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这四本书,你会更博学

 阿布的书柜 2023-02-12 发布于广东

第七类智者

人类智者群星璀璨,不同的智者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我常常将不同的智者分为六类,思想家、集展者、发明家、工程师、讲故事的人、文体家。

思想家是指完全原创一个新的理论,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介绍了双系统理论,巴瑞特在《情绪》中介绍了情绪建构论,这些理论都是作者开创的全新的理论。

集展者是将别人的理论综合在一起。史蒂芬·平克在《心智探奇》中将认知科学的前沿研究统一在可计算性与进化论两条线索之下。

发明家是指贡献了一个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流程、新的计算方法。根里奇·斯拉维奇·阿奇舒勒在《创新算法》一书中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流程,1977年,美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出版的《建筑模式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筑的模式语言,描述了城镇、邻里、住宅、花园和房间总计253种模式。

工程师是指改善了别人的技术、工艺流程、计算方法。《设计模式》一书的作者们深受《建筑模式语言》的影响,并将模式语言应用到软件开发领域,撰写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程序员的经典之作。

讲故事的人是指用生动的故事将一个概念讲好。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鹅》、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金伟灿和莫伯尼的《蓝海策略》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理论。同样,《众病之王》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向读者讲述了关于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的生动故事。

文体家是指发明了新的表达方式。侯世达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第一次将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放在一起综合论述,探讨了人类思维的自指、递归等诸多规律。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穿插了众多小故事、寓言、对话。文体、思想、技术三重创新交错在一起。

然而,有一类人超越这六类智者,时而是文体家,时而是发明家,时而是工程师。我将这类人称之为第七类智者——博学者,典型如西方的达·芬奇,中国的方以智。

如何更好地寻找博学者?如何理解博学者的思考方式?怎样更好地成为博学者?以下四本书给你答案。

书1:《博学者和他们的时代》

图片

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探讨博学者的书。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剑桥大学文化史退休教授,他因对文化史的研究而闻名,撰写有著名的《知识社会史》两卷本。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文化史研究衍生产品。

在书中,伯克将博学者定义为掌握多个学科的人,他们对“学识具有百科全书般兴趣”。伯克将博学者的时代,划分为四个时代:文艺复兴者时代(1400-1600)、博学怪物时代(1600-1700)、文人时代(1700-1850)、领域化时代(1850-2000)。

文艺复兴者时代,是博学者初步出现的时代。此时,欧洲印刷术开始广泛使用。其中最知名的博学者莫过于达·芬奇。今天,我们形容一个人有博学者气质,常常会用达·芬奇、文艺复兴者来比拟。举个例子,我推崇备至的认知科学奠基者赫伯特·西蒙,常常被视之为“最后的文艺复兴者”。

接下来的博学怪物时代,则是博学者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社会文化精神,非常有利于博学者。在这个时代,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众多博学者闪亮登场。他们在不同学科中左右逢源,用羽毛笔写就大量名篇佳作,奠定了今日众多学科的基石。

到了文人时代,书籍越来越多,博学者越来越容易依赖写作谋生。休谟亚当·斯密狄德罗达尔文等博学者,面向普通读者撰写文章与书籍,从而得以声名远扬。

在距离我们今天最近的领域化时代,知识变得专业化、碎片化。这时的博学者可以被分为三类。第一类博学者类似文人时代的博学者,如博尔赫斯艾柯。第二类博学者的成就集中于相关领域,比如威廉·詹姆斯等心理学奠基人。第三类博学者类似文艺复兴者或博学怪物,如我推崇的格雷戈里·贝特森赫伯特·西蒙等人。整体来说,第二类博学者更为常见。

在介绍了四个时代的博学者后,作者分析了博学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广泛的好奇心、良好的记忆力、充沛的精力、以及对时间进行有效利用等能力。

随后作者分析了博学者的生活环境,发现博学者更多诞生在识字率高、拥有大学、图书馆多的地区,大量的博学者都是“休闲阶层”的一员,他们的收入并不依赖于工作等结论。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在提出跨学科时代的到来,数字时代带来的知识爆炸危机,使得跨学科的博学者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必要。在附录中,作者整理了500个西方历史上的博学者,是一个按图索骥理解博学者的清单。

遗憾的是,本书仅讨论了西方历史上的博学者,更多是欧美的博学者。期待未来,在我的主持之下,能够编写一本中国历史上的博学者著作。

  • 中文书目:彼得·柏克. (2022). 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賴盈滿, Trans.). 麥田出版.

  • 英文书目:Peter Burke. (2020). The Polyma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书2:《通识:学问的门类》

图片

如果博学者被定义为是掌握多个学科的人,就会引发一个问题:什么是学科?学科的历史是什么?本书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认知科学家茂木健一郎,他本身就可以被称为一名博学者。在前言中,茂木健一郎提到自己的学习经历:从东京大学理学部毕业,接着攻读了东京大学法学部的学士学位,成为脑科学家后,又涉猎生物学、脑生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

他用亲身经历表达一个观点:在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广泛的文化修养,而拥有“非典型性才智”的人。

书中,茂木健一郎力图打破文科和理科的界限,从宏观的角度俯瞰整个“学科”的世界。他将学科分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文化艺术四大门类,对36个具体学科涉及的人物、时间点与事件,以极其简练的图画形式进行介绍。

我开玩笑说,每一位认知科学家都有成为博学者的倾向。因为你必须既懂心理学,又懂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本来就是跨学科色彩很重的一门学科,同时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而计算机科学又涉及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众多新兴领域。所以你看,无论是我,还是作者,还是平克、丹尼特、侯世达,都自然地表现出博学者的气质。

  • 中文书目:茂木健一郎 主编. (2019). 通识:学问的门类 (杨晓钟 & 张阿敏, Trans.). 江西人民出版社.

