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根本没有办过什么“铡美案”

 任路 2023-02-12 发布于河南

《铡美案》,可以说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广受欢迎,经久不衰。它以辛辣的手笔打造了一个叫陈世美的主人公“忘恩负义、见利思迁、杀妻灭口”的伪君子、负心汉典型,同时又以饱满的热情着力塑造了一代名臣包拯“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包青天”形象,至今做为廉洁形象的代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铡美案》说了什么?

《铡美案》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寒门青年陈世美与秦香莲喜结良缘,夫妻恩爱和谐。陈世美在秦香莲的支持下,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赴京赶考,结果中了状元。然而,陈世美野心膨胀,隐瞒婚史,被宋仁宗招为附马。

秦香莲苦等无音讯,便携子上京寻夫。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自尽成仁,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被判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途中差官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到陈世美家乡找到人证祺家夫妇,谁想,半路上祺大娘又死于杀手刀下。

后来,包拯排除阻力,终于找到人证物证,欲定附马之罪。消息传出,公主与太后赶来阻挡,但包拯不畏权贵,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故事曲折,精妙,解气。

被演义的历史文化

《铡美案》是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改编的戏曲而已。

“铡美案”根本不存在。所说的故事,子虚乌有。包拯没有办过什么“铡美案”,宋仁宗也没有嫁过公主给一个叫陈世美的人!

那么,既然不是历史的真实,却又为什么能裹夹到真实的历史当中呢?而且要将故事牵强附会到“铁面无私”的包拯身上?历史上真有陈世美这个人吗?《铡美案》又是怎么来的呢?

“铡美案”的历史线索

《铡美案》所说的故事,子虚乌有。但是,陈世美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一位好官、好丈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原名陈年谷,号熟美,是清初人,生于官宦人家,在顺治年间考取进士,后被康熙皇帝重用。而包拯是宋代人,相隔了三个朝代这么远,包拯怎么可能将陈世美给斩杀的呢?而且陈熟美是一位清廉的好官,并且对妻子非常好,怎么就变成了人人唾弃的负心汉呢?

原来,陈熟美求学期间,他的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曾经接济过他。陈熟美步入仕途之后,两人从均州到京都向他讨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谢绝。两人大为不满,怀恨在心,认为陈熟美不念旧情,忘恩负义。两人回乡途中经过河南南阳时,正好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行》。于是计上心来,把《琵琶行》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行》的新戏。

改编后的《琵琶行》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演出,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根据观众的强烈愿望,《琵琶行》后来又被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于是,清代的事就张冠李戴到了宋代,戏名变成了《铡美案》。

公众想要的道德范畴

《铡美案》所反映和代表的,是中国人对公权力和家庭关系的朴素认知,也具备一定历史时期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必要性。

《铡美案》将真实的历史人物拉进来,更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包公一向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让他来办“铡美案”,是符合逻辑的,也符合人们的预期。即使他没有办过“铡美案”,也不影响树立他一生光明磊落、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光辉形象。

迄今为止,《铡美案》映射的现实意义一直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龙眠山上。新安晚报社副总编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