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建军:越南战场16岁的一等功臣两次下岗,宁集市摆摊不麻烦组织

 知如海学无涯 2023-02-13 发布于内蒙古

1993年春节前夕,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充满欢声笑语。

平时的日子再苦再累,人们也总会把新年过得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但就在这样本该阖家欢聚的时刻,河南浚县一所工厂的员工宿舍内孤零零地亮着一盏灯,窗口映照出一对父子相依的身影。

住在这件宿舍的人名叫于建军,是这家工厂的下岗工人,也是一名曾经立下一等功的退役军人。

曾经的一等功臣为什么会成为下岗工人?

又为什么在下岗后依然住在员工宿舍,身边除了一个孩子没有其他家人?

这位一等功臣究竟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1

16岁荣获一等战功,收获美满爱情

1979年2月,中越边境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个又一个身影不断倒下。

年仅16岁的于建军是个刚入伍4个月的新兵,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也是第一次亲眼见证战友的牺牲。

昔日亲密无间的战友一个个倒在眼前,从奋力战斗到了无生息不过转瞬之间,目之所及尽的一片片血色,染红了于建军的双眼。

看到18岁的战友丁茂顺腰腹中枪后没有倒下,而是捂着肠子端着枪,毫不犹豫地继续冲向敌营,于建军迅速从心痛中回神,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

文章图片2

于建军快速抹干眼角的泪,再次进入战斗状态。

心中的悲痛和怒火化为振奋的力量,于建军越战越勇,找准一个时机独自冲进了敌阵,顾不上自身安危,迅速引爆了4颗地雷,成功炸毁了敌军一个火力点。

过程中歼灭敌军2名,缴获敌军枪械3支。

战场上于建军英勇无畏、殊死拼搏,为此次战斗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荣获一等功勋,得到了总政治部的高度赞扬,以及王震、许世友等多名军中领导的亲切接见。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位年仅16岁的一等功臣的大名,于建军成为了军中风云人物。

文章图片3

英雄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不能仅在军中广为流传,也应当被人民群众知晓。

战斗结束之后,于建军回到了河南洛阳的部队,并受邀进入了英模报告团,跟随组织在全国各地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巡回报告,得到了无数人民群众的钦佩与称赞。

鲜花和掌声容易使人迷失自己,但于建军并没有在人民群众的崇拜中失去本心,他依然坚定自己入伍时的信念,坚定认为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功绩和虚名。

文章图片4

少年英雄名声响亮,当时全国多家军校招收选拔人才时,都想将于建军“收入麾下”,但部队也想留下这个英勇的士兵。

最终于建军选择留在部队继续为国效力,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了师教导大队学习,经过了一年的成长和磨炼后,回到连队担任了一名班长。

部队里日复一日的训练是辛苦的、枯燥的,于建军偶尔会想起巡回报告那4个月的日子,但并不是因为当时身边的荣耀和掌声,而是因为在那段时间,他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爱情。

文章图片5

秋霞是浚县一所乡下学校的民办教师,1979年于建军曾在浚县多所学校进行报告,少年英雄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大街小巷。

听多了这些事迹,秋霞心中情不自禁对这位战斗英雄产生了仰慕之情,在见到于建军后主动与其结识。

后来秋霞经常写信和于建军联络,两人逐渐熟识起来,秋霞心中的仰慕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爱慕,而于建军也被秋霞的热情和聪慧打动,两人很顺利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文章图片6

1981年底,于建军服役期满,在组织的安排下于次年1月顺利退伍,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浚县,也因此结束了和秋霞的异地恋。

1982年秋天,两人正式走入婚姻,从恋人变成了夫妻。结婚之后,两人感情依旧甜蜜,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如胶似漆的生活。

于建军退役后的工作是组织安排的,在县企业局下属的一家果品加工厂当工人。

丈夫的这份体面工作和一等功臣的身份,都让秋霞觉得面上有光,即便因为于建军住宿舍两人只有节假日才能见面,秋霞也没有任何不满,两人的生活一直安稳幸福。

文章图片7

退伍之后的于建军工作顺利、家庭和睦,似乎一切都很圆满。

然而,生活总难一帆风顺,当意外降临,这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是会同舟共济渡过难关,还是会支离破碎分崩离析?

