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原型”,你知道多少?

 零壹贰012 2023-02-13 发布于湖北

北京四合院其实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是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更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细胞”。如果把城墙比作北京的皮肤,故宫比作北京而定心脏,那么遍布全城的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血肉。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和传统文化留下来的淳厚气息。

王国维在谈及古人作宫室(即住宅)时写道:

我国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其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言,而其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其既为宫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向东西南北,于外则四堂,后之为四室,亦自向东西南北,而凑于中庭矣,此置室最近之法,最利于用,而亦足以为观美。

这段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古代四合院(四阿之屋)住宅的最主要特征--“为四栋之屋”、“各向东西南北”、“凑于中庭”;最主要优点--“最利于用,而亦足以为观美”(实用而美观);最主要的文化内涵--“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即四合院是古代家族制度的产物。

明清北京城有数以万计的四合院,其平面局部形式亦可千变万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

最简单的四合院为一进院落,它可以说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原型”。

  • 一进四合院
文章图片1

它通常坐落在面阔5丈(约16米)、进深8丈(约25.6)左右为长方形,坐北朝南,最北端是正房三间加上左右耳房各一间(称作“三正两耳”,平均一间1丈,但正房开间要比耳房稍大),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五间,最东头一间院子的大门入口。

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周围成南北深,东西窄的狭长院落。从东南方向的大门进入,迎面便是镶砌在东厢房南山墙的影壁,称“座山影壁”。向西通过一道矮垣上的小门(通常会做成圆形的“月亮门”上案四扇屏门)方可进入内院。

此外,倒座房最西边的一间往往与中央三间隔开,并有大门和对称的矮垣、屏门与内院分隔,如此就成为一处带院子的独立房间,一般来当做书房。

这就是一座最低标准的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和一些辅助建筑(耳房、矮垣、屏门等)加上四周山墙围合而成的院落单元。

  • 二进四合院
文章图片2

明清北京城(特别是内城)中数量最多的是二至三进的四合院。二进四合院占地约为7丈(约22.4米)宽、10丈(约32米)深,因而可布置北房三间及左右耳房各两间(三正四耳),东、西厢房南侧还可各设一间“厢耳房”,两座厢耳房南墙一线筑起隔墙一道,将整个建筑群分作内外两进院落。

南面建倒座房七间,大门通常设在东起第二间(仍位于东南方位),进门正对一座“独立影壁”。西转入屏门即为第一进院,这是一座东西宽南北浅的狭长院落,它与正房、厢房围合而成的二进院通过垂花门相联系。

垂花门是进入内院的门户,所以又称作。“二门”,是整座院落装饰的重点,也是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点睛之笔”。主人往往花费大量心血对它进行艺术加工。内院为三丈(约10米)见方的宽敞院落,正、厢房前皆设外廊,各房与垂花门之间更以曲尺形游廊相连。

两处钻山游廊与正房的东西耳房围合成两处僻静的小院,加上矮垣、屏门隔成的倒座房东、西两个房间前面的小院,一座二进四合院建筑群实际上往往有一主、一次、四小--总共六处院落,空间变化极为丰富。而全院房间则有大大小小22间之多,居住面积可达二百多平方米。

由于坐北朝南的布局,北房(正房)最为舒适,西厢房次之,而东厢房、倒座房则较差--俗语云“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

依照居住的舒适度,古人把房屋按礼制分成不同的等级,与封建家庭中的长幼尊卑相对应。正如曹禺的话剧《北京人》所描述的:老一代老爷、太太住北屋,第二代大爷、大奶奶住西屋,东屋是下房,仆人、奶妈带小孩住;东屋最南面一间后檐开天窗作厨房;南屋作为客厅。

  • 三进四合院

在二进四合院正房后面加一排北房(称作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一个与第一进院类似的狭长院落,正房的东耳房尽端一间辟为联系主庭院与后院的通道--这样就形成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宽7丈(约22.4米)、深13丈(约42.6米),通常被称作北京的“标准四合院”或“典型四合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