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编撰《眉县横渠窦氏族谱》,笔者对横渠窦氏一族的来源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与研究,最终将落脚点放在了这样一句话上:“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 这句话来源于《新唐书·宰相世系·窦》:东汉时安丰侯窦融的曾孙,袭安丰侯的万全有“二子:会宗、章。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后来袁畇公牧在《老屋闲谈》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源于何时?二是“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的“武功”到底是什么地方? 先说“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源于何时? 根据相关资料,我们知道安丰戴侯、东汉大司空窦融(前16年-62年),为窦龙64世孙。融子穆(公元23—公元73),袭安丰侯,为内黄公主驸马都尉、城门校尉。穆共有五子,其中第五子嘉(约49—?),袭安丰侯,为朝廷少府兼侍中。嘉有三子,分别为潜、奉、万全,其二子奉(公元68—122)为定襄太守。嘉第三子万全(约70年—?)袭安丰侯。万全有两子。长子会宗(约70-?)袭安丰侯,次子章(公元92—144)为羽林郎将、大鸿胪。章子统(126-?)统子宾(170---248),宾既是“没鹿回王爷”。 至于万全长子会宗的子孙,《新唐书·宰相世系》里只留下这样一句话:“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会宗子孙应当是在章的子孙北迁的同时,“居武功扶风”。甚至可以更加具体一点,也就是168年“窦武之难”以后,会宗及其子孙,由平陵迁到扶风武功一带。 窦氏一族迁出平陵,应该肇始于窦融的暮年。公元59年,窦融侄子窦林任护羌校尉,因“谬奏”及“贪赃枉法”,“遂下狱死”。事后,窦融被汉明帝下诏责备,遂后上交卫尉印绶,解职归家。窦林案对窦氏家族打击很大,显赫的窦氏家族因此由盛转衰。其后,窦融子窦穆“干乱政事”及“矫阴太后诏”,永平五年(公元62年),“帝大怒,乃尽免穆等官,诸窦为郎吏者皆将家属归故郡,独留融京师”,窦氏家族招致了灾难性瓦解,正在这个家族命运风雨飘摇的时期,安丰侯窦融去世,窦氏家族的高潮时代也落下帷幕。 公元92年,窦宪女婿郭举因得幸太后,遂图谋杀害和帝,事败后窦宪及其弟窦笃、窦景、窦环皆被遣就国,及其到所封之国后,“皆迫令自杀,宗族,宾客以宪为官者皆免归本郡。”经此一案,窦氏家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公元168年,窦奉之子,窦会宗的堂兄弟、槐里侯窦武,请诛宦官曹节不成,反遭宦官曹杰、王甫等矫诏诛杀。其后,窦氏宗亲、宾客、姻属皆遭杀戮,与事件有关的官僚亦遭灭族。窦武之孙窦辅幸免得脱,其他窦氏族人境况由此可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窦氏一族四处迁徙成为事实,如会宗从子窦统的北迁,甚至窦茂迁徙氐地占地为王,也成为一种可能。那么,“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应当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行为。 几乎与此同时,也有窦氏迁居扶风的记载。据《陕西省扶风地名志》载:段家镇窦家窑,以姓氏和居住特点而得名。东汉汉顺帝永建(126-132 年)年间,窦氏人家在此居住窑院而得名。窦家沟,以姓氏和地形得名。东汉汉桓帝永寿年间(155-158),窦姓人家居住此沟道中,故而得名。这也是“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的实证。 再说“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的“武功”到底是什么地方? 《汉书-地理志》载:武功,大壹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斜水出衙领山北,至郿入渭。……有垂山(古称垂山、武功山,即今鳌山)、斜水、褒水祠三所。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武功地界上的标志物都有大壹山,也就是太白山。垂山,也称武功山,即现在人们称为鳌山,是太白山和第二主峰,在现太白县东南25里处。斜水,即斜谷水,又名武功水,今名石头河。在陕西岐山县南。源于太白县鳌山北麓,西与褒水上游仅隔五里坡。上游称桃川,东西流向,至老爷岭,东北流于斜峪关出峡,北流经五丈原东,又北注入渭河。全长69.9公里。这些都是《汉书-地理志》中武功的地理标志物,但现在,这些地理标志物都在今天的眉县、太白县境内。 西晋时,武功县(魏故县)辖区约为今杨凌区、武功县、周至县西部和扶风县东南部及眉县渭水以南地区。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认为:眉为武功,地有斜谷水、太白山。明·刘绍周有《武功邰(斄)眉辨》一文,世以眉为武功者,盖据古地望,而非可概于今也。 北宋著名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武功故城在郿县东四十里凤泉故县北,渭水之南。”有人认为“凤泉故县”为隋设,在今天的眉县境内,治所在今天的眉县横渠镇古城村。 2000年出版的《武功县志》也认为: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设郡县,斄地分为武功、斄、美阳三县,属内史。武功即为今眉县和岐山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西汉初,武功、斄、美阳仍属内史、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右扶风。元始五年(5),以武功为安汉公采邑;称汉光邑。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作新光县,属光尉郡。东汉永平八年(65),复武功旧名,仍属右扶风。曹魏时(220~255)武功属扶风郡。 现代学者姚德元在《两汉右扶风研究》中认为:武功县在东汉初省并,明帝永平八年复置,其地约在今陕西宝鸡眉县。有太一山(太白山)、垂山;斜谷,为褒斜道的一端,可以证明。 姚德元认为,东汉时的郿县,有邰亭,亦做斄亭;又有斄乡,东汉末年董卓先被封为斄乡侯,后“更封郿侯”。姚德元推测建武六年(30年)所并省之斄县极可能被并入郿县中。又说西汉武功县在东汉初亦被省并入郿县,明帝永平八年(年)复置时,武功县新治所便在原斄县故地。 笔者查阅了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在《西汉成帝末年右扶风政区及属县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武功治所在渭水南。如局部图: 在《东汉顺帝时期右扶风政区及属县分布图》中,武功治所在渭水北。如局部图: 据西汉和东汉时期司隶校尉部图也可以看出:汉代的武功不是今天的武功县,汉代的武功约为今眉县和岐山县渭水以南地区、周至县西部、太白县东部。而眉县横渠正处在这一地区。所以说,汉代的武功包括今天的眉县横渠地区。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今天的眉县横渠一带,就是汉代“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的武功。眉县横渠镇窦家堡村窦氏一族,应当是“会宗子孙”!即使不是“会宗子孙”在东汉时期直接迁至此处,也应当是“居武功扶风”的“会宗子孙”的分支! 我们在考察眉县与扶风的窦氏聚居村庄时,也发现这样的现象:眉县横渠窦家堡、汤浴窦家河(窦村),扶风午井窦村、段家镇的银窦(窦家村、窦家窑、窦家沟),在地图上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各聚居村庄的步行距离在11-20公里。另外,在扶风的天度镇鲁马村(窦西组、侯窦组、高庄组),法门镇的宝塔村(西哨头、纸白),城关的周秦坡周老庄,都是窦氏族人的聚居村庄。窦氏族人聚居村庄如此密集,其中必然是有联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