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李邕[唐代李白的诗作]

 时宝官 2023-02-12 发表于河北
上李邕
·李白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00:00
画中画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péng
tóng
fēng
yáo
1
zhí
shàng
jiǔ
wàn
jiǎ
lìng
2
fēng
xiē
shí
xià
lái
yóu
néng
què
3
cāng
míng
4
shuǐ
shì
rén
jiàn
héng
5
shū
diào
6
wén
7
yán
8
jiē
lěng
xiào
xuān
9
yóu
néng
wèi
hòu
shēng
zhàng
10
wèi
qīng
nián
shào
唐诗三百首
七言古诗
赠友送别
讽喻
写风
相关视频
译文
逐句全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2]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2]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2]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2]
注释
1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2
假令:假使,即使。
3
簸却:激起。
4
沧溟:大海。
5
恒:常常。
6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7
余:我。
8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9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10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6]
摘要
《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5]
作品赏析
全诗开篇激昂高调,前四句均以“大鹏”自比,“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大鹏是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奇大,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权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前四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
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其实历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4]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邕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2]
作品评价
朱谏《李诗辨疑》:按李邕于李白为先辈,邕有文名,时推重,自至京师,必与相见。自必不敢以敌体之礼自居,当从后进之列。今玩诗意,如语平交,且辞义浅薄而夸,又非所以谒大官见长者待师儒之礼也。白虽不羁,其赠崔侍御、韦秘书、张卫尉、孟浩然等作,辞皆谨重而无亵慢之意,次及徐安宜、卢主簿、王瑕丘、韦参军、何判官,虽有尊卑之殊,各尽欢洽之情,无有谩词,矧李邕乎?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这诗不妨作如是观,但解作是李白对李邕诉说衷肠、慨叹自己不为世俗大人先生所重,也未尝不可。[3][1]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上李邕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詹福瑞 等 . 李白诗全译 . 石家庄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 350-351 .
[3] 詹锳 . 李白诗文系年 .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8 . 64 .
[4] 周啸天 等 .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 成都 :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 158-159 .
[5] 廖悰著 . 李白文化心理探微 . 成都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11 . 88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