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过年,两个东西… 大年夜的蛋饺,年初五的泡饭。 蛋饺是稀奇,家里难般做,外面做不好,半成品一塌糊涂,跟腌笃鲜一样,餐厅要么吃饱了帮你搞这些。 泡饭是透口气,大鱼大肉一周,给自己放放空。泡饭大概就是上海人的eco-chic! 而这两样呢,并不值得拿出来讲… 我以前也专门写过,蛮巴的。 有点什么味道呢?洋气小女权素颜穿个lulu lemon去夜店… 对慈溪软中华老板不大敬的。 扯远了… 现在把上海市民的一切正常的不上台面的行为都归结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要允许上海人有些不上台面的事情… 譬如泡饭,反正跟我同龄的都吃过,大家以前差不多的,都是工人。男的吃,女的也吃。早上吃,晚上吃!榨菜酱瓜,么得办法! 剩饭不能倒,早饭接着造!隔夜青菜,谁愿意吃,但是后来条件好了,泡饭竟变成了“享受” 男的吃泡饭无所谓,夹脚拖鞋一根油条,弄堂走来走去。小姑娘可以的啊?泡饭一定深闺里慢用… 榨菜嚯好,对外宣称凯歌点蛋糕。 小姑娘册那以前有一点点苏北腔就……要被家长里短一个季度。哪像现在,苏州河以北广袤的苏北随便调侃。 很多时候烟火气本质是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拉开后,阶级的反讽… 抑或… 一种护身符! omakase、fine dining、noma谈多了,不说点油墩子,总归心虚。一没流量,二怕道德谴责。谈后,至少可以维持体恤平民的独立形象。做黛妃的心,没戴妃的命。 烟火气要和匠心深度捆绑… 什么七拐八拐一个老太太,选秀节目一样的身世,一双黑漆漆的手,揉捏出一段传奇。这个传奇,葱油饼,油墩子,臭豆腐,线粉汤,肉馒头,蝴蝶酥…… 都可以的。 泡饭不行… 泡饭没什么技巧的,最高阶么烧,米粒开花关火闷30秒。 薄中带韧,车间精神,不足于外人道。 ![]()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