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百年来涿鹿之战研究综述

 国学与文明 2023-02-12 发布于山东

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最详实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推动了中原地区不同血缘关系氏族、部落的大融合,而且促使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文明因素的不断涌现,从而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涿鹿之战是中华文明由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和转变。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于涿鹿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意义的研究观点众多,本文拟围绕这些观点进行初步的梳理。

图片

一、对于涿鹿之战诸问题的看法

在全面地梳理了涿鹿之战的相关资料之后,发现目前关于涿鹿之战的争论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战争的时间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四千年说、五千年说和六千年说,其中五千年说占据主流地位;第二,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概括来说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争夺适于耕种和生存的中原地区,另一个是盐资源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为了控制盐池,争夺盐资源;第三,战争发生的地理位置,主要根据历代地理志、遗迹、蚩尤死亡地及埋葬地得出涿鹿说、山西运城说、河南说等;第四,至于战争的经过,主要是按不同民族的记载来整理的,通过这些文献记载可以了解到战争的激烈和持久;第五,则是对涿鹿之战意义的研究,涿鹿之战无论是在文明发展进程中还是在军事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就从涿鹿之战的时间、原因、地点、经过和性质意义这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梳理讨论。

(一)涿鹿之战发生时间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开篇就记载了涿鹿之战,但是对这场战争发生在何时有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4000多年说。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在距今约4600年左右的时候与东夷集团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涿鹿县进行了一场战争,即涿鹿之战。*马壮壮:《中国五千年文明发祥地(略)》,《中国地名》2012年第2期,第53页。

第二,5000多年说。金宇飞先生认为,关于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最合适的时间大致应定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后,这样不仅符合《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而且也与考古资料相对应。*金宇飞:《涿鹿之战的考古学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8页。杨东升先生赞成金宇飞先生的说法,他立足于考古学的发现且与古文献资料相互照应,认为涿鹿之战应该就是发生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970年之间,涿鹿之战距今已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发生的大致时间应是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970年之间。*杨东升:《从历史地理学考察分析涿鹿之战蚩尤战败的原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第8-9页。

第三,6000多年说。王先胜先生所编的《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中指出炎帝距今约7~6千年,黄帝距今约6.5~5千年,蚩尤距今约6.5~6千年,所以涿鹿之战发生时间距今大约6000年左右。后有学者蒋南华和王化伟也认为:“黄帝是公元前4666年至公元前4555年前后的历史人物,榆罔(炎帝)在位的时间则是在距今约6600年左右……而蚩尤是公元前4600年至公元前4500余年之间的历史人物。”*蒋南华、王化伟:《试论战神与梅山始祖蚩尤》,《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第49页。

我们一直都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并非没有道理。正如我们所知,“九·五”期间我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工程结题后公布了一个《夏商周年表》,从这个年表中可以知道夏代是在公元前 2070年建立的。这时候结合《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可以简单计算出黄帝到禹大约历时900年,所以黄帝时代与夏代相距3000年。综上所述,黄帝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而涿鹿之战应该也发生于这一时间段内。

(二)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

太史公司马迁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页。可知由于蚩尤与黄帝之间争夺天下的主宰权而引发了这场战争。袁珂先生提到这场战争时指出,蚩尤大概就是因为随着他自身本领不断变大、能力逐步增强,虚荣心无限制膨胀,最终不能安分守己、恪守本分,慢慢地勃发了争取上帝宝座的野心。所以说,蚩尤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要将中央大帝黄帝的宝座抢夺过来以便自己称帝。*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0-131页。牛贵琥先生就此提出了之所以会发生战争则是因为部落氏族之间的复仇和争夺财产*牛贵琥:《蚩尤与涿鹿之战》,《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14页。的观点。

