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 | 平月将之争者,舍我其谁!

 大六壬明镜 2023-02-12 发布于辽宁
月将过宫错了一千年!明清以来的壬友,包括陈公献、张官德、程树勋等壬学大家,99%的人都用错了月将。

本文将终结明清以来的月将之争,回归古法,正本清源。这篇文章,是我研究六壬以来,写的最重要的文章,查询了大量资料,花费我大量精力。我不喜欢吹嘘,我确定,此文将颠覆你的认知。诸君请珍惜。

宋朝以来,月将中气过宫沿用至今,那时候,邵彦和、苗公达、元轸、楚衍、祝泌,壬星璀璨。但是,明末清初,西方的天文传教士把黄道12宫融入中国历法体系后,大六壬的立式根基受到了巨大打击,古法不存。

本文对月将过宫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现存的过中气换月将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进行修正,这并不是创新,而是回归古法,还原大六壬本来的面貌。

大六壬立式之本

古人观察天文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探索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记录他们的位置,形成时间历法。二是为了根据星空的变化,运用天人合一思想,探索它们与人间事务之间的关系,这是所谓的观天象以应人事,形成了数术。

大六壬用日在加时来模拟宇宙的运行规律,将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观察结果放在大六壬盘上,用于探索人事规律。

什么是日在加时呢?日在即日躔,指太阳相对地球(公转)运动所在的位置,遇到地球上某个时辰(自转)反应出来的时空状态。

古人在赤道周围划分28宿,他们由恒星组成,位置在太阳系固定不变,可以作为观察行星位置的刻度。又把28宿划分为12星次,也叫12宫、12次,12宫和28宿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分别用12地支表示。

月将问题非常重要,邵彦和说 古次客之法,因数人同时来占,乃用前五后三,换将不换时之例,试之每不验。盖烛照祸福,全赖太阳之光明,故以正将正时为最,其次则换时不换将耳。余则不换将,亦不换时,惟以各人年命为主,课虽同而理则异。区别悬殊,十不失一”。

二十八宿

二十八星宿由来甚早,它可以与华夏民族的图腾联系起来。华夏民族的分布,称为东夷、西羌、南蛮、北狄。古人将其与天上赤道带的四象(四个星群)相对应,即东夷与东方苍龙、西羌与西方白虎、南蛮与南方朱雀、北狄与北方玄武相对应。可以认为,四象即龙、虎、鸟、蛇。每组七个星宿。

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是: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十二次

十二次是古人对28宿的划分。钱宝琮认为[1],将28宿的四象各分为三,共十二份,名为十二次。春秋时期的天文学家测得木星绕日大约 12 年一周天,于是将十二次与木星的运动规律联系起来。

十二次分别是: 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分别对应地支丑、子、亥、戌——寅。

28宿及12次的发展演变

星纪次依据冬至点确定,就是每年的冬至点,正好对应星纪次的中点,这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做法。据钱宝琮先生考证,春秋时的四宫所占赤道经度宽狭不一,十二次所占度数亦不平均。人们将十二次与分野对应起来,配之以十二州,占验诸国的吉凶。

至汉代,十二次的赤道所占度数已基本平均。将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起来。汉代及之后的历算家依据星纪确定十二次,而星纪由冬至点决定,这就使得十二次成为相对固定的赤道坐标系。这时候,28宿和12次的划分和命名基本成型。

下表为《汉书·律历志》中二十八宿距度。

《汉书·律历志》将日躔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起来(春秋什么情况),人们排盘的时候就不用看星星,直接根据节气来选择月将[2]。下图节气有误,按照现行的节气排列修正即可。

到了隋唐时期历算家放弃了日躔十二次与节气的关联,而突出其在分野和星占方面的意义。古人重新测定了十二次分野所对宿度

我认为,官方虽然放弃了过宫与节气的关联,但是民间仍然用的交节过宫。

对比汉朝和唐朝的数据,我们发现他们有比较大的偏差,这实际上是由于恒星岁差所致。

岁差,是由地球自转轴缓慢移动所致,以 26000 年周期扫过一个圆锥,这就导致节气点相对于黄道缓慢西退,71. 6 年移动 1 度。度数不同的文献有差别,集中到50-70之间。

在中国,晋代虞喜最早( 281—356) 提出岁差现象。但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岁差概念并没有被纳入历法计算中。

中国的传统方法,对天体的位置和行度的测量和计算,都从冬至点起算。

这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十二次与二十八宿之间的位置到底不是固定的

按照这种测量方式,十二次的起点将星纪随着冬至点因岁差而发生变动但在十二次创立的初期,人们并不知道有岁差,直到晋朝才发现岁差,故认为十二次与二十八宿之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3]。后面还会列举更多证据证明。

一行在《大衍历》(唐开元17年,公元729年)中提出“天为天,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使五十年退一度”,岁差概念才引入历算体系。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唐代历算家所列十二次分野表中,并没有对应的节气。

