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天一阁文丛)(第11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此处所载据word文档编辑而成,标题与文字略有改动,引用当以正式出版物为准。胡王师友二人记 郑伟章 胡适(左)与王重民(右)。(图片来自网络) 在现代学术大师中,胡适、 (一) 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彊,后更名适,更字适之,笔名天凤、藏晖等,安徽绩溪县人,居上庄村。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十一月十七日未时出生于江苏川沙县(今上海浦东),因心脏病猝发,1962年壬寅正月遽卒于台北市南港区之中研院酒会,终年七十二岁。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取中国公学,宣统二年(1910)去美国留学。民国六年(1917)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回国任北大教授。参予《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同旌德县江村之江冬秀女士完婚。此时期,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文。十六年在蒋宋婚礼上结识蒋介石。廿七年(1938)被派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卅一年辞去大使之职,旅居纽约,在哈佛大学讲学,并代表中华民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教科文组织会议。卅五年7月回北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卅七年北平即将解放时离平飞南京赴美国,任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图书馆馆长。1957年11月任中研究院院长。所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戴东原的哲学》、《说儒》、《白话文学史》(上)、《胡适文存》、《胡适全集》、《胡适日记》、《胡适往来书信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胡适未刊书信日记》等。 真正的学者,无不真正嗜好藏书,胡适是一位真正嗜好藏书的学者。他自谓,本人“有书癖,每见佳书,辄徘徊不忍去,囊中虽无一文,亦必借贷以市之”。(《胡适留学日记》卷四《余之书癖》)胡适藏书往往随着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课题展开。他的兴趣和研究课题十分广泛,如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白话文、古典小说、辑佚、辩伪、考证、目录版本等,故他的藏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他在 他在北平曾多次迁居,最初他住南池子缎库胡同八号,第一次迁大学夹道附近的钟鼓寺十四号,第二次迁景山大街陟山门六号,第三次迁景山后门米粮库四号,第四次迁东厂胡同一号,都在城内沙滩北京大学附近。日冠侵犯北平前,他将四十架藏书打包装箱,曾运至天津存于浙江兴业银行库房内。日寇投降后,这些书又搬到东厂胡同一号。⑥ 民国卅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胡适仓促离开,随身仅带走其所撰其父之《年谱》稿本和研究《水经注》的有关文章,其他藏书、手稿、日记、信函、照片、文件及胡适等平日注意保存的个人资料等均存于东厂胡同一号后院五大间书库内,由他一个儿子胡思杜留下照管。1957年反右时,胡思杜自杀身亡。当年亦居东厂胡同的 令人遗憾和伤心的是,胡前校长的遗嘱中此条在今天仍执行不通。当年被迁往松公府北大图书馆的胡氏遗藏,解放后己被切割为三。主要部分己由城内沙滩松公府运至西郊海淀燕园北大新图书馆大楼。但胡氏遗藏存放在松公府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己在沙滩北街二号办公(包括松公府北大图书馆),1954年发动批判胡适实用主义运动时,中宣部图书馆从楼上取下不少遗物包括书信、日记等,编印《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之一至之四及《胡适日记选》、《胡适书信选》等小册子。