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蒙节要(3)飞伏神—何时取?

 有物书斋 2023-02-12 发布于河南
首先我要声明一下关于《辨疑》篇里用“身命”的方法取用神,只是我个人的一种操作习惯,是非主流的方法,如果读者看不上或者用不习惯,完全可以无视,使用你自己习惯的方法。
        上一篇我们讨论过伏神的取法,得出结论:
        大多数情况下,伏神从卦宫首卦里借,特殊情况下一卦多断,在现有用神已经用完的时候,可以用《三易》的方法以”阴阳互伏“的方式找伏神。
        总之一个原则:
         不能自己把自己搞到找不着用神的地步,神兆机于动,神兆机于病,神兆机于不同,这是大原则。
        我们这一章讨论什么时候取伏神。
        首先,卦中无用神的时候,寻找伏神,这个思路总体没有太大的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卦中用神受伤的时候,是否还要寻找伏神。《增删卜易》的观点认为:卦中用神受伤,则吉凶已定,不需要另找伏神。如果不确定的话,可以另起一卦,合而断之。甚至还说,如果卦中用神不现,则再多占几卦,用神自会出现。这个理论初看是有道理的,但细想就有点不对。
      比如测财,财爻不现就是没财嘛,然后为了找到用神财爻,就多起几卦,一直到财爻出现,这就有点“我一定要得财,卦神要满足我的愿望”的感觉了。假如这样的理论可行,那人们不用出门了,每天在家里摇卦求财,没有财爻就一直摇,摇到出现财爻为止,然后就在家等着财砸破楼上邻居家的地板,从家里的天花板上掉下来吧。
      或者假如摇出来的财爻受伤,不满意。那完全可以说是“有疑惑”,再起一卦,然后不停摇,直到摇出一个满意的卦,就宣布:这个卦符合我的意思,我要发财了!这样行不行呢?肯定不行,这是自己骗自己嘛。估计《增删卜易》也觉得这样不靠谱,就说“不要对一个事情频繁起卦,同一件事短时间内摇卦不要超过三个,再三则渎,渎则不告。”卦神是有脾气的,你问多了,就不给你说了。
       不过实践过程中又是个问题,如果你很老实地告诉求测人:“同一个事情你可以摇三次卦。”那就会出现求测人听到你解的卦不合他的心意而要求“再摇”的情况,反正有三次机会嘛。解完后,求测人心里会对三次结果进行衡量,选择与他期望值最接近的结果。如果中间有细节冲突,则会选择三次结果中的另一个中的细节采纳,反正这三个卦都是他摇的嘛。这样一来,等于摇卦的随机性完全就破坏掉了。而且“解卦”这个事情,从“分析卦”变成了“选择求测人最希望听到的结果”,这样解出来的卦大概率不是最接近事实的。
      我们现在看起来觉得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呢?一个人来预测不就是想知道一个最接近真相的建议吗?如果按照一般的想法,确实是这样。但人性是很有意思的,如果有人迫切希望某事做成,他内心就会不知不觉的倾向于听到支持做这件事的建议,而不想听到,甚至不想面对不支持做这件事的建议。我在实际预测中,每年都会遇到几次这样的事情。他们来预测不是想听建议的,而是想求认同的,这往往发生在一些不太自信,又特别希望某事能够做成的人身上。如果你说了跟他内心期望相反的建议,他就会变得很紧张,很焦虑,就会拿一堆事实来试图说服我——你刚才解卦的结论是很荒谬的,那种情况是很难发生的。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如他预想的那般顺理成章,那他为什么还需要来预测呢?
