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年“二女户”给的忠告:年轻时觉得负担轻,老后并没想象中的好

 我篮有虾 2023-02-12 发布于广东

导语:

中国家庭的生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演变中:从最早的多子多福,到少生优生,应运而来的独生子女和二女户逐渐增多。

近几年随着男女比例失调和人口下降,国家又鼓励生二胎,允许三胎,前不久四川省还出台新政策:承认非婚生育,把生育政策又推向一个新高度。

无论是有儿有女的多子女家庭,还是独生子女、二女户,在经历父母生老病死这些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今年65岁的老何,就是农村第一批“二女户”。当年在生了二胎女儿后,夫妻俩响应国家号召,何妻做了节育手术,还享受到了“二女户”的一些优惠政策。

如今的他和老伴正步入老年生活,通过这几年经历的一些事,让他认识到:女儿虽然不需要给她们准备婚房,相对来说负担轻,但真到了老年,还是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眼下随着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许多人不再纠结这辈子自己是否有儿子,甚至有的年轻夫妇当看到二胎女儿出生时而欢呼雀跃,认为自己这辈子无需奋斗,因为女孩家庭压力小,吃好喝好、把女儿抚养成人就万事大吉了!

这里老何想对两个女孩的家庭说:虽然女孩不用给她们准备婚房,但也不是“一劳永逸”,趁年轻时该奋斗还得奋斗,任何时候养老都要靠自己。

内容图片

来自“二女户”老何的讲述:

大家好,我是老何,今年65岁,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妻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们这代人虽然小时候日子清苦,但在成年后还算幸运,没啥大的压力,因为那时候大家平台一样,结婚时也没赶上高价彩礼和婚房,所以父母就用箩筐挑了两床被子、几件衣料,在家摆了几桌酒席,就把三房儿媳妇分别娶回来了。

我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妻子是邻村的姑娘,我们俩是通过熟人介绍认识的,婚后第二年有了大女儿燕红。

那时候还是大集体,大人们每天都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孩子生下来后都丢给家中老人看护。我们哥仨家的孩子年纪相仿,上下相差不到几岁,我母亲一个人要照看四五个孙子孙女,劳累的程度可想而知。

就在大女儿燕红4岁的时候,妻子又怀孕了,那时候我心里就盼望着最好二胎来个男孩,这样凑足一个“好”字,我的人生就完美了!我从父母身上看出,儿多母苦,孩子多了没用,我也不想多生。

但生孩子那是“皮里求败”,不是你想啥就来啥的,结果孩子落盆后,我从母亲走出房门的面部表情就能看出来,应该不是男孩。

果然,母亲没精打采的朝我望一眼,嘴里嘟囔道:“又来一个'酒坛子’!”

我们老家管生女孩叫“酒坛子”。

我当时一听心里有点失落,但表面上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孩子生下来刚满月,村长和妇女主任就登门了,名义上是给孩子登记信息上户口,其实就是宣传计生政策,希望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少生优生。

他们第一次来没有为难我们,只是坐了一会儿就走了。

但第二次就不一样了,妇女主任领着着一帮人进来,而且都是不认识的,看衣着打扮和居高临下说话的口吻,应该都是乡里干部。

果然,其中一个干部模样的打着官腔,直接要求让我或者妻子谁去做结扎手术,这样二女户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反之就要接受罚款。

我父母一辈子老实巴交,胆子小,听到来人扬言再生就要接受罚款,吓得大气不敢出。

在众人离开后,父亲表情凝重的问我怎么办?说真的,我当时思想也在斗争,不好下决定。

妻子没啥文化,平时也没有个主意见识,此时只会坐在床上偷偷流泪。

内容图片

第二天我去学校上班,刚上完早读课就被校长叫去他的办公室了,校长告诉我,现在计生就是这样的政策,要紧跟形势走,否则估计我民办教师的饭碗都保不住。

我答应他给我几天时间的考虑。

回去后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妻子和父母,我父亲叹了口气没吱声,我母亲不满的埋怨道:“这两个丫头没个男孩怎么行?到时候谁给你们养老?你一个月就拿10几块钱工资,不行就回家种地!”

