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个朝代最爱用弓弩?唐朝军中不培养,宋朝军中80%都是弓弩手

 茶香飘万里 2023-02-12 发布于山西

引言

作为由复杂机械结构组成的远射型武器,弩一度成为战国至秦汉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

一般来说,弩由弩机、弩弓、弩臂三部分组成。

其中,核心结构弩机负责将张弦上箭、瞄准发射分解成两个单独的动作,既大幅度提高了箭矢的命中率。

再加上其具有不依仗人力的特点,所以弩堪称古代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的代表。

秦汉时期,军队无一例外,均会配置装备精湛的弩兵,以提高自身对抗外敌的军事力量。

也正是因此,弩机制作工艺在此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后世弩机制造基本沿袭秦汉形制。

弩的起源:楚人对弓的改造

仅从外形上判断的话,弩与弓几乎是同一类型的作战武器。

二者均支持远距离射击,利用的动力原理差距也不大。

事实上,弩与弓也的确存在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

东汉史书《吴越春秋》曾提到:弩生于弓,弓则生于弹

早在旧石器时代,为了减少与猎物近距离作战的危险,原始人类利用石头和木头等基本材料打造武器——弹弓。

随后,又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更具作战优势的弓。

作为狩猎工具出现的弓,其弓体形制多为单体弓,长短不一,对射击距离的要求并不苛刻。

这是因为,原始人类可以通过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利用埋伏、围猎等手段缩小射击距离,提高狩猎成功率。

因此,原始人类对弓的力量要求并不高,更多地在箭上做文章。

例如,黎族人会使用眼镜蛇、癞蛤蟆等动物的毒液制成毒箭。

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不同部落之间接连爆发了大规模冲突。

弓这才从单纯的狩猎工具转向军事武器,其形制方面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了在部落战争中夺得优势地位,原始人类有意识地将弓体加长,以增加使用者用于箭镞上的力量。

商周时期更是发展出了以竹子为原材料的复合弓。

此类复合弓灵活短小,能够充分适应车战的要求。

尽管弓在不断地改良和发展,但它始终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太过消耗人的体力。

没有哪一位战士的臂力可以持久地张弓作战,而古代战争又往往是极为耗时耗力的。

弩机

因此,人们希望能够在弓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延时装置”,以便在战场上寻找到关键时刻,一鼓作气开弓作战。弩机随之应运而生。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当时之是,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失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

据该文献注释的说明,此处的“琴氏”为楚人,他依据在楚地习得的知识对弓改造成弩机,还在外部装备了铜质的机身,使得弩机的发挥更为稳定。

古籍中的记载并不是子虚乌有,当代考古学家们在湖南、湖北等地陆续发现的铜质弩机便是例证。

那么,在军事方面“战功显赫”的弩机,其结构究竟有何玄妙之处,才使得它一跃成为古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兵器之一?

弩机结构的定型:秦汉时代竞相创新

东汉经学家刘熙曾在《释名·释兵》中这样解释弩机的结构:弩机机柄,酷似人臂,故称弩臂;外观类似牙齿的钩弦,名曰弩牙;包裹弩牙的外部结构,名曰弩郭;另有悬牙和枢轴

简单说来,弩牙即为挂钩,弩郭是弩机外框的机匣,悬牙就是板机,钩心是连接零件的总称,枢轴便是如今所说的栓塞,负责压弦弹射。

除此之外,弩机还有一个核心的瞄准部件:望山。

弩发射示意图

望山安置于弩郭的上部,通常与弩牙一体合铸,二者共同与悬刀组合拼装。

钩心被安装在弩机侧边,作为连接悬刀、弩牙的重要零件,枢轴只需要负责整个弩机的基本运作。

利用弩机射击时,使用者需将箭簇放在弩机上部的滑道内,借助望山确定射击目标,手动往后扳动悬刀,促使弩牙往下收缩,对弓弦产生双重压力。

随着弓弦被释放,先前所承受的双重压力,转变为巨大的能量,促使箭簇飞速地弹出。

蕴含如此技术工艺的弩机,并不全是汉人的功劳,秦人也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地方在于,秦人设计出了稳定机身的弩郭。

