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梦雷:32岁惹怒康熙,72岁得罪雍正,90岁去世,为中华留下至宝

 心灵牧场书馆 2023-02-11 发布于河南

说起中国古籍巨著,许多人肯定会先想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亦或是《四书五经》,而在清朝时期,也有这样一部书,尽管它的名气不如前面三部,但绝对有资格与之相提并论,它就是《古今图书集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巨作的背后,那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章图片1

16年前的一桩悬案

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作为大清迁都北京后的陪都,是几代皇帝东巡必去的地方。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9月,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在开原通往盛京的驿道上,他遇到了一位16年前的“老熟人”——著名学者陈梦雷。他正是当时那桩悬案的主角。

此前,陈梦雷一听说康熙要东巡的消息,赶紧向开原地方官员申请,后来经过一道道程序,终于获得了盛京将军的批准,这才得以在驿道上向皇上献诗。

陈梦雷这么做的原因,是希望康熙能够宽恕自己,并且重新起用自己。要知道,今年,已是他被流放在开原的第16年了。

文章图片2

陈梦雷生于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其父陈会捷,年轻时见明末战事频繁,只好放弃出仕。而当陈会捷四十多岁得子后,他将自己这份未能实现的理想,全都寄托在了长子陈梦雷的身上。

据陈梦雷后来在《松鹤山房文集》中回忆,父亲从小就时刻监督他的学习,他几乎都没有时间休息,倘若他在“起居坐立”和“语言动作”中稍有轻率,父亲则必会予以惩戒。

在如此严厉的教育环境下,陈梦雷不负所望,12岁就考中秀才,19岁再中举人。次年,他进京参加会试,中二甲第30名进士,馆选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即全国最高学府,庶吉士则是翰林院下的一个短期职位,皇帝从这些考中进士的人当中,挑选一批有潜质之人,让他们先去翰林院学习,之后再授予各种官职。

文章图片3

自明英宗时期开始,就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将来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庶吉士。因此,庶吉士在进入翰林院后,便被视为“储相”。

可见,此时的陈梦雷,是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大有机会平步青云、光耀家族。

而要说回陈梦雷所参加的那场科举考试,当时的一甲探花是徐乾学,李光地则位列二甲第2,同样考中进士。之所以强调他俩,正是与后来所发生的那起案子有关。

可以说,徐乾学和李光地都对陈梦雷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李光地。

李光地和陈梦雷是老乡,都是福建人,加上两人都中二甲,在翰林院干一样的事情,相当于是“同事”,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不错

在翰林院散馆(可理解为“毕业考试”)后,二人被授编修。这年冬天,陈梦雷以探亲为由,向翰林院请假回乡,正好李光地的父亲病重了,他们于是一同回了福建。

文章图片4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一个月前,吴三桂不服清廷“撤藩”之令,他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起兵造反

吴三桂事先封锁了消息,因此返乡的陈梦雷、李光地还不知道此事,连康熙皇帝亦不知。

而当这年冬天过去,来到翌年春天,这个春天,注定不平凡,许多人的命运,也将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陈李联手,密报北京

康熙十三年(1674年)3月,“靖南王”耿精忠步吴三桂后尘,同样竖起反清大旗,他囚杀福建总督范承模,先后占据福建、浙江、江西,与割据云贵地区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遥相呼应,“三藩之乱”自此爆发。

文章图片5

耿精忠在福建发动叛乱时,陈梦雷和李光地都仍在家乡探亲休假。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大事件,他们感到既紧张又害怕。

李光地一家人逃入一个山谷,却还是被叛军找到,而陈梦雷七十多岁的父母更是被当场抓获。

叛军对李、陈二人威逼利诱、软磨硬泡,想要迫使他们加入叛军的队伍,企图利用他们在清廷任职的名头,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但二人坚决不答应。

后来,陈梦雷、李光地都觉得,再这么僵持下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先由陈梦雷接受叛军邀请,作为内线潜入内部,以掌握叛军动向,然后再由李光地上报朝廷。这样一来,陈、李二人最后便不会背上反清的罪名了。

