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藏风聚气”与“得水生气”理论是选择地形的要点。要问:怎么样的地形才能达到这两大要点呢?“山环水抱”。山环是“藏风聚气”,水抱是“得水生气”,是保存、收拢宇宙之气。这样的解释与理解只是朴素的,如欲登科学大雅之堂,就得把地面如何更强地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来理解。太阳辐射是光波,在空间沿着直线传播,当照到物体与人体时,也具有反射、透射和绕射等表现。像微波或雷达一样,地球上的动植物要想较多地接收宇宙之气,也得具备一个微波天线,一个铁锅状、喇叭状的天线。当然达不到大铁锅或喇叭那样完美程度,但只要有一定弧度,一定环状也是可以的。 人类选择好的气场,山环水抱的地形是大自然的微波天线。或许也是一种不自觉的“仿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植物也都长有接收微波的天线。 先看植物的叶片,大多数是勺形,往往还向上翘,而且它们与整个植株构成一个面向太空的环状。莲花之王--王莲的叶子状如大澡盆,是个完美无缺的绿色微波天线。 再看花朵,它们大多是由汤匙状的的花瓣拼成喇叭状,有的甚至干脆就是完整的喇叭状。牵牛花最为典型,“喇叭花”由此而得名。 众所周知,植物的叶子和花朵的功能是光合作用。但若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宇宙观点来看,它们之所以不是扁平的,而是勺状的则是为了接收更多的宇宙之气--“微波”。这一发现揭示了植物学的又一玄机。 生态平衡的客观事实已经说明了问题:气场好的地方,不仅人烟稠密,而且也是鸟类喜欢栖身之地。根据科学家的实验证明,汤匙状的鸟类羽毛在感觉微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前面也论及,鸟类也有择优而居的能力。 山环水抱是蓄气场,必是环状的。山环的方向,很有学问。《内经》中的“九宫八风”则是理论依据,西面需要有山,挡住干燥的“刚风”。同理西北面要有山,挡住浑浊的“折风”。北面要有山,挡住寒冷的“大刚风”。东北面要有山,挡住冷湿的“凶风”。这样一来恰是地形环境提倡、追求的半圆形环山,寻求好风的体现。 “水抱”更重要,占了地形环境学大半的内容。“曲水收气”猎犬嗅觉很灵,但如果逃犯过了河,则猎犬感觉不到“气味”了,原因是气被水吸收了。 古人认识到,“气为水之母,水为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蓄”。气蓄需水止,二者是因果关系。就是说,水流到拐弯处,近乎止的地方,气就有所储蓄。而那些直流竖淌的奔流之处,不会有好气场,不是环境宝地。 《水龙经·论形局》中说:“水见三湾,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 关于掌握曲水奥秘方面,古人在《水龙经·自然水法歌》中唱道:“自然水法君切记,无非屈曲有情义,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来则之玄去屈曲……”。总的概括“曲则有情”四个字就够用了。“曲则有情”是好水的体现。好风好水有好气场,故称风水。 人类渴求的风水宝地,就是山环水抱的地形,而山环水抱的地形是大地形成的大自然的微波天线。能大量地接收太阳能源,太阳能源是气,故山环水抱必有气。山环水抱不但能接收宇宙之气,而且能够收聚保存为藏风聚气。聚气能保持人类“舒适感”的空气流速,藏风气暖能保持人类“舒适感”的环境温度,故山环水抱为风水宝地。 “山环水抱必有气”是古人一代代经验积累的总结,在优选住址时,是首当其冲的重要规律。这已被古今中外的都市乡镇选址和名人故居所证实,无可争辩。 如江西临川、西北方有长山、云山之祖环形山挡住西北风,东北有九岭山,连云山幕阜山等,层层环保挡住东北风。西南、南方有赣江、崇仁江、抚江如扇面形弯弯曲曲流向临川,在北抱绕会合后入长江,入鄱阳湖室典型的风水宝地,故历代被誉为才子之乡。 韶山毛泽东的故居,后有环状丘陵前有人造池塘,且屋形也是山环形,是个山环水抱的好住所。 广东中山县翠亨村孙中山的故居,更是山环水抱,住宅环境的风水宝地,山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水是珠江入海口。现场感受气势宏大。中国近代的二位伟人,难道与山环水抱的气场孕育没有一点关系吗? 中华大地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不胜枚举。“山环水抱必有气”的定律,不仅被我过六大古都和名人故居所证实,也被名山大寺甚至著名的帝王陵慕所证 实。 山西五台山金阁寺坐落在典型的山环中,气势不凡。清代的西陵选在河北易县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乃是活人望尘莫及的吉地。 “山环水抱”,水能大量吸收微波,山可保存,收拢宇宙之气。故水聚则气聚,水局容积大,则气场聚气多。这不仅是我国的古都和近代的大城市的选址证实了这个论断,翻开地图一看便知,凡是大江大河的弯环处,入海处必是大都市,且往往为商业中心。而不懂地理环境学的人只看其交通便利,这是不全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