1958年中宣部资料室解散,这批遗物遂随资料室负责人黎澍的工作调动而转到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二次被切割是1964年因文化部决定,将胡适藏书中105种善本古籍交北图收藏,将1924件胡适书信、文件等交社科院近代史所收藏。现在北大要求按胡氏遗嘱办事时,却遭到两个单位的抵制。⑨不知到何时,胡适的这条遗嘱才能在大陆落实;也不知到何时,胡适遗藏“身首异处”三处的局面才能结束。难也,难于上青天! (二) 吾 清光绪廿八年腊月初五(新历1903年元月3日)先师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西良淀村, 1、现代中国的目录学大师。王先生从当学生时起,即迷恋于中国的目录学。他曾编《国学论文索引》初编,收集三千数百馀篇资料,为国学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工具。他又仿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撰《老子考》,著录有关《老子》的著作达五百篇,且详其存、佚和版本情况,较朱、谢则更科学。经袁同礼先生介绍,他先后到故博图书馆、北海图书馆兼职。他整理杨守敬观海堂藏书,迻录不见于《日本访书志》的杨守敬题跋得46篇,辑为《日本访书志补》,并撰《杨守敬史略校勘札记》。他还根据清方略馆所藏清高宗勅令馆臣抽毁的《四库全书》清缮本,撰成《四库抽毁书提要稿》一卷。他还编辑《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他协助梁启超纂修《图书大辞典》。他还编篡《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石刻题跋索引》、《国学论文索引》、《文学论论文索引》,校辑《越缦堂读史札记》、《越缦堂文集》十二卷、《徐光启集》、《徐光启传》、《孙渊如外集》、《陈奂集》、《陈仲鱼集》等。后来,他撰有《本草经眼录》、《善本医籍经眼录》、《校雠通义通解》、《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史参考资料》、《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由其夫人已故刘修业女士辑成)等。奠定王先生目录学大师的基石,还是他所撰著的《中国善本书提要》一巨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本书包括:(一)他应美国国会图书馆远东部主任恒慕义(A·W·Hummel)的邀请,为之鉴定所藏中国善本古籍并撰写一千六百馀篇提要工作。(二)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惨遭日寇劫掠,北平图书馆曾将一百箱古籍善本运抵美国,寄存于美国会图书馆,王重民先生奉馆长袁同礼先生之命,将所有的书拍成胶卷并撰写提要二千七百二十篇。(三)1947年回国后,他本拟遍访南北各大图书馆,“继续搜集国内所藏明代以前的刻本,再撰成提要,以达一万种之数”,因受限于种种“人事沧桑”,他“只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明代刻本,撰成提要约六百种”。本书包括北图、北大、国会三部分约六千种。他还曾于1946年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撰写提要千种,因稿留该馆,未收入兹《提要》。现代中国不乏目录学大师,如张元济、傅增湘、王国维、顾廷龙、潘景郑等,但我敢说,以一人之力,亲自执笔撰写如此之多的善本书提要,真旷古未有,且篇篇无不具考据性质,恐吾师之外别无他人。 2、现代中国的敦煌学大师。1934年,他被北图派到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纂被伯希和劫走的敦煌卷子目录《伯希和劫经录》,1938年他与向达同赴英国伦敦,阅读大英博物院图书馆所藏被斯坦因(A,stein)劫走之敦煌卷子,撰成《伦敦所见敦煌卷子群书叙录》。他将所见的这些敦煌卷子一一拍成胶卷携回国,至今国图善本部还保存着他所拍摄的敦煌卷子胶片八十五盒。他在这方面的撰著有:《巴黎敦煌残卷叙录》、《敦煌群书校记》校补、《伯希和所劫敦煌卷子书目》、《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群书校记》(未撰成)、《敦煌古籍叙录》、《敦煌曲子词集》、《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敦煌变文集》、《敦煌遗书论文集》、《中国善本书提要》(敦煌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又《敦煌学百年文库》所录王先生文章极多。