面对生活中的意外和苦难,这位战场上的一等功臣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下岗失业,美满婚姻支离破碎

1987年,于建军所在的果品加工厂生意逐渐开始不景气,面对时不时突如其来的假期,工人们心中没有欢喜,而是逐渐不安的预感和忧虑。

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们心中的担忧最终还是成了真,1988年果品加工厂正式停工,一夜之间,所有工人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工作。

即便是现在,突然的失业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十分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

当时人们的收入渠道十分有限,一个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之后,一日三餐都可能成为解决不了的难题。

文章图片8

失业之后,于建军从工厂宿舍搬回了乡下老家,老旧的土胚房子家徒四壁,但好歹能遮风挡雨,吃饭才是目前的首要问题。

于建军和秋霞家中有两个孩子,儿子5岁,女儿2岁,秋霞是乡下的民办教师,薪水微薄,根本不足以养活一家四口人,对于建军来说,找一份新工作迫在眉睫。

那个年代很多农民仅靠种田为生,但于建军没有自己的土地,连种地这条路都行不通。

文章图片9

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于建军心中也不免焦急,秋霞却好像并不怎么忧虑。

几天之后新工作还是没有着落,秋霞终于对丈夫说出了心里话:“你是越南战场上回来的一等功臣,去县里跑一跑,让领导再给你安排一份工作嘛!”

于建军没想到妻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心中十分惊讶,立刻拒绝了妻子的提议,语气温和但态度坚定:“正因为咱是一等功臣,才不能向县领导开口啊。”

在于建军看来,邀功请赏、借着功劳搞特权的事情绝不能做,军功章不是开启特权大门的钥匙。

文章图片10

秋霞不能理解丈夫的想法,可无论她接下来怎么劝说,于建军都没有任何动摇。

这是两人婚后第一次产生分歧,美满婚姻的假象也由此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又过了几天,于建军终于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在一座山上拉石头。

一车石头重500斤,用架子车从山坡下拉到山坡上,距离不算远,只有500米,但山坡的坡度不小,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拉一车赚5毛钱。

文章图片11

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于建军在战场上不怕伤、不怕死,在生活中也同样不怕累、不怕苦,他每天完成的工作量都是所有人中最多的。

于建军的身体素质虽然比一般人好点,但也是普通的血肉之躯,自从做了拉石头的工作以后,肩膀、手肘每天被磨出血,久而久之结成了坚硬的茧。

工作苦累,于建军却没有任何不满,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每一分钱都赚得踏实安心。

文章图片12

然而,这份工作没有压垮于建军的身体,却击垮了他的婚姻。

秋霞对丈夫的工作并不满意,不仅赚钱少,而且非常不体面,她一直因丈夫的功臣身份感到骄傲,如今丈夫的“车夫”身份又在打破她心中的这份骄傲,秋霞对此难以接受。

两个人不断因为工作的事情起争执,却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

秋霞的工作蒸蒸日上,1989年,她正式从民办教师成为了一个公办教师,这时,她也真正下定了决心,是时候给这段婚姻一个最终的结果了。

文章图片13

秋霞和于建军进行了最后一次商谈,她态度强硬地发出了最后通牒:“我最后问你一次,你到底去不去县里找领导安排工作?”

于建军对妻子的决定有所预感,却依然没有改变想法,再次坚定地拒绝道:“不去。”

就这样,这段曾经看似美满的婚姻,最终还是支离破碎。

于建军和秋霞有一儿一女,女儿身体健康,儿子却因为小时候一场重病落下了后遗症,影响了大脑发育,智力低下。

两人最后一次交谈不欢而散后,开始了分居生活。

秋霞离开时带走了健康的女儿,留下了儿子和于建军相依为命。

文章图片14

无人理解的坚持,终得云开月明

于建军心中十分清楚,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自己和秋霞永远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在秋霞离开时没有做无谓的挽留。

但是家庭破碎带来的心痛无可避免,抱着儿子坐在破旧的土房子里,听着儿子撕心裂肺喊妈妈的哭声,于建军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

于建军想起和妻子争吵时对方喊出的话:“真是白当了几年兵!混到现在去拉架子车,家都养不起!一等功有什么用!”

极度悲伤之下,于建军有一瞬间的恍惚,难道真的是自己做错了吗?

自己坚持的所谓原则,真的有意义吗?

文章图片15

这时,于建军的脑海里浮现出另一个场景,是1979年的战场。

他想起浑身是伤却仍然向前冲的战友,想起浴血奋战直到倒下、最后再也站不起来的一个个身影。

10年过去了,再想起这幅场景,于建军仍然热泪盈眶。

心中一瞬间的恍惚迷茫消失,原本的想法再次坚定起来。

上战场是为了保家卫国,千千万万战士因此牺牲,还活着的人绝不能拿军功去给自己谋私利,绝不能给军功章抹黑!