我没说话,想看看妻子的反应。

别看我妻子文化水平没有不高,但她喜欢读书人,她常跟我念叨:当初要不是看你是教书先生,你们家弟兄那么多,家还那么穷,我才看不上你呢。

所以当她一听如果不结扎,我老师都做不成,她怎能不着急?于是,她不顾我父母的反对,坚定的说:“咱就要两个女儿吧,好好把她们培养出来,不会比男孩差,到老我们照样没罪受!”

说真的,我很感激妻子当年的决定,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我后来根本没机会民办教师转正,现在更不会坐在家里一个月拿6000多块钱退休金了!

有妻子的支持,我底气更足了,何况我也不想家里孩子太多,那样大人孩子都受罪。所以我父母纵使心里不乐意,但终究拗不过我们。

考虑到自己教书,又不从事重体力活,所以我觉得我去做节育手术,但被妻子否定了,关键时刻又是她挺身而出。

就这样,我们夫妻俩顶着舆论压力,响应号召,做了“二女户”。记得当时在镇卫生院连我们家一共有7个妇女,但那6个是领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只有我们一家是两个女孩。

现在说这件事大家不觉得怎样,可当年真是需要勇气的,街坊四邻说啥的都有:有的笑话我没出息,为个小民办教师都舍不得撒手;有的说我们家没儿子,到时候连打丧幡的人都没有。

还有更难听的就是背下里偷偷叫我们“绝户头”……

当然,“二女户”也有好政策,那就是两个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不收学杂费,后来分田到户,我们家还多分一个人的责任田。

就不收学杂费这块让很多家庭羡慕,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别看一学期才2块钱,可那时候粮食不到2毛钱一斤啊!

从我们那批后,计划生育一年比一年严,有的夫妻为了生儿子,东躲西藏,像极了宋丹丹演的《超生游击队》。

每次望着妻子红润的面庞,和两个女儿快乐幸福的笑容,我觉得我们当初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好好培养孩子,让她们姐妹俩有出息,男孩女孩都一样。

内容图片

因为我们家孩子少,相对来说家庭负担轻,妻子在家种七八亩责任田,我假期回来帮忙干活,日子过的轻松自在。

而再看看身边的家庭,每家至少有三个以上孩子,那些年农村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们出来都是衣衫破旧,面黄肌瘦。

在受教育上更跟我们家比不了,大部分孩子连初中都没毕业就回家种地了。

而我们家两个女儿一心忙学习,连家务活都很少做,更别说农活了。

两个女儿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好,大女儿中考时被省内一所财会学校录取,后来分配到一家国营单位做财务。

小女儿更爱学习,暗暗跟姐姐较劲,一心想超越她,所以她没报考中专,直接读县一中,三年后被西北一所重点大学录取。

两个女儿都是“别人家孩子”,而我自己也民办教师转正了,随着负担越来越轻,我把家里责任田都给几个侄子种,只留了一块地种蔬菜和五谷杂粮,权当跟老伴锻炼身体吧。

“女大不中留”,大女儿24岁那年跟恋爱对象结婚了,女婿老家是江苏的。

一开始老伴对这个女婿不太满意,原因就是觉得男孩家太远,怕往后如果女婿回家乡发展,我们想指靠他们有点难。其次就是大女婿是独生子,那边有一双父母到时候也离不开他们。

但当年我们也就刚刚是50岁的人,我就劝老伴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何况没想象中那么严重,只要不出国,往后交通便利,距离不是问题。

至于女婿家只有他一个儿子,我觉得更好,这样省去许多因为哥弟兄多、父母一碗水端不平等等琐碎烦心的事。

就在外孙子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大女儿两口子回来告诉我们,他们准备回江苏发展,工作单位亲家都联系好了,主要是为了孩子以后上学,他们认为家乡那边教学质量高。

其实我明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亲家要把儿子、孙子往身边拢。其实想想也正常,谁不想孩子离自己近一点呢?

