人进行面审确保信息无误。这种方式也被称作为手实貌阅

人口普查是为下一步户籍编撰提供基础信息,也是人口治理的基础。隋唐时期,对于人口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员有不同的人口管理方式。

针对平民的人口普查每年年终一次,奴仆则是在正月登记一次,这两者属于一年一次的范畴,而宗教人员的户口登记时间并不固定,这也是因为其具有传教的特殊性,部分僧、道人员的居所并不固定,不适用一年一次。

除开本土户口调查登记以外,对长期留居华夏的外国人也是会进行户口调查的,不过是有时间限制,只有留居九年以上的外国人才可进行登记。

(二)进行户籍编制,管控人口流动

户籍记录最早起源于商朝对兵役、劳役的记载方式,意在防止逃兵、逃役出现。而户籍管理也是一样意思,是为了防止人员流动造成的人员损耗。在初期户口调查结束之后,将人口信息进行整合归档,上报中央,一式三份,中央、州、县各一份留档。

除了对于信息的归档处理外,户籍管理过程中国家还设立了基层管理制度,只为匹配最小单位的聚居地。与先秦时期设立的伍长、什长不同,唐代最小的里吏为保长。这是因为唐代采用的是邻保制管理制度四户为邻,一般不置长;五邻为保,设保长一人。

各个乡镇里吏有着户口登记、判定户口等级(上中下)、授予田地的职能,除此还有举荐除恶的能力,对于辖区范围内发生的邻里矛盾有着优先处理权。其实保长、里正等基层职务并不属于官,只是具备一定职能的百姓。之所以设立该类职位,是因为在上方政令下达之后,需要有了解百姓的人去跟踪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底层运作不会崩塌。

而户口编制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底层民众一盘散沙的情况出现。这种编制就相当于在一个小群体内设立一个小组长,这个小组长负责这个小组的相关事务,并定时向上汇报。这种模式的开展,一定程度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监管力度,防止不可预估的事情发生。

(三)分区人口迁移,贴合实际政策

自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划分以后,就奠定了往后数千年的治国方针。唐代是四民恒业的坚持拥趸,《唐六典》记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其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对于四民流动有着诸多限制,商贾不得入市,官员不得经商等,但是这主要是阶级流动性,关于人口治理还是要看具体人员流动。

唐朝拥有宵禁,在宵禁时间还在外徘徊犹疑的人员,会直接进行惩处。此外,在唐朝想要跨县、跨州都需要路引过所,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唐僧每到一个地方都需要盖章,这个需要盖章的文书就是过所,作用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或者护照。

抛开战乱造成的迁移,在唐代这个相对稳定的王朝时期,民众自主迁移是很少见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譬如流放罪犯、收编外族等事件出现时,才会有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除此之外,人口分布相对稳定。

(四)强化流民管控,防止群体聚集

自古起义多流民,可想而知流民的杀伤力有多大。因此,每个朝代对于流民都是相当重视的,不重视也没办法,万一一个没处理好,直接灭国都没处喊冤。

流民的出现原因有很多种,比较多的是因为黄河泛滥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情况,朝廷会直接派遣官员进行救灾、安抚等工作。无论是重新打散编入其他地区,还是重建都是有一套专属流程的。

除了这种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大规模流民爆发,还有人祸造成的流民群体。隋末唐初时期,政局并不稳定,战火纷飞,百姓只能四处迁徙,许多百姓被迫成为散户。有的人更加直接,为躲避战火直接钻入大山。有些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村落,就是因为战乱而隐居山林的百姓。

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唐朝作为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对于农业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急需大量农业劳动力将国家运作起来。而为了增加人口提升劳动力,唐太宗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减免税务,一方面强制遣返。同时,针对被外族掳掠而去的百姓也进行了赎回。

对于流民的管控,不管是从国家大局出发还是从民本经济出发,都不能听之任之。失去对流民的管控,等于直接放开了家门等着人进来破坏,也是对权威的一种挑衅。

(五)加强边防管理,控制境内外人员流通

唐朝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对外贸易异常繁盛。在对外商经济往来也是多有扶持,鼓励外商留居、划定贸易特区、建立蕃客聚居地,尊重各国文化等,无疑不表明唐朝统治者对于境外贸易的重视。

但是重视不等于放开,唐朝对于境内外人员流动抓得很严,设有专门的出入境管理法律用以限制境内外人员流动。在唐朝,本国居民如果需要出境就需要办理专门的出境手续,也就是过所。过所的办理也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过所需要记录本次出境地点、人数、姓名及路线等,此外还需要担保人,五项缺一不可。

与之相反,境外人员来往华夏则要简便很多。虽然对于往来贸易的商贩每次都需要查看过所信息,但是每次只需要查看一个人的信息就予以通行,非常方便。但是这只针对光明正大前往华夏的外商,针对偷渡客,唐朝也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惩处《卫禁律》就规定:诸私度关者,徒一年。越度者,加一等。

(六)提供奖励机制,鼓励多生多育

除了限制人口的流动,如何提升人口数量也是一个国家需要操心的事情。唐朝初期,国家人口数量才200余万户。为了增加人口数量,唐太宗提出奖励机制,鼓励寡妇再嫁,将地方人口增长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此外,均田制的推广也是促进各地嫁娶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唐代开展人口治理所带来的影响

()促进社会稳定

上文简单提过流民对于国家层面的危害。流民的大规模聚居、不事生产对于当地的治安管理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国家对于流民的管控是对社会治安的一种保障。无论是对流民的安抚,还是户籍编制的产生,本意就是为了稳定社会治安。

严格的人口治理政策,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够安稳生活是他们最大的愿望。由此也可看出人口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控制底层民众

中国自古以农本为经济主体,这也是工业革命无法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的原因之一。而控制人口流动,限制各州县之间的人口往来,将农民限制在固定区域之内,是上层阶级控制底层人民的一种手段。

在现代人眼中,可能听上去不够人道,但是根据古代实际情况来说,这种简单的人口往来对百姓来说是一种负担。古代交通不便,多是山岭小路,在如今只需要开车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要走上两到三天甚至更久。

因此,这种权力的丧失对于百姓来说并不在乎,他们认为这种无谓的流动是没有必要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故土难离、落叶归根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土地的热爱。而且固定区域聚居地,也方便统治者政令的直接施展。

结语

人口永远是衡量一个国家资本的最显著因素,唐朝能将国家户口数量从隋末的200余万户发展到后期的2000万户,离不开唐朝在人口治理上的政策扶持。而唐朝开展人口治理的目的在于加强社会治安,提升社会稳定性,增强国有实力。

从唐朝人口治理的措施我们可以看出,人口治理不是一个单方面的治理过程,它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贴合民本。因此,也就能知道为什么人口治理在各朝各代都有着自己的政治方针,现代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唐六典》

《卫禁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