台湾学者张其昀曾考证黄帝与蚩尤之战,系因争夺山西解池之池盐而起。*田秋野、周维亮:《中华盐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8页。四川自贡市盐业史研究者陈然、曾凡英先生在其提交“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1990年10月)的《盐,一种文化现象》论文中提到“……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实质上是为了争夺解池食盐。所以掌握对其他部族控制权的关键在于占领解池。”柴继光先生认为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为了争夺河东盐池。黄帝诛灭了强大的对手蚩尤后,就可以牢固地控制河东盐池,从而巩固势力和确保帝位永固。*柴继光:《黄帝蚩尤之战原因臆测》,《盐业史研究》1991年第2期,第56页。赵北耀先生认为:“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对河东盐池的控制权,战争也是在盐池附近进行的。”*赵北耀:《河东盐池与华夏早期文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57页。马重阳先生指出:“夺取盐池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阶级的分化,氏族部落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进而获得宝贵的物质财富以及夺取中央大地的统治权。”*马重阳,《从涿鹿到浊鹿再到浊卤——关于“炎黄大战”的文史追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84页。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还有学者从环境考古学方向出发,认为涿鹿之战的爆发是因为“反常的气候,成为诱发各种社会矛盾的导火索,进而影响到各个古老部族的生存状况,最终引发了战争……”*白国红、沈长云:《古涿鹿地望与黄帝相关问题新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8页。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战争作为一种流血的政治也随之出现。直到在5000多年前进入英雄时代以后,原始战争不仅频繁发生,日益增多,而且战争的目的更多的是以掠夺为主。所以说,涿鹿之战之所以会爆发,不论是争“帝”位还是争资源,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通过掠夺来争取本氏族部落的生存空间和适合长久发展的中原地区。

(三)涿鹿之战的地点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就记载了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所进行的一场战争,但涿鹿之野具体位于哪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1.涿鹿说。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曾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上谷郡有涿鹿县。东汉学者应劭在《汉书·地理志》涿鹿句下注云:“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由此可见涿鹿在上谷郡。之后又有学者文颖在《汉书·刑法志》涿鹿之战句下注云:“《律历志》云,与炎帝后战于阪泉。涿鹿在上谷,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这两个人都将涿鹿之战的战场放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境内。三国西晋时期著名学者、史学家皇甫谧一生以著述为业,他所著的《帝王世纪》中也提到上谷郡涿鹿县“黄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池、黄帝祠”,认为涿鹿之战应该是在上谷郡涿鹿县进行的。白国红和沈长云教授通过对黄帝后裔的分布及其姻亲族帝王的分析,同时结合历代地书的记载也认为古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

对于涿鹿之说也有持反对意见但并没有明确涿鹿究竟在哪里的。如南朝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张晏说“涿鹿在上谷”。*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5页。而徐旭生先生对张晏之说持怀疑的态度,说“未必有可靠的根据”。*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中国历史战争年表》按战争发生的年代顺序,以年系事加以排列,分为上下两卷。在这本书的上卷曾提到“涿鹿地望是根据张晏以汉代县名附会的说法,认为在河北涿鹿。然而,据考古资料显示,黄淮地区到今涿鹿有很少的聚落遗址,而且根据当时战争及粮食等情况分析,似乎也不应该远在北方地区。”*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历史战争年表(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2页。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虽目的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了复仇,有些是为了掠夺,但流血冲突不断,而且就当时的生活水平来看,当时人均寿命偏低,生产力水平低下,故粮食储备也不会很充足。

2.山西运城说。《孔子三朝记》中记载了蚩尤被杀之地,“黄帝杀之于中冀,”之后“蚩尤股体异处,血入池化卤,使万世之人食焉。则解之盐池也。”北宋科学家沈括说:“解池盐泽方百二十里,……卤色正赤,在版(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沈括:《梦溪笔谈校证》卷三《辩证一》,中华书局1959年,第127页。这两则材料主要是根据蚩尤被杀和死亡之地来推断出黄帝与蚩尤大战于山西运城的。由于《咸池》这篇乐舞作品是在黄帝时代被编成的,故王雪樵先生认为其演绎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在上古时代黄帝与九黎族首领蚩尤两大部落在河东盐池大战的故事。*王雪樵:《咸池——最早演绎黄帝与蚩尤盐池之战的乐舞》,《运城日报》2014年10月11日,第003版。 由于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同音假借的现象,而“涿鹿”可以同音假借为“浊鹿”、“浊卤”,山西运城又有盐池正好与之对应,于是便有很多学者据此认为古涿鹿在山西运城。马重阳先生立足于历代研究学者重大研究成果的同时,又根据通假这种语法和李学勤先生曾提出“史实情事与地名考订”的研究思路,最终得出结论: “'涿鹿’古战场就在运城盐池南畔,'浊卤’跟蚩尤的'史实情事’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马重阳:《从涿鹿到浊鹿再到浊卤——关于“炎黄大战”的文史追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81页。张志斌先生认为“'阪泉’是指对黑河小范围的盐版、'产盐之母’的一种合称,'而涿鹿’(浊卤)则是对同一个地方的不一样的称呼,它代表了较大范围的盐池一带。由此可以推断'阪泉’及'涿鹿’不可能在今河北省境内,应当是在山西运城。”*张志斌:《中冀 阪泉 涿鹿考辨》,《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5期,第82页。