但不可否认,听到他们这个决定,当时我心里非常失落,可有苦说不出。

内容图片

有了大女儿这个“教训”,我早早的就在小女儿跟前慢慢灌输,希望她学成后回本省工作,最好找个本地男朋友,如此一来无论怎样,我和老伴手里要攥住一只“燕子”。

小女儿燕玲四年大学毕业后又读了本校研究生,本来可以留校工作的,但这孩子心肠软,姐姐已经算远嫁了,她不能再走远,所以就把简历投到市经济开发区,后来一家研究所向她伸出橄榄枝。

小女儿回来了,我和老伴的心踏实了!

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有两件贴身的小棉袄感觉暖和和的。

小女儿工作稳定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叫郑兴的小伙子,一说两人还是县一中的校友!果真是缘分啊!我特别满意的地方就是郑兴家距离我们家不到四十公里,至于他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我一点不在乎,是说双方父母都要照顾到,但也不可能那么凑巧四个老人到时候一块生病吧?

何况郑兴家还有一个姐姐呢。

内容图片

四年前我退休了,正式跟老伴颐养天年。每天早上我泡好茶,在门前自留地查看菜的长势,老伴除草,我在旁边指挥,路过的人夸我们俩简直是在龙宫里过神仙般的日子,太潇洒了。

这些我自己也承认,我托共产党的福,也是享两个女儿的福。看看村里那些儿子多的家庭,盖房、买房,一张口好几万的彩礼,忙完老大忙老二,忙完儿子忙孙子,累的腰佝偻着,还被儿媳骂偏心。

而我是一点负担没有,更没有人给气让我受,两个女儿虽说不经常在身边,但电话视频不断,嘘寒问暖。

曾经有好事之人问我:“现在都流行姥姥看外孙子,你们家为啥不去啊?”

我就回答说:“姥姥没文化,人家奶奶是知识分子,看孙子更好。”

其实当年大女儿委婉的跟我们提过,想让她妈妈帮着照看几年孩子,因为那时候亲家母没到退休年龄。

但老伴考虑到我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又不会做饭,如果把身体拖垮了,就得不偿失了,让他们自己克服。

其实老伴是被村里一对跟我们年龄相仿的夫妻给吓的:那家儿子让老太太去帮着带孙子,老爷子一个人留在家里种地,有天老爷子犁田回来,可能是累了,本来血压就高,结果自己在院子里洗澡时一头栽倒,等发现时都是两天以后的事了!

那老太太儿子边哭边说对不起他爸,如果不是把老太太接走,也不至于让老爷子发病身边没有人啊!才五十多岁,一天福没享到就走了,太可惜了!

何况我偷偷的认为:爷爷奶奶看孙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想躲也躲不了,我们作为姥姥姥爷的,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可以往后缩缩。

唯一不太开心的就是每年年夜饭和大年初一家里就我和老伴两个,家里冷冷清清,虽然后来两个女儿提出轮流回来陪我们,但都被我阻止了,在我看来还是按规矩来,应该陪在公婆身边过年,再说年初二不就回来了嘛。

内容图片

人到老小毛病都找上门了,一开始是老伴的腿出毛病。她本来就是易胖体质,这几年劳动强度小了,体重增加了不少,但她两条腿细,承受不住上半身压力,经常闹膝盖疼,结果一检查,半月板损伤,要做手术。

得知这一消息后,两个女儿都挺着急,大女儿人没回来,就把医院给联系好了,因为她有个同学是市医院的大夫。

小女儿跟小女婿开车回来把老伴接去做了手术,大女儿也请假回来,姐妹俩轮流伺候老伴,直到能下地行动,大女儿才回去的。

虽然两个女儿做的非常好,但住院期间我们吃住在小女儿家,她婆婆在照看孙子,120多平米的两室一厅我觉得转不过来身,所以老伴出院后,我决定赶紧回家休养,不能给他们家添麻烦。