       《三易》对用神受伤时,如何取伏神是怎么说的呢?《易冒》说:
“飞伏之法,意在用爻,筮而无用则求之,筮而有用亦察之。”
      这句话很容易引起歧义,因为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
       “取飞神和伏神的方法,主要的目的是找用神,如果摇卦之后发现没有用神,就去找伏神,如果摇卦之后发现有用神,也要深入研究伏在其他爻下的用神。”
       第二种解释:
        “取飞神和伏神的方法,主要目的是找用神。如果摇卦之后发现用神无用,则在伏神里找,如果摇卦之后发现用神有用,就研究用神的情况。”
       两种解释,其实都能解释的通。但结合后面的话就理解《易冒》是倾向于第一种解释的。
     “当先究飞上之用神有病无病,而后求伏下之用神有用无用。何谓之飞?变而游于上下。何谓之伏?从而互于阴阳。”
       应当先看卦中用神有没有受伤、衰弱,而后再看伏神中的用神有用无用。什么是飞爻?主卦和变卦中的爻。什么是伏爻?从属于主卦和变卦的,与主卦和变卦互为阴阳的爻。
       也就是说,《易冒》倾向于有兔子没兔子,打一棍子再说的做法。不管主卦和变卦中有没有用神,有用神就先找出来,先分析,然后再把伏爻中的用神找出来,合参一下。
        在有的版本里有“注”,在“注”里说的更清楚:
        “飞伏,谓飞象无用神,而求伏象用神。然或飞象有用神而衰绝,亦察之伏中。如子建戊寅日占官,得困之兑,飞象午官临身为用,当子月无用矣,谁知世下巳官伏神长生,孟春反应迁级也。”
       飞伏,是说在飞卦中没有用神,而在伏卦中寻求用神。然而如果在飞卦中有用神但却衰绝时,也要考察伏卦。举例说明:
      占测官运升迁,以官鬼为用,主卦中有官鬼午火爻,先看此爻。此爻正好又临卦身,子月被月所破,故而此午火官鬼爻无用。在这种情况下,《三易》体系就会去找伏神中有没有官鬼爻,看官鬼爻如何。一找就发现还有一个官鬼巳火爻伏在世爻之下,伏神巳火受飞神寅木之生,且寅木又是巳火的长生位。测官得长生易升迁,故而在第二年寅月,寅木当令的时候升迁。
      这个卦理是对的,但我个人认为有点绕。《增删补易》《升选候补章》这样说:
  “雨露承恩,合中逢合。”
      后面又作注:
    “世与官星三合官局财局,或生世,或世在局中,或官星持世,与日月动爻相合,得逢六合卦,及卦动变六合者,皆是承恩之日。”
      然后又举了个例子:
      断曰:内卦巳酉丑,合成官局,而生应爻,不来生世。正所谓出现无情,此缺不得。彼曰:如何不得?予曰:官生应爻,一定不得。后果另点他人。
      然后我们回顾《易冒》中的那个卦,世爻寅木发动化官,寅为日辰,官鬼午火虽被月破,但被日生合,月破之爻如果被日生合,或者值日,出月则不破。应爻子孙亥水为月令,子孙被克官之神,这种情况应是朝中有人阻挠,但亦有人支持之象。此卦世爻发动代表有动之象,化出官星巳火为佐贰官之象,卦中所忌者唯应爻子孙亥水,但亥水被日合住,且生合日辰,无暇克官鬼,故而日辰寅值月之时,即得升迁。
      《易冒》《困之兑卦测升迁》中用“官鬼巳火爻伏在世爻之下,伏神巳火受飞神寅木之生,且寅木又是巳火的长生位”的理论确定此人升官,这个理论放在《增删卜易》中的《井之节卦测得缺否》就不能用。为何? 
      我们将《增删卜易》中的《井之节卦测得缺否》一例,起出伏神,发现世爻下伏官鬼申金,且申金还是月令,而且伏神申金受飞神戌土之生,那按照《易冒》的理论此人应该得缺。可事实刚好相反,别人得缺。也许有人说,申酉空亡,故而官鬼空亡,不得缺。但月令是申金,当月空亡如果为月令时,出旬就不空了。那么为什么出空以后,此人依然不得缺呢?