他在欧洲又注意蒐辑太平天国史料和明清间来华欧洲各国天主教士译著史料,所撰所辑有《太平天囯官书》十种,包括:《天理要论》、《甲寅四年新历》、《戊午八年新历》、《太平礼制》、《天囯九年会试题》、《千壬宝制》、《资政新篇》、《军次实录》、《诛妖檄文》、《太平天日》等;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囯》收壬先生《太平田制》、《天理要论》等;《记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太平天囯所刻书十四种》;《剑桥大学所藏之太平天囯文件》;洪仁□撰《英杰归真》;《太平天囯官书补编叙录》等。又有《柏林访书记》、《罗马访书记》、《欧洲所藏明清之间天主教士译著述书录》,又与张静庐合编《近代东西学译著书目综录》(未果)等。 3、现代中国的历史考据大师。我曾在《文献家通考》(1999年6月中华书局版)中说:“先师博通古籍,提要勾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篇篇多考证之语,字字句句无不浸润心血”,其所撰《提要》考著者,考校者,考出版者,考藏书印记。余撰《文献家通考》,通读先师巨著,取给甚多。余读近世书目、提要之作颇夥,深觉先师堪与黄丕烈、张金吾、缪荃孙、莫伯孙、傅增湘诸大师相比肩。如《丘隅集》十九卷,(明)乔世宁撰,先师征引《分省人物考》,详其生平,乔氏号三石子,积书万馀卷。予向读《笠泽堂书目》有“《三石书目》,乔民藏书”,又《千顷堂书目》、《万卷堂书目》皆著录是目。初不知乔氏、三石为谁何。读先师此篇提要,始涣然冰释,真为之一快。又如《论语集解》十卷,提要详记“伏侯得之日本”等七枚印记,先师详“伏侯”为田吴炤之字,湖北荆州人,曾游学日本,又至欧洲考察教育。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亦有其旧写本《不系舟渔集》,仅录田氏印记,未详田氏为何人。先生之作大多类此,若非勤苦问学,贯通书山,焉能如此精深。“我国三千年典籍,先师如数家珍,堪称一代耆献,非浅鲜猎奇之徒可比。其《冷庐文薮》上下册,亦篇篇多考证之作,阐幽发潜,当世之国有几人能为此?”他所撰考据性之作尚有《列子校释》,这是他同孙楷第居中海居仁堂时所撰,孙氏撰《刘子新论校释》,因中海本名西苑,今中南海东门尚名西苑门,故他们命其丛书为《西苑丛书》。又有《刀笔考》、《辨黄道婆》、《周书考》、《李清著述考》、《李越缦先生著述考》、《杨惺吾先生著述考》、《永乐大典》纂修人考、《道德经碑幢刻石考》、《千顷堂书目考》、《太公家教考》。陈垣先生曾在《光明日报》发文,疑《徐氏庖言》之“庖”为“巵”之误,王先生致信陈垣,指出巴黎国家图书馆有明刻本《徐氏庖言》,当年所拍胶片现藏上图。陈垣虚心接受吾师意见,另撰一文加以改正,又发表于 当年北大文科各系有许多一级教授,如冯友兰、翦伯赞、朱光潜、王力、陈岱孙等,我敢问,有哪一个能抵得上吾师这位“三级”教授?知识是不能用级别衡量的。虽说术有专攻有所长,但从博学旁通而言,上述各位一级教授相加在一起,也未必能抵得上吾师这一位“三级”教授。我有例为证。当年“四人帮”搞“评法批儒”,实际是影射攻击敬爱的周总理。李贽成为他们吹捧的“法家”红人,江青在1974年6月在天津“儒法斗争史报告会”上,宣布“又发现了一部李(卓吾)贽的《史纲评要》,现正准备出版”。当时由清华、北大组成了一个高级写作班子,叫“梁效”,据说冯友兰、朱光潜等先生均是其中成员。江青把《史纲评要》送到“梁效”来鉴定、评价,“一级”教授们见此书不知为何物,一个个瞠目结舌,谈不出所以然。“四人帮”爪牙不得不另请 4、现代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大师。北大图书馆学系是王先生一手创办起来的,这要从他和胡适的关系说起。我的同班同学和同时一起留系任教的王锦贵先生主持辑成了《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一巨册,共收录往来信件253封,其中胡适致王先生函104封,王先生致胡适函149封,又附录王先生夫人刘修业女士致胡函13封,胡致刘函2封。锦贵为胡先生、王先生的研究、也为现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做了一件大好事。胡适是北大校长,比王先生长十三岁,是现代中国学术界颇具影响的一位大师。从这些信函可知,胡适做学问往往离不开王先生的支持,说得或许不恰当,事实上,他是以王先生为师的。比如他撰写《易林考证》,都是王先生为之提供牟庭、翟云升等人的资料,证明兹书非焦延寿之作,乃是出自崔篆之手。 正因为二人感情深厚,胡适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后,在1946年7月回国前,与同在美 按照胡适、 注释: ①②③④⑤北大图书馆学系、台北胡适纪念馆编《胡适 ⑥ ⑦⑧⑨
|
|
来自: 新用户7201676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