老伴腿恢复的差不多时候,去年一度我感觉自己身体不太好,先是尿频尿急,我知道这是困扰我多年的前列腺炎又严重了。

于是我就自己在镇医院拿药吃,直到有一天感觉大腿内侧有几个硬块时,我不敢再忍了,打电话给小女儿,因为她离得近。

小女婿是大学老师,相对来说时间宽裕,所以他们预约好大夫后,女儿就让女婿带着我做各项检查,因为她单位临时有重要的事走不开。

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可不是自己生养的孩子,即使再孝顺彼此还是有生疏感,所以我跟小女婿之间说话客客气气的,即使跑上跑下口渴、累,我也不好意思说。

所以第二次再去检查的时候,我就让小女儿最好也跟着,谁知道她大大咧咧的说:“让郑兴带着你多好啊,他有力气,走不动让他背着!”

唉,话是这样说,我怎么能张开嘴啊,但如果是自己儿子,我底气就足。

内容图片

后来检查结果出来了,前列腺癌中期!

当时他们都想瞒着我和老伴,但我耳不聋、眼不花,又识字,他们怎么可能能瞒得住?索性就跟我明说了,让我不要有思想包袱,现在医疗水平高,只要积极治疗不会有生命危险。

就这样,大女儿两口子又赶回来,不过在我手术后第二天,大女婿就回去了。

其实我知道大女儿在这待着也是心神不安,她公公前几年中风,差点走了,还算抢救及时保住一条命,现在婆婆在伺候,外孙子在读高中,也正是关键时候,一心挂两头确实难熬。

所以我就催她早点回去,说这边有燕玲呢。

谁知道小女儿婆婆听到后,就带真不假笑着来一句:“也不能光靠燕玲啊,她也忙,不行你们姐妹俩商量一下,雇个保姆吧。”

我当时一听就知道,这是不愿我麻烦小女儿一个人。再说我隔一段时间就要复查拿药,来回折腾身体也吃不消。我也不能老住在小女儿家,毕竟房不是我花钱买的,女婿也不是入赘。

就这样,我只好又回到老家,就我和老伴两个病体相互照顾吧。

看我们老两口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老家医疗条件不好,就医不方便,所以大女儿有次对我说:“爸要不这样吧,你把积蓄拿出来,不够我和妹妹摊,给你和妈在城里买套小平米的房,这样看病就方便了。”

我一听要买房,那可不是小数目啊,好地段两三万一平米,偏僻的地方那还不如住老家呢,我舍不得钱,也认为没必要。但两个女儿说了,岁数大租房人家都不愿意。

言下之意怕我死在出租屋里。

但无论是哪个闺女,都从没痛快的说让跟他们一起住,因为他们都有父母,而且都是家里唯一的儿子。

更让我生气的是有一次我听小女儿婆婆在屋子里跟老家人打电话,说着说着有点忘乎所以,声音越来越大,居然说道:“二姐你真糊涂,你怎么让你家小强给他老丈人打幡呢?往后你百年了怎么办?一个人不能打两家的幡,那样会减阳寿的!”

说完她停顿了一下,接着低声说道:“反正往后我们家郑兴我是要盯着,不能让他给他老丈人家打丧幡。”

我一听气的心发颤,这是哪儿跟哪儿啊?

但转念一想,亲家也是爱子心切,谁让咱没有儿子呢?

后来我自己劝自己:“往后死了直接火化埋了,不搞那些仪式,不需要打幡。”

内容图片

现在我和老伴还是住在乡下,到复查的日子小女婿就开车回来接,来回折腾他们我心里也过意不去。

先将就着吧,过一天算一天,好在我和老伴手里有点积蓄,我每个月退休金还有6000块钱,人吃亏,钱就不能让他们吃亏了。

所以我想告诉现在年轻一代的“二女户”们,不能得过且过,不能说“两个儿子吃素,两个闺女就可以吃螃蟹大虾”,年轻时手里多攒养老钱,老了使唤女儿女婿底气稍微足点。

如果遇到通情达理的亲家、女儿在家能当家的还好,如果女儿自己日子过的不咋样,你们手里再没有养老钱,到时候更可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