除了以上这些地点还有根据《水经注》卷八引《皇览》中关于蚩尤埋葬的地方而认为战争发生地应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和巨野县一带;根据《续夷坚志》卷四中的记载:“华州界有蚩尤城”,又由于蚩尤的姓氏“故又谓之阚蚩尤城。”因此认为应在陕西西华县及“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正义》引《舆地志》中的彭城位于今天江苏徐州市。*牛贵琥:《蚩尤与涿鹿之战》,《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页。

太史公司马迁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旅行到过很多地方,西方走到空峒,北方走到涿鹿,东方走到海边,南方走到长江和淮河,所走到的地方,老人们都常常说他们那里是黄帝、或尧、或舜的旧地方,那里的风俗和文教也的确有点不同。*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6页。而在西汉时期全国只有一个位于上谷郡的涿鹿,且古文献中多次提到涿鹿,并未曾使用语法同音通假,所以涿鹿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应该正如学者文颖、张晏等人所说位于今河北涿鹿县。

(四)涿鹿之战的经过

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若仅仅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于冀州之野。”应龙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即位处河流上游的条件,在河流上面筑土坝蓄水;而蚩尤也请来了风伯和雨师,顿时狂风大作。最后黄帝请来了天女旱魃来帮忙,这才使得天气放晴,最后“遂杀蚩尤”。*张启成:《蚩尤新探——汉苗蚩尤神话传说之比较》,《贵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第30页。那么过程并不是很复杂,双方只经过了两个回合的较量,蚩尤便因战败而被杀死了。

有的传说认为黄帝是在与蚩尤进行了三次激烈的斗争以后取得最终胜利的。据王充《论衡·率性篇》中记载:“黄帝与炎帝(实指蚩尤)争为天子,教熊罴貔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其志,炎帝败绩。”可知三次战役之后炎帝(实指蚩尤)兵败被杀。而且在《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中记载:“神农氏衰,黄帝修德化民,诸侯归之,黄帝于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应指蚩尤)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由此也可以得到印证。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经历了九次战斗。正如《太平御览》引《黄帝元女战法》中所记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在此之后黄帝才得以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且在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广成子》中叙述到蚩尤部落呼风唤雨,能力特别强悍,黄帝最终是“以馗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遂杀之。”

同样是关于黄帝和蚩尤之间的传说在苗族则又有不同的说法。在《蚩尤的传说》一书中收录了在苗族地区关于蚩尤的一些故事。其中《传说蚩尤》认为蚩尤是在与黄帝一个回合后被杀的;《苗族迁徙歌》指出蚩尤是在两次激烈战斗后被杀害的;《蚩尤神话》则认为蚩尤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占据优势,因此在前三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失败了。

今天,对于涿鹿之战的具体经过究竟如何,已不得而知。通过古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可知黄帝和蚩尤之间确实进行了战争,而且很激烈,至于其中对于数字的描述,应该是一个泛指,不论是三次还是九次,都并不是指具体的数据,而是代表进行了长期的、多次的战斗。所以说这些数字并没有具体实际意义,只是对战争长久性的一个说明。

(五)涿鹿之战的意义

黄朴民先生从古代军事文化传统角度出发,认为涿鹿之战解决了华夏集团的生存发展问题,是中国古代战争起源的重要标志;而且作为形成中国古典军事文化传统的历史动力,为中华优秀军事文化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朴民:《涿鹿之战论析》,《军事历史》1997年第5期,第30-31页。

罗琨先生也曾在《论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一文中提出,英雄时代即黄帝时代指的是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初现到进入文明社会期间。而这一时代与两次大战密切相关:一是阪泉之战,打破氏族制度界限,促使黄帝和炎帝之间形成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二是涿鹿之战,以炎黄部族和蚩尤部族为代表的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则导致了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学者崔勇、魏隽如和赵北耀先生认为涿鹿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促进了不同的血缘氏族部落之间的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五千年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重大的历史变革,禅让制和由双头领导体制转换成为了一元化领导体制。学者崔勇和魏隽如还认为“'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崔勇、魏隽如:《炎黄文化的发祥地——涿鹿与阪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24页。

综上所述,涿鹿之战大大加快了民族之间融合和统一的步伐,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及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华文明由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和转变,因此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关于涿鹿之战的其他看法