文章图片16

儿子早已经哭累睡了过去,于建军看着儿子的睡颜,心中的悲伤迷茫已经全部退去,短暂的脆弱不复存在。

他是一个男人,是一个父亲,他还要扛起责任继续前行,堂堂正正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

于建军从没想过找领导安排工作,但他也明白,自己不可能一辈子都靠拉石头赚钱。

他一边继续工作攒钱,一边计划着未来。

很快,于建军做出了决定,他拿出所有积蓄,加上贷款申请到的5000元,开办了一家养猪场。

文章图片17

没有多余的钱雇人,养猪场的所有事情于建军都要亲力亲为,挑水、磨饲料、煮食占据了他几乎所有时间,同时他还要抽出时间学习养猪知识、照顾年幼且智力低下的儿子。

于建军过去的经历不是秘密,于是在他开办养猪场后村镇里有了很多流言蜚语。

“一等功臣怎么去当猪倌?”“找领导说说,肯定能有个好工作呀!”

对这样的言论,于建军总是一笑置之,谁说功臣不能养猪?

文章图片18

并不理会别人的言论,于建军专心将精力放在养猪上,不过一年时间,就把养猪场办的红红火火,规模不断扩大,从一开始只有10只小猪到后来有140多只。

但好景不长,忽然之间猪价下跌严重,1990年于建军卖掉了所有的猪,关闭了养猪场。

很快于建军又换了一份新工作——卖馒头。

卖早餐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于建军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做准备工作,和好150多斤的面,然后动作迅速地捏馒头、上蒸笼,要赶在其他人早上起床之前确保馒头出锅。

文章图片19

于建军勤奋出摊早,蒸馒头手艺好,用的面粉质量也好,他的馒头很快在乡里乡亲之间打响了口碑,还有人戏称“一等功臣一等馍”

人们都很愿意去买于建军的馒头,但于建军卖馒头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果品加工厂重新开张了。

果品加工厂改进了运营模式,增加建设了两栋冷库,通知所有前下岗员工可继续回来上班。

于建军重新回到了加工厂,并且得到了办公室主任的职位。

于建军以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却在一年之后二次下岗。

因为1992年冷储行业衰颓,加工厂再次关闭。

文章图片20

再次下岗的于建军带儿子回到了乡下老家,但因为这一年期间一直和儿子住在宿舍,家中无人打理荒草丛生,房顶和窗户也年久失修难以遮风挡雨。

于是于建军只能暂时回到工厂宿舍居住。

这一年的春节,父子两人只能孤独冷清地在宿舍度过。

春节过后,对很多人来说是合家欢聚、热闹幸福的正月,对于建军来说,却是赚钱的好时机。

农村的正月会有持续很久的庙会和集市,于建军便进了一批小商品,到集市上摆摊。

文章图片21

集市人多口杂,议论“一等功臣”的声音又出现了,于建军照旧一笑置之。

也许所有人都不会明白他为什么宁可养猪、卖馒头、摆摊,也不愿意找领导安排工作。

但即便无人理解,这就是他的坚持——做人做事要坦坦荡荡,军功章要清清白白。

于建军以为自己注定孤独,然而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人理解他的坚持。

议论纷纷的人群中,有一位沉默不语的姑娘,她叫杜全芬。

杜全芬也为这位一等功臣的处境不平,但同时,她也因于建军坚持自食其力、绝不麻烦组织的做法心生敬佩。

文章图片22

杜全芬对于建军上了心,后来经常去村子里找他,两人逐渐熟悉起来。

后来,于建军生日当天,两人交心夜谈,面对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于建军终于能倾诉内心。

他谈起过去、谈起战友、谈起自己的挣扎与坚持,作为倾听者的杜全芬,也和于建军一起泪流满面。

这晚过后,于建军和杜全芬算是定了情,1994年两人正式结婚。

这一两年于建军的工作并不顺利,但无论他做什么,杜全芬都全力支持,而有了家人支持的于建军也再次燃起了斗志。

1995年,于建军成功筹款3万元,承包了县里一家广告公司。

文章图片23

于建军做事认真负责,将广告公司经营得很好,1997年时,公司的业务量已经达到了30万元。

从1987年下岗,于建军经历了近10年的风雨坎坷,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依靠自己的努力真正收获了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婚姻。

结语

于建军16岁荣获一等功,年少成名,却从不居功自傲。经历下岗后的落魄穷困、妻离子散,依然坚守内心的原则,坚持自食其力,不为组织添麻烦,不以军功谋私利。

这样的人,拥有真正的英雄情怀,配得上所有的敬佩与赞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