      即便如此,我们能不能就据此说《易冒》的理论是错的,《增删补易》的理论是对的?不能说。只能说,《易冒》的理论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起来很便捷,换一种情况,生搬硬套可能就不好用。而《增删卜易》的理论适用于大部分的情况,但遇到特殊情况时,如果《增正》体系的理论解释不了,那么不妨用《三易》的理论来试一下。
       那么《三易》的体系里,都是采用同一个标准吗?也不是。《易隐》中的《定飞伏神法》则是专盯世爻的:“郭景纯曰:飞伏神以世爻为准,卦卦宜详审之。盖飞神如形,伏神如影,射鬼魔并见其物。”就是说,关于飞伏神的问题,要以世爻的飞伏神为重点,在每一卦中都不要忽视,要详细研究。然后又用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
      世下伏酉金鬼为鸡,酉亦为鸡,在阴宫阴金,必有牝难为怪也。
      郭景纯就是郭璞,风水术的祖师,他说:“如果看到世爻下面伏着的官鬼是酉金,酉对应的生肖是鸡,同时酉的五行属性是金,阴阳的属性又是阴,故而意味着一定有与雌性有关的东西在作怪。”他又举一例:
      又如复之谦卦,世下伏未土父母,化入辰墓,是欲寻父母也。古人探幽测隐,但仿伏神而断,则鬼神无所遁形影矣。
      郭璞祖师又说:“就像地雷复卦变地山谦卦,地雷复卦的世爻下面的伏神是父母爻未土,化入兄弟辰土为入墓,这是想寻找父母。”这里说明一下,地雷复卦世爻下伏的未土实为兄弟爻,不是父母爻。如果想让未土是父母爻,则主卦必须为乾宫卦。乾宫卦中如果想达到初爻伏神为父母未土爻的话,则需要主卦为乾为天卦或火天大有卦,同时需遵循“阴阳互伏”的规则。不论是“乾为天”“大有”,与“復”字都有明显的区别,故而我推测此处不应是传抄失误,就是明确的错误。
      按这两个例子来看,世爻之下的伏神可以看出前来预测之人的意图或者隐藏在表象下的真相,是非常有必要看的。换个角度就是说,不管用神受没受伤,能不能用,世爻之下的伏神是不是用神,都是要看的。十几年前有个六爻的流派就是比较推崇《易隐》的思路,起出任何一个卦,不论主卦还是变卦都要把伏神也起出来,为此还专门研发了一个起卦软件,但最终没有大规模推广开。
      在《卜筮正宗》里,专门有一篇《辟《易林补遗》伏神之谬》,王洪绪将矛头对准了《易林补遗》,可能是他认为《易隐》《易冒》“阴阳互伏”的理论基础都出于《易林补遗》。王洪绪主张如下:
      “凡卦中用神不出现,查变爻有,不必寻伏神矣。倘变爻又无,然后查用神伏于何爻之下,看有提拔没有提拔,以定吉凶,无不应验。……假使用爻旬空月破、刑冲克害,即就其本爻有病者论吉凶。如复、临、泰、大壮、夬、需、比七卦,倘正卦与变卦皆无用神,即将坤为地卦内用神为伏本卦某爻之下,此法乃万古一定不易。”
        复、临、泰、大壮、夬、需、比这七个卦都是坤宫卦,也就是说王洪绪主张的就是以八宫首纯卦来借用神的思路。如果用神有“病”,说明此事不谐,这个“病”本就展示了吉凶,具体吉凶如何,就“病”处展开研究就好,不用再去找一个无“病”的用神。他接着说:
      “岂如张星元《易林补遗·总断》所云'飞伏在二仪交换,定然阳伏阴而阴伏阳’,'乾坤来往换,震巽两边求;艮兑相抽取,坎离递送留’等语哉?若彼将天风姤卦为地雷复卦之伏神,不知地雷复卦所缺者文书爻,应将本宫首卦为伏,取'坤’之二爻巳火文书,伏'复’卦二爻寅木之下,寅木为飞,巳火为伏,谓之'飞来生伏’。如占文书、长辈事,屡验巳日。若据张星元以天风姤卦为复卦之伏,取姤卦第四爻午火伏复卦第四爻丑土下,妄将午火伏丑土泄气之下为凶,竟不以巳火伏长生之下为吉。”
        王洪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论点:
      如果按照父母巳火伏于二爻,则形成“飞生伏”格局,吉利;
