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 | 洛阳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兰州家长 2023-02-12 发布于甘肃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三面环山,另一面是广袤的沃野平原,东面的虎牢关和西面的函谷关是古代东西交通的咽喉,北面的孟津是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南面的轩辕关是洛阳通往江汉平原的重要关口,“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洛阳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1500多年。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古都文明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共13个王朝都曾以此为都城,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洛阳历代的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周易八卦、《道德经》、《资治通鉴》、《三国志》、《说文解字》、《新唐书》等鸿篇巨制,均与洛阳密不可分;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数不尽的千古绝唱。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洛阳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0余处。

马寺钟声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3千米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号称“中国第一古刹”。它建于东汉明帝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因当年天竺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是以白马驮佛经、佛像来洛阳传教的,寺故得名。自明朝起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2000多公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说法。因此,“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洛浦秋风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的500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相传伏羲氏的女儿宓妃非常美丽,有一天在渡洛河时不慎落水,死后成为洛水之神。曹植曾写《洛神赋》一文盛赞洛神的美貌。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麟、骆宾王也曾徘徊洛滨,不忍离去,其景色之佳可以想见。在隋唐时期,洛河水量浩大,桃李夹岸,杨柳成荫,芳草鲜美,长桥卧波,帆樯林立,四季风景如画,故有“洛阳自古多才子,无人不咏洛阳秋”之说。

古墓葬博物馆

邙山横卧洛阳城北,古人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许多王朝都将这里视为风水宝地,这里掩埋着自东周以来的诸朝王侯和达官贵人。作为我国现存的最大古墓群,这里墓连墓、墓压墓,绵延数千米,不仅埋藏着历朝无数帝王豪杰、风流人物的待解之谜,也生动集中地记录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史。现已出土40多万件珍贵文物,如今这里已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邙山古墓群因其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被列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牡丹

洛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为种植牡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图》中曾写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娇艳妩媚的秀姿,赢得“万花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千百年来,经过洛阳花工的精心培育,洛阳牡丹已有姚黄、魏紫、二乔、豆绿、墨魁等500多个品种,商品牡丹基地68个。洛阳牡丹不仅走遍全国,而且走向全世界,日、法、德、美等20多个国家已将牡丹作为奇珍引走。牡丹不仅是洛阳的象征,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