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丙 朱元璋老师

 焦留政 2023-02-12 发布于河南

常州古镇焦溪的故事

    焦溪距常州城40余里,在1941年之前,不叫焦溪而是叫焦塾或焦店。

    1941年正是日本侵略军在江南大地肆虐最猖獗的时候,当年的正月初九,日军窜进焦村,放了一把火,600余间房屋毁于一旦。此后,心有余悸的村民,认为水能克火,便将穿镇而过的龙沟河支流南溪的“溪”字融入镇名,自此焦塾便易名焦溪。(有待考证)

    关于它的起源,版本不一,但有两个最重要的版本却都与焦姓教书先生有关。一个记载于清朝乾隆年间《焦溪不宜建坊碑记》。碑记中说,“焦镇古为焦村,相传宋时有焦先生隐居于此,故名。”一个记载在编撰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毘陵高山志》,笔者更喜欢这一版的故事。

一个穷书生,舍弃荣华,于是有了今天的焦溪古镇

    元朝时,今天的江阴、常州等地统归于常州路管辖。当时的江阴县申港虞门桥(今于门桥)一户焦姓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焦丙。

范曾先生绘 | 牧童读书意境

    家境贫寒并没有阻止这个男孩的向学之心,放牛砍柴为生,有闲便勤奋苦读。长大后,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穷书生。元朝官场腐败,涂炭百姓。焦丙见此种种,遂发誓终生不仕,宁愿做个教书先生。

    元朝末年,烽烟四起,兵祸连结,山河破碎。

    正值壮年的焦丙还没等开始自己的老师生涯,官府便开始四处抓起了壮丁,为免母忧,焦丙被迫离家,逃到了一处禅寺避难。这座禅寺,就是历史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家为僧时的皇觉寺。焦丙在寺内,教寺内沙弥们读书识字,少年朱元璋正在其中。自此,焦丙和朱元璋便一起在暮鼓晨钟中,相处了数载。

    后来战火不可避免的烧到了皇觉寺,寺内的方外之地也不在安全了。焦丙又日夜思念家中老母,忧心母亲无人照料,便赶回江阴老家侍奉母亲。而朱元璋则索性脱了僧袍,加入了起义大军,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草根逆袭的人生。

朱元璋画像

    公元1386年,朱元璋鼎定天下,在南京登基称帝。论功行赏时,想起了昔年在皇觉寺时授书自己的启蒙恩师焦丙,便下诏宣见。接到圣旨的焦丙将年迈的老母托付于乡亲,赶赴南京面见皇帝朱元璋。

    传说中,做了皇帝的朱元璋,特意脱了朝服,换了身便服见自己的老师,口称先生,一如昔年皇觉寺时。焦丙感念与朱元璋的师生相得之宜,便以江阴特产,一株800余年,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亲手种下的红豆树结的红豆,送给微服而来的朱元璋。

红豆树

    唐朝王维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在古代是离别的人们表达思念之物。想来朱元璋颇为珍视这段师生之情,遂后便赐焦丙金、玉、角三带,授千户。当面推脱不得的焦丙,勉为其难的接受了皇帝的封赏,但不久后,不愿做官的焦丙便留下御赐的金、玉、角三带,挂印而去,回到老家,带着老母迁居到了30里外的常州焦村,筑庐隐居。他办起了私塾,天下太平终于可以安心的做他的教书先生了。

古代私塾授课时的情景

    焦丙是一个好老师,加上江南吴地人口较多,文风浓厚。四周学生纷纷前来求学,加之焦村地处溪边,水路交通便利,过往商客相继在此落户,开设店铺,逐渐的形成了一条长街,后世的人们为纪念焦丙开设私塾教书育人的恩德,便把焦村改名为焦塾。

从此焦溪镇便有了“尚德、尚文、尚教、尚学”的民风

是家大院 院主 是镜 字仲明 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是仲明是清朝时的大儒,不尚做官,专心治学。创建舜山学所。曾应邀讲学东林书院

    据镇中老人讲,今天焦溪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就是因为,村里文化氛围好,重视教育,出了很多有出息的人,虽然大都移居在北京、上海等地乃至移民国外,但是祖宅做为他们的根却一直得以保留着。

    2014年,焦溪入选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故事蓝本出自《崇文重教话常州》一书。本文非正史,乃民间演义说。“焦塾”之名,也在传播的过程中有被勿念为“焦垫”的,然后焦垫又传播为“焦店”等等。总之如果细心的留意,我们身边其实流传着很多关于地方缘起的民间传说,说不定就是儿时,父亲讲给我们听得睡前故事,只是长大的我们不再记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