      如果按照父母午火伏于四爻,则形成“伏生飞”格局,泄气,不吉利;
      然后王洪绪说“屡验巳日”,所以张星元说的不对。这个我们前文说过,以算准几个卦来证明某个易理是通的,这个只能算用结果倒推原因,不能作为佐证。因为人类社会千变万化,任何事都有例外,算准了几个卦,或许正好是例外,这个说不定,还是要找到一个易理上的根据,前文已经说明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王洪绪后来又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另一个问题:
    “又如天山遁卦缺子孙,必以乾卦初爻子水子孙伏遁卦初爻辰土之下,水库居辰,谓之'入墓于飞爻’也,看有提拔者吉,无提拔者凶,此亦万古不易之法。而张星元竟将地泽临卦第五爻癸亥水,伏遁卦第五爻申金之下,则曰'用神伏长生之下吉’,是扯张甲当李乙,妄论吉凶。”
      如果以“首卦宫借伏神”的理论,天山遁卦中没有子孙,如果测子孙,则需要去首卦乾为天中借,乾为天卦中子孙子水是伏在初爻之下,初爻辰土为子孙子水的墓库,此时如果日辰月令能够生扶,冲动,或者动爻能够生扶,冲动,问题都不大,都可判断为吉,只是程度和应期不同。日辰月令生扶吉利的程度大,应期快。动爻生扶吉利的程度小,还要看动爻是不是自身难保,应期则要根据动爻来定,可能快,可能慢。
      而以“阴阳互伏”的理论,这子孙癸亥水就伏在五爻兄弟申金之下,变成了“飞来生伏”,论吉断。这是不对的,这种用神为伏,且用神受伤,另找用神的思路是错的,这是让卦硬去凑人的期望值。
      所以王洪绪越说越激动,接着说:
     “又言用神上卦如遇旬空、月破、刑、冲、克、害,即当寻伏。又言归魂卦皆将本宫第四卦为伏。据称大有卦初爻子水子孙值旬空,该将天地否卦为伏神,而天地否卦六爻之内无子孙,还是以出现旬空者凶乎?还是以伏卦中没有用神,无吉无凶乎?略辟其伏神一、二之谬,以示后学。”
      一代宗师和像我这种半吊子研究者的差别就在于,一代宗师可以很快就能拿出实证来证明一种理论的错误之处,而我这种半吊子研究者却写了两篇文章都没讲明白。
      王洪绪直接拿火天大有卦举例,大有卦中初爻为子孙爻子水,但正好旬空了,大有卦是归魂卦,按《易林补遗》的理论应该取第四卦天地否卦为伏神,但天地否卦中无子孙爻,这怎么办呢?是继续找?还是说用神不上卦,没办法测?这是把自己放进了两难境地。
      
     如果是野鹤老人,则会再占一卦,但在《三易》的理论体系内,是提倡一卦多断的,卦起出来以后用阴阳互伏找伏神也罢,用互卦找伏神也罢,都是为了尽量减少一卦出来以后找不到用神,又占一卦这种情况的。但明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到最后遇到特殊情况时,偏偏就撞上了,可能是这些先贤们也没想到的事情。
      经过王洪绪一番慷慨激昂的批谬,其实我们也明白了,起出一卦,根据来人问的事情不同,选取不同的用神,比如来人问孩子上学,就看子孙爻;问父母身体,就看父母爻;问赚钱之事,就看妻财爻。如果用神受伤,比如旬空、入墓、被刑、被克,被害,那本身就说明了问的这个事情不吉利或者处于非正常状态。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已经去世了,卦上父母爻入墓,难道还要从伏神里找到一个不入墓的父母爻,硬说父母爻不入墓,所以父母应该健在吗?或者说,一个人求财,看到妻财爻受克,本身就代表这个财不易得,或者拿不全,这种情况下,就去伏神里找一个被飞神所生的妻财爻,然后对他说你去做吧,很顺利,发大财?那这不是骗人嘛。
