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粉碎蒋军一次又一次围剿,江西苏区紧急动员广大青年工人、农民参军,以迅速扩大红军队伍,于是,先后组建了“工人师”、“兴国模范师”,还组建7个“少先队模范团”,这些预备队成为了红军重要的后备力量。为了激发广大青年参军参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周公指示萧华,以总政青年部的名义,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会议中提出成立“少共国际师”的提案,得到了批准。团中央遂于1933年5月20日,做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组建“少共国际师”时,萧华在红一军团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正在战斗前线,有一天,周公找到萧华,郑重地告诉他:“你们青年部关于建立'少共国际师’的提议,已经得到批准,经军委研究,决定由你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听后有点犹豫,他怕自己太年轻,挑不起这个重担。当时的萧华刚满17周岁,这么小的政委,要带这么多十七八岁的兵,能行吗?周公看出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你年轻,才决定你去么!年轻的政委带年轻的兵,这不是更好,更有朝气嘛!只要好好锻炼,经过困难的考验,会逐步成熟起来的。去好好干吧!”周公知人论世的由衷之言,对萧华来说既是鼓舞,又是催促,更包含组织的期望,他觉得没有理由推诿。不久,萧华上任,成为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少共国际师”于1933年9月3日(国际青年节)在博生县(今宁都)跑马坊宣告成立。指战员都排着整齐的队伍隆重宣誓后,高唱《少共国际师歌》,举行检阅仪式,厉兵秣马,准备到前线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不久,“少共国际师”编入工农红军建制,为第15师,下辖第43团、第44团和第45团。组建后,开驻广昌训练。这是红军最年轻的一支部队,战士中年龄大的只有十七八岁,还有少数只有十四五岁,最小的一个孩子只有九岁,是一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但这个师半数以上是党团员,素质很高。之所以调萧华去当政委,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娃娃兵骨干主要来自兴国县各乡的共青团。两年前,尚未入伍的萧华任兴国团委书记,人小本事大,小书记才15岁,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个区60多个乡,在每个区建立了一个团区委,每个乡建立一个团支部,团员从几十人发展到1000多人,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既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也为后来的少共国际师奠定了兵源基础。萧华和师长陈光(后改为吴高群)、政治部主任冯文彬等领导针对部队党团员多的优势,开展了争当“军事训练模范连”的竞赛活动,组织大练兵、大比武,使小战士们很快学会了射击、刺杀、投弹、构筑工事、利用掩体物等基本动作和要领。萧华组织师的各级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重点对部队进行我军的性质、宗旨教育,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教育。经过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部队军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久,政委萧华和师首长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配合三军团和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在作战中,萧华所率部队与蒋军周志群部遭遇,他和师长吴高群临危不惊,当机立断,以一个团分兵迂回,布成一个口袋,将敌包围,向敌发起猛烈攻击。小战士们年轻气盛,群威群胆,勇猛冲杀,最后与敌展开肉搏战。经过近两小时激战,敌人先是乱了方寸,后失去指挥。他们第一次遇到了这么凶猛年轻的红军战士,连连败阵。敌人一个连被歼、被俘,余敌纷纷逃遁。第一次与敌交手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萧华和吴高群立即指挥全师渡过闽江,击溃敌人200多人,接着在莲花山又全歼敌人一个排,缴获不少枪支弹药和一些军用物资。初战告捷,弹冠相庆。大家正在分享胜利后的喜悦时,朱德、周公等发来了祝捷电,电文中说:“你们初试铁拳,即获得了连续的胜利。这更扩大了少共国际师的光荣……”勉励他们今后要更加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1934年春,少共国际师奉命率部在黎川附近阻敌,敌步兵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向少共国际师防守的隘口发起攻击,企图以集团推进的方式,攻占隘口。在团村战斗中,师长吴高群英勇牺牲。萧华带领年轻的红军战士进行顽强抗击,使敌人每前进一步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敌人攻击了几天,死了好几百人才挪动了几公里。少共国际师警卫连和兄弟部队坚守邱家隘阵地,抗击着7倍于己的敌人冲锋。阵地山头在敌飞机、大炮狂轰中摇晃,草木着起了火,泥土翻开了几层。战士们在敌人轰炸时就躲进掩体,敌人进攻时,立即出来阻击,打垮了敌人数十次进攻,阵地前留下了敌人1000多具尸体,红军终于坚守住了阵地。在战斗中,萧华身先土卒,在第一线指挥。在团村战斗中,敌我双方争夺激烈,阵地上烟尘滚滚,沙石飞扬。萧华向部队提出“人在阵地在,决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的战斗口号,激励战士抗击敌人。在战斗最为紧张激烈的关键时刻,萧华果断地端起刺刀,带领部队跃出战壕,杀退了敌人的进攻。在后来的广昌保卫战、大脑寨战斗和驿前站防御战中,他指挥部队,都打得英勇顽强,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然而,由于“左”倾路线,及“保卫苏区的每一寸土地”的错误指挥,以阵地战与强大的敌人拼消耗,红军和中央根据地遭到严重损失。少共国际师同样付出了重大牺牲,到了石城保卫战后,原来的一万多人,只剩下3000多人。不久,又补充新战士2000多人,在萧华等率领下,于1934年10月16日晚渡过于都河,开始大转移,后来称之为“长征”。大转移之初,少共国际师在红一军团编制内,担负军团后卫任务,从突破四道封锁线,到渡过湘江,抵达遵义,一路上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1965年,萧华在其创作的《长征组歌》第二首突破封锁线中这样写道:其实,这就是少共国际师地大转移经历,也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历程。遵义会议后,少共国际师正式改编为红一军团第15师,萧华仍担任师政委。然而,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红军战斗人员锐减,尽管各军团、师、团、营、连的番号依然存在,但是,有的军团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师,有的师的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团,许多连队只有几十个人。1935年2月10日,朱德、周公、王稼祥签署《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全军进行整编。其中,包括“撤销红军第1军团第15师,人员分别编入红军第1、第2师”。至此,“少共国际师”也就成了历史名词。不久,周公找到萧华,向他转达了遵义会议精神,决定他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