书3:《第三种文化》

图片

哪里可以找到活着的博学者?如何与活着的博学者一起讨论?过去,博学者在咖啡馆、客厅举办沙龙进行非正式小组讨论。在二十一世纪,各地的博学者可以在网上咖啡馆聚集。

许多师友清楚,我是第三种文化粉丝,偶像是丹尼特、古尔德、平克、道金斯、盖尔曼与明斯基等。所有这些博学者都有一位共同好友,他就是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Edge创始人的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

Edge就是这样一个博学者云集的网上咖啡馆。布罗克曼在创办Edge时写道:

To arrive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s knowledge, seek out the most complex and sophisticated minds, put them in a room together, and have them ask each other the questions they are asking themselves.

——为了抵达世界知识边缘,寻找最聪明的人,将他们放到一个房间内讨论,会诞生什么?而我创办的开智大会、开智社群亦是向布罗克曼致敬,参见我主编的《追时间的人》《认知尺度》,如:《追时间的人》推荐序;又如《认知尺度》后记:良友如镜,照见尘埃

第三种文化最早出现在一篇名为《两种文化:一次回眸》的短文中,被描述为“弥合人文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沟通鸿沟”的文化。布罗克曼借用这个名词,将第三种文化表达为由这样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组成的世界:不像传统知识分子那样,他们努力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向理性的读者公众表达他们最深层的思想。

换句话说,他们面向大众写作,通过自己的工作和阐释性写作,向普通读者介绍他们深邃的思想,而不必非读枯燥难懂的论文或学术专著不可。

《第三种文化》是如今还活着的博学者思想合集。这本书比想象的精彩,它不像一般的书,只是介绍博学者让你敬仰他们,而是将博学者的童年经历、思想转折,以及相互挖苦、点评与打趣都写了出来。例如,平克批评明斯基,很少去实验室或者田野研究,而是坐在椅子上高谈阔论。这本书涉及博学者太多了,光是全书作者就有二十一位,如果想了解二十一世纪还活跃着的博学者们,不妨一读。

  • 中文书目:约翰·布罗克曼. (2012). 第三种文化 (吕芳, Trans.). 中信出版社.

  • 英文书目:John Brockman. (1991). The Third Culture. Simon and Schuster.

书4:《知识大融通》

图片

在二十一世纪,博学者为什么如此有必要?知识跨界为什么如此重要?作者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认为随着人类发展,必然面临科技伦理等问题,比如我们能够在多大幅度上对自身的基因进行修改?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知识大融通。

什么是融通?“融通”(consilience)指经由综合跨学科的事实和以事实为基础的理论,创造一个共同的解释基础,以便使知识融会在一起。

威尔逊是一位生物学大拿,被称之为“当代达尔文”,也是一位博学者。他是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他把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之后在社会生物学基础上,又诞生了进化心理学,所以学科都是相通的。

在本书中,威尔逊强调自然科学所发展出来的研究方法,是建立或推翻融通的唯一方法。他尝试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人性,跨越生物和人文的鸿沟,进而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实现知识大融通。

  • 中文书目:爱德华·威尔逊. (2016). 知识大融通 (梁锦鋆, 牟中原 (校), & 傅佩荣 (校), Trans.). 中信出版社.

  • 英文书目:Edward Osborne Wilson. (1999). Consilience. Vintage.

阅读建议

读《博学者和他们的时代》系统了解历史上的博学者。接着读《通识:学问的门类》了解博学者所处学科;寻找当代的博学者,可读《第三种文化》;如何成为一名当代博学者?可读《知识大融通》作为参考。

提醒各位读者,我一直调侃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道理:只讲学习方法的人很难成为博学者。真正的博学者,一定是领域导向的,他们有一个跟学习方法论没有丝毫关系的领域,像芒格在投资领域,像艾柯在文学领域,再如费曼在物理学领域,他们有各自的专攻领域。绝大多数高阶知识,是领域导向的,是捆绑在具体行业具体领域上的。假如芒格是一个纯粹研究学习方法的人,他永远达不到今天的高度

想成为一名博学者,建议各位尽可能深耕自己所在领域,借助于跨学科习得的新知识,用其来解决自己所在领域的大问题。假如你是自己领域中的新手,分配时间可以按照721原则。 70%的时间放在跟领域知识相关;20%的时间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领域,比如认知科学或其他通识教育;还有10%用于随机搜索,就是那种你学习时完全不知道学来干嘛,纯粹是好奇心驱动。

阳志平
本文使用写匠创作,2023-0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