文章图片6

陈梦雷假意投靠叛军后,确实得到了不少内部情报。

这些情报很有价值,包括叛军的兵力部署和弱点、进兵小路的路线,以及从何处突袭可实现出其不意的效果等等。在战略上,陈梦雷经过观察分析,认为应速战速决,以急攻为主,不能有任何耽搁。

陈梦雷暗中将这些信息都记录下来,随后想办法交给了李光地。李光地收到后,又对其整理、修改一番,最后写成一份奏折,准备向朝廷密报。

考虑到福建与北京相隔甚远,路上易生变数,李光地不敢直截了当地派人送去京师,而是把密折装进一个蜡制的小外壳中,再让家童悄悄进京,呈奏康熙。

文章图片7

康熙顺利收到后,大悦,对李光地大加赞赏,随即将密报移交兵部和领兵大臣,让其出谋划策。

对于清廷而言,这份密报,无疑在平定耿精忠的叛乱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因此李光地这次可算是立下了大功,很快,他便升至侍读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从此青云直上。

一个春风得意,一个拟罪问斩

正当李光地春风得意时,陈梦雷却大难临头。在清政府平定福建叛乱后,涉案者大部分被处死,陈梦雷也被拟罪问斩。

肯定有人会问:当时是他俩联手,为何结局会如此天差地别呢?

文章图片8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李光地心里最清楚。

原来,李光地当初在写密折时,并没有署上陈梦雷的名字,只写了他自己的。换句话说,李光地不仅将功劳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还出卖了好友。

陈梦雷这下是倒了大霉。本来,他是为获取情报而任耿精忠的“学士”,现在竟弄假成真,更要命的是,他还受到了耿精忠党羽徐鸿弼的诬告

所以,种种导致的结果便是:陈梦雷因“附逆罪”被捕入狱,论罪当斩。

入狱前后,陈梦雷曾多次要求李光地为其作证,李光地也确实“代具一疏”,但对陈梦雷在福建与他相互配合,做内应、供情报等事,他均一字不提。

文章图片9

陈梦雷因此恨透了李光地,他怒写一篇《绝交书》,并一再公开谴责其“欺君负友”,为此还在朝中大闹,但因李光地彼时正受康熙宠信,故而谁也不愿为陈辩护,导致其终究难逃牢狱之灾。

而李光地这一边,则是对陈梦雷的指责全然否定。李光地向康熙上奏说,那封“蜡丸密报”完全是他本人定的稿,与陈梦雷无任何关系。

由于该案的案情特殊,真正的知情人可能只有陈、李二人,再加上双方又各执一词,所以这算是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

好在后来,终于有人肯为陈梦雷说几句话了,此人正是当年科举考中探花的徐乾学,这时他已经做到了刑部尚书。

在徐乾学的说情下,康熙免除陈梦雷死罪,改为流放辽东开原县东40里的尚阳堡。

文章图片10

从前途无量的朝廷命官,沦为劳役繁重的奴仆,陈梦雷所受身心之苦可想而知,但更大的打击,随之而来——家中父母先后去世,妻子也在尚阳堡亡故。

此时的陈梦雷,可以说人生跌至了谷底,他悲痛万分,情绪几近崩溃,但他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将精神全都寄托在了读书和著述上,仍每日手不释卷。

也刚好是在这段时期,“奉天府尹”高尔位正在主持《盛京通志》的编纂工作,正愁人手不够。

高尔位早有耳闻陈梦雷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且著述颇丰,亦拜读过其诗文,于是,他就想请陈梦雷加入史志的编修。

陈梦雷接受了邀请,他没有辜负高尔位的期望,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盛京通志》的编修,这样的进程可谓相当迅速。同时,他还先后编撰了《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

陈梦雷在开原住了整整16年,这16年间,他除了参与修志、编史,还在戍所开设“云思草堂”,以教授学徒,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

文章图片11

转机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9月,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前往盛京。陈梦雷明白,这是一次难得的申冤机会,于是,便发生了开头所述的“驿道献诗”。