北宋时期行用的《观天历》(绍圣元年( 1094) 颁行),给出太阳过黄道十二宫时刻算法,叫做日躔黄道十二次,但本质上是还是基于赤道的计算方法。

由于岁差原因,相对于汉朝的日躔十二次为节气过宫,宋朝调整为中气过宫。

宋、元历书一脉相承,因此我们还可以推论: 宋代岁次历书中可能也有日躔十二次的项目,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明代《大统历》承袭自元代《授时历》,日躔黄道十二次计算法与《授时历》完全相同,次、宿关系也未改变。

但是由于岁差的原因,十二次和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逐年改变,积累至明末则已有相当的偏差。

西方黄道12宫融入历算体系

宋元以前,西方天文学由印度和伊斯兰传入中国,使得中国天文发生一些转变。但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并没有触及根本。

但是自从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引入西方天文学,把黄道12宫融入中国历法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赤道为主的计算体系。此转变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至今仍然深受影响。

明末徐光启(1562—1633)组织编译《崇祯历书》,提出融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总体目标。

其中,传教士邓玉函进呈的《测天约说》中,以冬至点为起点,将黄道均分为十二份,每一份为一宫,其中的十二宫采用了中国传统十二次的名称。并规定:太阳交宫时刻为中气,交宫中点为节气。十二宫与二十四节气有固定且精确的对应关系。

《崇祯历书》还未颁布,明朝就灭亡了。清朝的《西洋新法历书》,由汤若望根据《崇祯历书》删改压缩而成,仅就历法推算来说,基本没有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24节气采用的定气法,与宋明平气法的中气过宫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邵彦和,还有陈公献所用的中气过宫与现在我们用的中气过宫也不是一回事。

下表我整理的24节气、12次和黄道星座对应关系。我们现在用的中气过宫,就是这时候来的。

中气

12

12地支

将名

星座和黄道度数

冬至

星纪

丑宫

大吉

摩羯270

大寒

玄枵

子宫

神后

水瓶300

雨水

娵訾

亥宫

登明

双鱼330

春分

降娄

戌宫

河魁

白羊0

谷雨

大梁

酉宫

从魁

金牛30

小满

实沈

申宫

传送

双子60

夏至

鹑首

未宫

小吉

巨蟹90

大署

鹑火

午宫

胜光

狮子120

处暑

鹑尾

巳宫

太乙

处女150

秋分

寿星

辰宫

天里

天秤180

霜降

大火

卯宫

太冲

天蝎210

小雪

析木

寅宫

功曹

射手240

当这一体系在从幕后走到台前,清初正统化之后,引起了中国士人的强烈不满。

对于大六壬来说,这种中气过宫的方式看似一劳永逸,却完全虎视了岁差的问题,导致12次和28宿偏离越来越大,破坏了12宫和28宿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这就和西方的星座一样,太阳过白羊宫,宫位里面的星座却不是白羊座,使得大六壬严重偏离了天文学意义。

借用王广超的一段话[4]:

这里的变古法之大端,并不是变的大六壬古法,七政、大六壬、奇门、太乙,基本我们所有的大宗数术中的古法,都被伤到了根本。

月将之争

月将问题是大六壬为数不多的分歧,也可以说是唯一分歧。这里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十二次到底应该和二十八宿之绑定还是和24节气绑定?

12次如果和24节气绑定,那就不需要考虑岁差问题,月将过宫时间就不需要调整。12次如果和28宿绑定,由于岁差,节气点退行(逆时针),月将过宫时间不固定,过一段时间就需要调整。(过宫时间以节气后退,宋朝由换交节换将退行到中气换将)

我的观点是,12到底应该和二十八宿之绑定,他们的对应关系应该是固定的。

唐朝时期十二宫和十二星座基本对应[2]春分点降娄戌宫对应白羊宫。

由于岁差的原因,春分点退行,71年退行1大概2000年向后移动一个星宫。两千年前,春分点位于戌宫。如今,春分点退了30度,已经位于亥宫了。再过几年,还会进入到子宫

但根据规定12与黄道经度坐标的对应关系是永远不变的,变化的是处于12宫里的28宿这就使得12次和24节气强行绑定。

这样的后果就是,12宫已经脱离了天文学意义,只有人为规定的意义。

这就涉及到大六壬的预测取象问题。

比如子丑相加,大六壬里面叫做牛女相会。

上图为古宿制图。子包含女、虚、危三宿,丑包含斗、牛两宿。牛女相会,会男耕女织,这正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来源。

上图是是现行的中气过宫对应的28宿,子宫里有牛、女、虚三宿,丑有箕、斗两宿。单单子宫就包含了牛女二宿,子丑就构不成牛女相会。

我们知道,12地支中寅卯辰为东方,对应四象为东方苍龙,申酉戌为西方,对应四象为西方白虎,巳午未为南方,对应四象为南方朱雀,亥子丑为北方,对应四象为北方玄武。

四象截断图

按照现行的排盘,西方白虎对应的星宿为,壁、奎、娄、胃、昴、毕、觜。白虎的最后一宿参,为虎之肩股[3],被斩断,划分到北方玄武第一宿。

龙、虎、鸟、蛇被错位,四象不复存在。这将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六壬立式之基,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会遭到破坏。悲哉!