对于涿鹿之战是否真实地存在和发生过,也有一些学者产生过质疑。这些学者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对其主要人物黄帝、蚩尤是否真实存在产生质疑,如果黄帝、蚩尤并不存在,那么战争就无从谈起了。西汉戴德所编著的《大戴礼记》中记载了弟子宰予向孔子询问关于黄帝的一段对话,宰予问孔子,曾经听很多人说黄帝在世三百多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戴德:《大戴礼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115页。孔子之后虽也向宰予解释了黄帝三百年的说法,肯定了黄帝的存在。但由此可见,宰予由于黄帝的年龄问题曾对黄帝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之后在20世纪初的时候,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就怀疑过诸多传说人物的真实性,如黄帝。顾颉刚先生在给《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在周代人心目中最古老的人是大禹,到孔子的时候才有了尧和舜,到战国时又出现了黄帝和神农氏,直到秦朝时有了三皇,到汉代以后才有盘古等人。而对于黄帝的祭祀则是起源于秦国,“说不定黄帝即是'黄龙地螾’之类。”*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60-65页。可见他认为黄帝是在战国的时候才被捏造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照这样推理,涿鹿之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当然后来,顾颉刚先生推动陈穉常女士编写的、并亲自校订的《中国上古史演义》第二回中明确提出“千古文明开涿鹿”*陈穉常:《中国上古史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年,第33页。,肯定了涿鹿是诞生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这也就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由此可知,虽然孔子的弟子宰予,以及“古史辨”派代表顾颉刚先生都对黄帝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产生过质疑,但是他们通过考证解决了疑惑,最终肯定了黄帝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并不能据此判断涿鹿之战是不存在的。反之,涿鹿之战不仅真实发生过,而且它的战场就是在今河北省涿鹿县。

另一种是对于战争的传说产生质疑。日本学者森安太郎编著的《黄帝的传说——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一书主要是从神话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在针对关于黄帝的两场战争时指出:“陈氏夺去了姜姓齐的政权,为了达到击碎姜姓齐的政治信仰的目的,才形成了黄帝征伐姜姓炎帝和蚩尤的传说。”因而得出不论是阪泉之战还是涿鹿之战,这两个传说都出自于战国时期田齐政权编造的观点。学者丁山也从神话学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根据《管子·五行》和《韩非子·十过》的记载和对蚩尤的神格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得出观点认为所谓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战争,也不是什么相关的奴隶战争,仅仅是把农业生产者由于受了旱灾的威胁而举办的祷雨仪式演化成了关于祷雨的神话而已。*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店1961年,第400页。

还有学者是以考古学证据为依靠,从考古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罗琨先生曾提出:“描述涿鹿之战过程的风暴和干旱的战斗有可能是距今4700年前的气候稳定到波动的反应。”*罗琨:《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提要)》,《苗学研究通讯》2000年第11期,第39页。因此他认为涿鹿之战的参战双方都受到了气候的影响。杨东升先生赞成罗琨先生的观点,他在两篇文章*杨东升:《涿鹿之战:蚩尤当败于灾而非战——蚩尤涿鹿战败的历史地理学考察》,《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第4期,第93-97页;《从历史地理学考察分析涿鹿之战蚩尤战败的原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第8-9页。中都提到导致在涿鹿之战中蚩尤战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距今5300年前发生的重大降温事件从而所引发的洪灾和旱灾。

吴晓东先生则从战争中的人物、地名的音训为出发点,通过对故事的结构分析,认为没有发生过涿鹿之战,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故事,是因为将太阳(黄帝)照晒盐池中浑浊的卤水即浊卤(涿鹿),从而结晶成池盐(蚩尤和炎帝)的过程故事化了。所以他认为涿鹿之战就是一个关于晒盐的故事。*吴晓东:《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故事》,《民族艺术文化研究》2015年第2期,第128页。

三、结语

众所周知,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于商周时期,故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历史都是依靠最直接的方式“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然而,“口耳相传”这种方式虽然简单、方便,但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内容难免会失真,或者对其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渲染,使之无限扩大充满神话色彩,导致神话和传说混淆无法分辨。涿鹿之战发生于原始社会,所以当前对于涿鹿之战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后人记载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这样不可避免地在一些方面如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存在争议。研究没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历史,主要应该依靠的是考古发掘方面的成果,其次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就是将考古学方面的成就与系统化的文献资料融合在一起,因此说重视考古发现对文献资料的佐证和补充,这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充分利用跨学科和史论结合的方法,将对涿鹿之战的研究扩大到神话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全面、多角度地进行相关的推理分析和归纳。参考文献:略(文 郭丽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