康熙见陈梦雷心诚,又闻其在贬谪期间干了不少实事,故决定重新起用他

就这样,陈梦雷终于结束了自己16年的流放生活。他被召回京师,受命侍奉“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在内苑读书。

在长期教学的过程中,陈梦雷发现,当时的类书存在不少的缺点,因此,他决心编辑一部“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的大型类书,用以报答康熙皇帝和皇三子胤祉的知遇之恩。

文章图片12

所谓类书,差不多可理解为“百科全书”,也就是集中整理、收录康熙年以前所有古书中关于某一类的记载。

例如,将《四书五经》中有关“天文”的内容全部摘录下来,再根据其中规律,进行对比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当然,“天文”只是一个笼统概念,“天文”类别之下,有许多小类,如日、月、星辰等。
陈梦雷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胤祉的支持,他允许陈梦雷借阅王府内的众多典籍,并出银雇工誊写。

大约六年后,该书初步编抄告成,暂定名为《汇编》,有3600多卷,分6编,32志,6000多部类。

康熙看到此书后,很是高兴,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又赠陈梦雷一副对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这也是其晚号“松鹤老人”的由来。

文章图片13

除此之外,康熙还专门开馆,让三阿哥胤祉和陈梦雷两人共同主持编纂工作,对该书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和扩充,并最终印刷成品。

陈梦雷为编好此书,可谓费尽了辛苦,史料记载,他“目营手捡,无间晨夕”、“无他嗜好,唯有日抱遗经”

造化弄人

然而,似乎命运总喜欢捉弄人。

正当全书行将完成之际,康熙皇帝突然驾崩,他的四儿子爱新觉罗.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

其实,令康熙晚年最为头疼的问题,就是该由谁来接替他的位置。他的众多儿子们,为了将来能够登上皇位,互相勾心斗角,拉帮结派,明争暗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文章图片14

胤禛作为最后的赢家,上位之后,他一边扶持培养自己的心腹,一边开始收拾政敌,主要是此前与他争夺皇位的亲兄弟们。三哥胤祉先是被发配至遵化,为康熙守陵,后被幽禁于景山。

由于陈梦雷是胤祉以前的侍读,他本人也受到了牵连。雍正又翻出其“同伙耿精忠”的旧案,将已经72岁的陈梦雷再度流放至黑龙江卜魁(今齐齐哈尔)。

不过,这还不是雍正最狠的决定。

为彻底消除“异党”的影响力,雍正派自己所信赖的蒋廷锡,继续完成《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撰、完善和刻印。

蒋廷锡接手后,确实是组织了不少人干这项工作,他们重新校核整理,并在篇幅上进行了许多补充,但这些与陈梦雷所做的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所以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原来的面貌。

文章图片15

雍正四年(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终于完毕成书,全书采用铜活字版排印,印了64部。

然而,此书并没有按照惯例在卷首列举纂修者,只是在雍正所作的序中得知,乃蒋廷锡奉命校订付印。这一切皆为雍正之意,早在编修工作开始前,他就下令,去掉陈梦雷之名。

细细算来,从康熙三十九年,到康熙六十一年,陈梦雷为这部《古今图书集成》整整付出了22年的时光。

而雍正如此轻描淡写地下令去名,便将其22年来“目营手捡”、“日抱遗经”的辛勤付出完全抹煞,实乃天大之冤屈。

陈梦雷最终逝于黑龙江卜魁戍所,享年90岁。

文章图片16

历史终不会遗忘

《古今图书集成》共10040卷,5020册,分装576函,约1.7亿多字,此书“贯穿今古,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

它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图书,还是世界范围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还大了3倍之多。

我们纵观陈梦雷的一生,充满了悲凉与冤屈。虽然《清史稿·艺文志》中记载,图书为“清蒋廷锡奉敕撰”,但好在,历史终究没有遗忘他

后世专家们基于大量史料、文献的查实与考证,尤其在一份雍正朱批蒋廷锡的密折中,才发现《古今图书集成》真正的总编纂者,是陈梦雷。

#分享历史五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