沈括说:“六壬天十二辰:亥曰登明,为正月将;戌曰天魁,为二月将。古人谓之合神,又谓之太阳过宫。合神者,正月建寅,合在亥;二月建卯,合在戌之类。太阳过宫者,正月日躔诹訾,二月日躔降娄之类,二说一也,此以颛帝历言之也。今则分为二说者,盖日度随黄道岁差,今太阳至雨水后方躔诹訾,春分后方躔降娄,若用合神,则须自立春日便用亥将,惊蛰便用戌将。今若用太阳,则不应合神;用合神,则不应太阳。以理推之,发课皆用月将加正时,如此则须当从太阳过宫。若不用太阳躔次,则当日当时,日月、五星、支干、二十八宿皆不应天行,以此知须用太阳也。然尚未尽理,若尽理言之,并月建亦须移易。缘目今斗杓昏刻己不当月建,须当随黄道岁差。今则雨水后一日方合建寅,春分后四日方合建卯,谷雨后五日方合建辰,如此始与太阳相符,复会为一说。然须大改历法,事事厘正。”。

沈括的意思是,古人取月建的合神为月将,但是由于岁差的原因,太阳由原来的小寒(丑月)进入子宫,节气退行,变成了现在大寒才进入子宫。

宋朝改中气过宫的原因就是因为岁差,12次和28宿绑定,修改节气,来对应过宫时间。

四象错位,我们再看看带来的其他后果。

大六壬有12天将,是取象的重要来源。朱雀丙午火青龙甲寅木白虎庚申金玄武癸亥水它们都对应四象,四象被破坏,12天将也会受到牵连。按照古宿制,寅对应尾、箕二宿,代表龙尾。按照今宿制,寅对应房、心尾三宿,代表龙心。

再举一例,我们知道,亥可以取象为楼台、书和墨,因为亥对应室壁二宿。室宿为天下之宫室,可代表阁楼。壁宿为天下图书之秘府。所以亥可以取象为楼台、书。按照今宿,亥对应室、危。这样一来,图书的取象就立不住脚了。

下再列举3图以做辅证。

周家台秦简二十八宿占图,将一天划分为28个时,与28宿对应。日出卯正对房宿,日落酉对应正对昴宿。

星阙中的方形宿盘,与古宿盘一致。

中国占星方位图。

总结一下,汉朝时期,是节气过宫,由于岁差原因,唐朝放弃了节气过宫,宋朝调整为中气过宫。明朝以前,历法经常调整,但是28宿和12次的对应关系基本保持不变,以赤道为主的历法体系也没变。到了明末清初,西方的黄道12宫引入历法,为了解决岁差问题,规定太阳中气过宫永远不变,12次和节气绑定不变,变化的是12次和28宿的对应关系。现在的12次已经不是立式之初的有天文学意义的12次,而是规定意义上的12次。

往日的男耕女织,牛郎会织女的景象被打破。

月将过宫时间调整

月将过宫时间计算非常复杂,用Moira软件进行排盘参考给出初步月将调整方案,星盘选择郑氏恒星制,默认选择28宿古宿。

由于本人没有学过七政四余,可能会有疏漏之处。宋朝公元1100年至今,按照岁差每611度,过去923年,节气点退行15度,改中气后一个节气换将的基本方法是没问题的。

下图公元前480年,惊蛰3.5日,过戌宫0747秒。

下图公元1100年,春分中气3.14日,过亥宫290441秒,可认为过戌宫。

下图公元2023年,清明节气4.5日,过戌宫03457秒。

下图公元前2023年,立春节气2.4日,过子宫03054秒。

最后,就是调整后的月将过宫表。

中气

12

12地支

将名

小寒

星纪

丑宫

大吉

立春

玄枵

子宫

神后

惊蛰

娵訾

亥宫

登明

清明

降娄

戌宫

河魁

立夏

大梁

酉宫

从魁

芒种

实沈

申宫

传送

小暑

鹑首

未宫

小吉

立秋

鹑火

午宫

胜光

白露

鹑尾

巳宫

太乙

寒露

寿星

辰宫

天里

立冬

大火

卯宫

太冲

大雪

析木

寅宫

功曹

参考文献:

[1]钱宝琮. 论二十八宿之来历[C]. 科学史全集·第九卷. 李俨,钱宝琮.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王广超 . 日躔十二次的历史演变 [J]. 中国科技史杂志 , 2018, 393: 253262.

[3]陈久金 . 中国十二星次、二十八宿星名含义的系统解释 [J]. 《自然科学史研究 31 4 ( 2012 ) : 381—395

[4]王广超 董瑞华. 明清之际官修历书中的编新与述旧 [J]. 《科学文化评论》第 17 卷 第 2 期(2020: 33 4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