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湖之行(三章)

 千里马01 2023-02-12 发布于湖北

柴湖之行(三章)

   “大柴湖”,这是周恩来总理为4.9万河南淅川移民被安置到湖北钟祥所亲自命名的地名。时光之机运行到现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史似乎已经五十六年了(19663月至19688月分三批进行),但是,其迁徙的两难选择、安家的悲壮历程、创业的艰辛奋斗、脱贫的振兴业绩,一直是关注关心关怀移民工程得失成败的仁人志士的重要课题和讨论话题。

     今年526日上午,作为“党日活动”主题之一,我随着市教育局离退休干部考察团走访感受了大柴湖的历史变迁。

                 “农青园艺”花香飘四海

     由李志慧创建的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盆栽花卉生产企业。8年来,农青园艺先后投资7亿多元,建成面积达41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其高档智能温室和花卉组培育苗工厂,年产凤梨、白掌、红掌等盆花2500多万盆,年可组培3000多万株花卉幼苗,年均销售额过亿元。

     这是我们访问的第一站。顺着国道进入“农青园艺”,在当地小学校长的引导下,我们步入其花卉生产厂房。高大开阔封闭的厂房内,在主干道目之所及,一盆盆的花卉幼苗,被安置于约50公分高的花架上,绿油油胖嘟嘟静悄悄的,左右两边分别挤挤挨挨地排列延伸至约500米开外,似一片片绿毯织就的宽大的帷幕,又如蓄势待发的脱兔和骏马,等待着抽枝吐蕊绽放的时刻,一展其迷人的身姿和神韵。

     在主人的介绍期间,我身边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匆匆走过,一个工人将包装好花盆的十几个纸箱在滑板车上悄然拖拽着前行,准备销售到国外。据说,该公司与多家国外花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品种研发、种苗组培合作关系,广泛采用了节水灌溉、自动化控温控湿、光照控制、花卉种植营养技术等。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所建立了人才交流机制和产学研教育基地。

     “怎么这里的工人这么少呀?”面对我的提问,工作人员介绍说,该公司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只有70人左右,而平时的临时工(主要是打包、搬运、装卸等)则安置430名农民就近就业,人平月工资4000元左右。他们还免费与种植户共享了采购、销售和物流渠道,带领大家将花卉产业做优做强。

此刻,置身于钟祥“花城”里,我仿佛看见一盆盆的花卉幼苗正在拔节开花,然后又一盆盆地被摆放在海内外千家万户的窗台前、茶几上,在享受着浪漫与温馨的现代生活的氛围中,人们的笑脸如花儿一样芬芳甜蜜。是的,花卉不仅是一种产业商品的开发,更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一种精神追求的写意。它那如绿色的波浪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和五彩缤纷的释放,不正在将大柴湖人的志气、智慧和追求发扬光大吗?

         “鱼池村”的示范效应

沿着乡间的柏油大道,我们驱车前往柴湖镇两个文明建设的示范村——鱼池村。

      举目四望,窗外田野一马平川,田字格的分布如写意的书法,令人联想到庄稼的播种、生长与成熟的内蕴和喜悦。农家三层的小楼房与商住楼的高层建筑遥相呼应,整洁的农家小院门前停放的小轿车三轮车昭示着农民生活的富裕与文明。

      此刻,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的记忆。那时,我曾经参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来到大柴湖,当时是在该镇总部担任秘书工作,经常与分别驻扎在各村的工作组联系。那时,人多地少的事实还是使移民陷入“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怪圈。据当时水电部的调查报告,截止198211月底,移民户平负债243元,80%的移民是极其贫困的,其中约10%靠野菜萝卜充饥,40%是野菜玉米糊,孤老病弱者要饭讨米。到2000年底,仍有三代同堂人畜同居116户,近万人居住在当年移民的砖坯房内。当地饮水和医疗条件差,地方病发病率高,全镇人均纯收入不到千元,低于800元的贫困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3.8%。村组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差,村集体财务也空壳较多,镇村企业几乎是空白。后来,随着历届省委主要领导来到大柴湖考察调研和召开现场办公会,以及把大柴湖列为省级经济开发战略,该镇的脱贫攻坚战才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旧貌换新颜的振兴与发展才进入了快车道。