      我相信《三易》的作者写书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他们本身都是成名以后才写书的,肯定是有真才实学,且比现在大多数六爻研究者要厉害许多。但他们写出这个理论之后,被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人曲解,然后就传播开了,真可谓是“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
      那些人为什么喜欢标新立异?不能说全部都是为了利益,但大部分人是为了利益。毕竟术数的知识就那么多,关于术数的书也就那么多,那些理论自己看看书也能看得七七八八,不标新立异,把爱好者弄糊涂,怎么开班授课赚钱呢?我曾听一位教奇门遁甲的老师,喝多了以后说:“为什么要教奇门遁甲?因为奇门的古例很少,奇门的框架大,我随便说都能圆过来。大六壬和八字六爻的古例太多,很多时候拿着例子硬套都能给人算准,发挥空间不大。”这位老师,是我奇门遁甲的开悟老师,有意思的是,我开悟之后,竟然发现他的奇门遁甲理论毛病很大,几年之后彻底抛弃了他的理论,转而在传统的理论中找到了真正的东西。
        还有一位我也很尊敬的老师,他主张“只要能说的通,就说明存在易理。”这其实是“存在即合理”的一个变体,这个理论我们之前也驳斥过,这个理论会很容易让人在大是大非之前迷失自己。也就是这位老师,开发了一套念数字治病的理论,象数确实是术数里一个重要环节,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不能以偏概全。象数理结合运用才能将易的力量驱动起来,缺一不可。就像我们不会把发动机认作汽车一样,没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坐在一个裸发动机上,模拟开车的动作,发动机就真能驮着他跑起来。但为什么在易学这个范畴里,就有这种情况存在呢?这是一个很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想王洪绪在《批谬》中言辞激烈,并不是对张星元不尊敬,而是他追求的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且从王洪绪在《批谬》中的激烈语言,也可以看出从清初到清末,短短二百年,也必然有像今天一样,对先贤的理论随意曲解然后拿出来迷惑世人的情况存在,这种情况应该还不少,所以王洪绪才言辞如此激烈。
      这也给我们提个醒,不要看见古书就觉得像天书一样,书上写的都是天条,不能触犯。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易学爱好者非常强调易学是科学,既然是科学,那么就遵循科学的发展路线,科学就是通过不断的否定现有理论中的一些错误的点,一点点的发展为完善的学科的。将来,科学还会继续推翻自己,那么易学,是不是也要这么做呢?还是抱着老坛子老罐子不舍得摔一下呢?王洪绪、韦千里、廖墨香、袁树珊、霍斐然这些易学大师们的著作里,都有批谬之类的文章存在,而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和思想比较动荡的时代,当时发生了什么,使他们都在纷纷批谬?这是个巧合呢还是必然发生的趋势呢?这不是我能想明白的,读者里有比我聪明的多的人,他们应该能想明白。
      我也是教术数的,我跟我的学生讲过:“先听老师讲,然后自己去练,然后离开老师的理论去构建你自己的理论,最后用你的理论来补充掉老师理论中 的错误。能超过我的,才是好学生。”我在多个场合都讲过此类的话。其实这就是我学易的过程的总结,不但要立志超越老师,而且要不断超越自己,千万不要懈怠,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今天也算是啰啰嗦嗦又说多了,相信何时该取伏神,各位读者都明白了。那么下一篇我们就讲讲对于飞伏神的判断吧,下一篇会有很多案例。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