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023-02-12 | 阅:  转:  |  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
、知道功的原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
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
的“功”含义。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在实
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
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
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
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
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
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
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
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
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三、功的计
算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
牛o米(1J=1Nom)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四、功的原理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请学生谈
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五、布置作业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课后小结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
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
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
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
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
关键。2.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
果的影响因素。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
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
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
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
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
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
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
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
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
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
理念。六、教学准备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
。(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
,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
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
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二、认识压力演示小实验: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
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上的力。三、认识压强1.探究主题的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
;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三」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
的过程。二、具体步骤:(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
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
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
,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
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
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
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
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三、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
热过程。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
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2、教具: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五、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升华
、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六、课前学习的内容:1、归
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
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一、复习引入(3分钟)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
化?哪些属于凝固?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
烛油变硬等是凝固。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学生5答:蒸发和沸
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
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
的答案。二、教学过程(35分钟)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1)碘是怎
样变成气体的?(2)什么是升华?(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6、课前同
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
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学生1答
:像雪(人造雪)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三、作业布置、
教师引导: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2
)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
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1)食
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
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
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望)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四」一、学习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
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
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
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
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
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
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二、学习条件设计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
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
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习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
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
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
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三、学习活动设计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
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四、学习评价设计学习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献花(0)
+1
(本文系文档吾优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