先秦时期的弩机并无弩郭,因而箭簇每一次射出的作用力不仅会伤及使用者本身,还容易导致射击不稳定的状况出现。

因此,秦人直接在弩机外框加装了一个前宽后窄的弩郭,以此方式固定住弩机,并减缓了弩机射击时所产生的强大后坐力,提升了射击的准确性。

除此之外,秦人在弩机的生产、配置方面也大展身手了一番。

相较于先秦时期零散的弩机生产,秦人率先开创了弩机及其配件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弩机

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墓葬品数据显示,墓葬品中的四万多支三棱箭簇,其底部宽度的误差仅有0.83毫米。

连小小的箭簇都能做到如此精细,弩机或是其他的零件生产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汉代基本沿袭了秦代的弩机形制,着重于对弩机的零件进行改良。

西汉时期,工匠创新性地为望山增加了刻度,以弹道参照线为基准,面对不同距离的目标均可做到精准瞄射。

1976年,浙江长兴县出土了一件错银通弩机,其望山上就有错银刻度,长9.4厘米,刻度粗分为六分之一等份,细分为四分之一等份,每一等份又划出了四个小宫格。

此外,汉代还萌生出了些许的专利意识。

相较于秦人,汉人更愿意在弩机上刻下字符或是铭文。

如1972年在河南省灵宝张湾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弩机侧边,就刻有“永元六年考工所造八石机,郭工吴孟作造二王山,大仆监右工掾令伦,丞诗,掾宕史旦主”的字样。

纵观弩机从战国至汉代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弩机何以成为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武器。

那么,在秦汉时期便已走向辉煌的弩机,在后世的发展又是如何的呢?

弩发展的后续:终成为历史神迹

秦汉时期,弩机的结构原理、制作工艺皆以成熟,后世的弩机基本沿袭了这一时期的形制构造,较少出新、出彩之处。

又由于各个朝代的军事兵种不一,对弩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如靠着强悍骑兵问鼎中原的唐代,在军事配备上便不怎么强调弩的作用,也不愿意培养专职的弓弩手。

根据记录典章制度的《通典》的记载,唐代士兵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弓弩,还需要随身带好刀棒,以适应瞬息变化的战局。

而深受北方游牧民族之苦的宋代,则立志要以强弓、劲弩压制骑兵。

就宋代军队的配置而言,弓、弩手的比例常常是半数以上,最多时可达八成,是当之无愧的主要兵种。

与此同时,宋代军队在训练又极为强调士兵们做好专职工作。

弓、弩手只需要练习弓、弩,不需要也不应该练习其他的武器。

然而,不论宋代多么强调弩的重要性,最终都敌不过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火铳

继宋之后的元代,由于自身也是靠骑射打下的天下,对弓、弩的看重远不如宋代。

更为重要的是,元代还发明了火铳。

火铳发明之初,其军事定位也是射远兵器,在射速、威力、训练模式等方面与弩类似。

因此,火铳自然而然地取代了弩。

发展至明代时期,弩在军事中的运用已经远不如前。

明代兵书《登坛必究》甚至认为,弩这类武器,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花费心思开发其潜能。

有趣的是,在弩遭受冷遇,乃至遗憾退场的时代,弓却始终备受重视。

难道,连热兵器火铳的出现,都不能撼动弓在军事中的位置吗?

事实上,相较于弩,弓这一武器具有更强的可开发性。

它既可作为步兵的配置,也能作为骑兵的武器,而早期的火铳还未能在马上自由地使用。

同时,火铳本身依赖于火药的使用,但在明清时期,火药兵器的开发整体趋于停滞的状态。

加上中国古代传统弓优异的性能,的确没有什么理由取而代之。

当然,热兵器的发展实为历史之必然。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再精致强力的弓也无能为力。

结语

不论如何,在我国古代,拥有金属锻造技术的弩仍然是极为先进的军事武器之一,它代表了冷兵器时代所能达到的技艺水平。

在诸多战争中,弩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宋代便曾靠着无数的弓和弩,防守住了游牧铁骑的进攻。

回顾作为弩核心的弩机形制的演变及特征,既可见出古人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具体进步,也可感叹于蕴含于其中的精湛技艺。

参考文献:

《吴越春秋》

《释名》

《通典》

《登坛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