     在顺道参观了该镇新建的振兴中学和幼儿园之后,我们来到了鱼池村的“移民搬迁体验园”。

     这里是一个浓缩移民搬迁过程的景观园。它占地4000平方米,201912月建成。该园以展示河南淅川移民搬迁历程为主线,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还原丹江口水库、移民专列、临时窝棚等,再现了淅川移民为了支援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利工程,1959年到196022324人首次远迁青海,因为环境恶劣无法生存而被迫再次撤回淅川的历程。后半部分通过还原汉江、学校、兵营房、芦苇荡等,再现了1966年至1968年,7.5万移民分三年三批迁入湖北荆门、钟祥两县的第三次搬迁历程,也反映了移民垦荒造田、修渠排渍、筑坝打堤、重建家园的情景。

站在这些景观面前,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几十年前的风雨艰辛似乎又浮现在眼前:泪别故土的悲壮——移民举家搬迁时的抱头痛哭,掬一把故土包藏并叩拜祖坟的深情;第二故乡的尴尬——从陆路和水路跋涉的困顿,“新建区”面对的凄凉荒芜的芦苇荡,简陋低矮的筒子房(据资料介绍,当时的建房经费为每人289.74元,一人半间房,面积8平方米,每户发给150块打砖灶和30斤柴草)。搬迁前后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反差,考验着移民扎根柴湖的信心。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移民干群自力更生搞好生产自救的气概和精神,终于化为一种坚韧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他们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风貌,并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舍家为国、团结奋进”的移民精神财富。

走出“移民搬迁体验园”,我们一行参观了“钟祥市乡村振兴的鱼池实践”景区。如果说前面的内容是过去搬迁经历的回顾,那么,现在面对的就是现代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了。该村原来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也是钟祥市基层软弱涣散组织整顿的重点村。2018年以来,该村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结合本村实际,重点思考实践了“四个怎么办”,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脱贫攻坚、乡村民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北省绿色乡村。

在村部四周观摩,房舍整洁,环境优雅。文明成果展示走廊里,一块块的图片、文字、数据,向游人述说着该村的历史变迁史。来到一处两层楼的工厂车间门口,我向里面观望,只见身穿红色统一服装的几十个女工,正在缝纫机前紧张地忙碌着。原来她们是在与东林服装厂合作生产布料和半成品,且都是当地村民。看着她们的专注神态和熟练的操作,我想,现代农民的定义和内涵可能需要重新阐释了吧!

离开鱼池村时,再次回望,不禁使我感叹万千:时代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乡村农民的命运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密不可分。但是,其示范效应如何由点到面普遍开花,可能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移民纪念馆”的沉思与感动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大柴湖移民纪念馆”。门口挂着一块标牌:湖北省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令人想到这里的地位与分量。在三层楼前的空地上,一块由汉白玉雕砌的人物塑像矗立在人们的眼前:周恩来总理面容慈祥,右手微微抬起,眼睛炯炯有神注视着远方,似乎在视察由他亲自命名的大柴湖的变迁,又似乎在告诫移民群众继续艰苦奋斗共创美好未来。

来到大厅处,一位导游小姐热情接待了我们。随着她的抑扬顿挫和富有感情的讲解,我们又一次与移民工程的创造者、记录者邂逅。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群雕、一次次回味,我们似乎在历史与现实的隧道中穿行,在光荣与梦想的反思中沉淀,在回顾与展望的欣慰中警醒。是的,历代的移民干部和群众中,有的已经仙逝,有的已经垂老,历史的行色匆匆,却把先人的足迹刻在时光的印记里,令后人永久地缅怀与感恩、思考与警示。“舍小我为大家”的移民情怀永垂不朽!

在三楼的展览室里,我特别关注了一部分移民后人所书写的书籍:如全淅林、全国民、张万昕等人的报告文学和小说散文随笔专著。尤其是全淅林,他作为一个柴湖的老文化站长,把为柴湖人代言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先后写出了几本关于移民的著作,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我曾经为他写了两篇评论和介绍文章,同时也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深深地感动和钦佩。

在大厅门口,我们一行人举行了庄严的入党誓词的宣誓。当我们这些老党员——有的已经年过八旬,有的身患疾病步履蹒跚,有的是刚刚退出工作岗位的年轻退休人员,但是,当我们一起举起右手时,一种神圣的感受和虔诚的感恩不禁油然而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我们的铿锵誓言中,在我们的重温体悟中,也许,一种可能已经淡化或遗忘的担当和使命重新复苏和强化,一种回炉淬火的清醒感又一次被感悟,一种传承红色基因的忧患意识又一次被唤醒。如此,不虚此行,足矣!         (写于2022.05.28   3400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