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是关于如何做的
请问当沟通时,你的耳朵放在哪里? 低层次聆听是把耳朵放在一个过滤器里 人们把听到的和自己经验和需求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在做决策或者必须要搜集信息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例如,当我们要买一辆车的时候,我们就会听销售员介绍汽车性能是否满足我们的需求与预算,这样的聆听是OK的 但是,对方需要寻求理解或达成共识的时候,聆听者的“耳朵”是在关注他们自己的想法,观点,评判和感受,构建自己的意义,会阻碍聆听 《庄子》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过滤式聆听都会有“我觉得”的过滤器: ![]() “我觉得”聆听过滤器 结果就像故事中的王之蜜糖,鸟之砒霜 如何关掉过滤式的聆听器? 1.要有容人容事的心态过滤式的聆听原因,可能是对人也可能是对事 ![]() 对人,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窥见一斑:
不喜欢的人就不喜欢他的言论,对人有预判,连带无法倾听他说的话。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事,则事事都不完美;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则人人都有不足 真实是,对方永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也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十全十美 对事,这个主题你可能听过一千遍。这个人的立场和你有根本性不同。带入预先有的观念和预判,很难接受新信息进来,即使对方的逻辑听起来很有道理。 真实是,你在选择性地听,而放弃了学习的机会 如何关掉这两种过滤器? 第一,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对话中维护他人尊严
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对你尊重,这就是一切沟通的基础 第二,不评判地去听 不评判很难,反常规,反思维惯性。我们习惯是找证据证明我是对,你是错的
不执着谁对谁错,而看两面性,尝试问自己“你的理解什么地方对(不对)?他的理解什么地方有对(不对)?” 世界上很多事物有正必有反,有黑必有白。哲学上“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正面反面都去看一定会加深你对事物的理解,甚至能激发新的理解。当我们两方面都找到证据的话,我们错失掉关键信息的可能就会降低 第三,带着学习的心态
人外人,山外山。正因有比自己强的人存在,才有学习的可能,进步的动力 眼宽能容事,心宽能容人 说话,只是在重复你已经知道的,聆听,才有可能学习新的东西 心里懂得看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价值,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向他人学习 2.积极聆听不是只听不说大部分人觉得好的聆听来自于做到下面这四件事情:
人们以为聆听像海绵,只要吸收别人说的就是聆听 其实是远远不够 真正积极聆听,是蹦床,能激发好的想法,帮助理清思路甚至激励人们对结果负责。对方能收获到能量和弹跳到一个新的思维高度 哈佛商业评论做过一个领导力项目,分析聆听技巧如何支持企业领导者成为卓越领导者。分析了3492个样本, 360度评估去发现卓越领导者为什么厉害,排名前5%的领导者与平均水平在一个关键类别上有差别: 积极聆听者在对方说话时并不只是沉默 恰恰相反,人们从他们那里收到间断性的提问和反馈 ![]() 积极聆听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的“你说我听”,技巧在于提问和反馈 聆听者以让人接受的方式提问,打开对方思考的大门,激发新的发现和洞察,轻轻地挑战旧有的假设。甚至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能够提出好问题恰恰告诉对方你不仅在听他们说的,而且也理解地很深刻 ![]() 当然要用保护对方自尊的提问模式。带着积极正向支持,传递相信的力量,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困难都是可以讨论的。不信任氛围中,有些人在对话中是沉默但是一开口给建议,就听起来咄咄逼人并且批判性的建议让人不可信服。其实他是装作在听,等讲完后,就开始表达自己 3.八大实用聆听技巧结合以上,最好的方式是左脑和右脑结合的完整聆听技巧。既照顾到情感的需要,又照顾到理性的需要 ![]() 八大实用聆听技巧 共情式的聆听(右脑) 1. 关注 ——保持眼神关注,过程中看着眼睛说话,需要关注他们在说什么也关注他们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和语音语调,找寻背后的意思 2. 避免打断 ——保留你的问题和评价等到需要反馈和提问的时候 3. 身体姿势展示聆听的兴趣 4. 语音语调表达情感 同理式的聆听(左脑) 1. 导游式提问 ——目前讲到哪里?接下来要往哪里去?然后会去到哪里? ① 及时总结回顾“我们刚才讲到…”,“我刚才听到…复述2-3个关键词,是这样的吗?“ ② 引导继续“嗯,然后呢?“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2. 探测性提问 ——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① “这很有趣,这里指的是…?” ② “这很有意思,这意味着什么?” 3. 澄清性提问 ——侦探式的感觉 ① “我不确定理解是否正确, 我们说的是…,对吗?” ② “到目前为止,我的理解是…对吗? ③ 为了更好的理解…,你能多说一点呢吗?” 4. 理解性响应: ① 简要的语言确认例如“明白,一定,谢谢,我理解” ![]() 站起来发言需要勇气,坐下来倾听也需要勇气 ——丘吉尔 鼓起勇气来,尝试在生活和工作中去运用这些技巧,你会发现世界大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