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出土郑和墓,守墓人叫来郑和后人护墓,专家一看族谱:是真的

 天地任逍遥耶 2023-02-13 发布于湖北

2010年6月,南京牛首山南麓,施工队在施工建设幼儿园时,突然挖出一块块规格相同的青砖,一座典型的明代古墓正式出土。在当地,这里是流传已久的郑和墓,并且在南边不到1千米的地方,就坐落着一个全村姓郑的守墓村。

文章图片1

所以在施工队上报南京文物保护组织的同时,守墓村的村民也急忙联系,南京城中的郑和后人一起护墓。最终,经过双方交涉,文物保护人员耐心科普《文物法》:我国所有早于清代之前的文物,由于年代久远都归国家管理,任何个人、包括后人都无权阻止文物的发掘、保护。

为了自证身份,年过八旬的郑和第十八代世孙郑流洪先生,亲自带着家中族谱来做调解。并对专家解释道,郑和十代后人之后,族谱排辈分用的是四句诗“太尚存忠孝,季厚流自宽。繁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他是流字辈,是18代传人,目前南京城郑和后人中最小已经传到了宽字辈。

文章图片2

他们世世代代在南京生活,目前南京的郑和后人已经有400多人了,守墓村村民也说他们逢年过节就会来祭祀先祖。并且早在1983年,郑和后人中的几十位长者,就曾集体邀请云南通志馆、《云南日报》的李士厚先生考察过郑和墓,并为他们的家谱做了《郑和家谱守序》。

他们是郑和后人,这里是郑和墓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解释,却让在场的人们匪夷所思起来了,众所周知郑和作为明成祖朱棣下西洋的心腹,是一位优秀的航海家不错,但也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宦官。

那么郑和作为一个宦官,怎么会在700年后有这么多的郑和后人呢?根据郑流洪老先生提供的族谱,郑和研究的相关学者结合多方资料,最终确定了郑和后人和郑和墓的归属。

文章图片3

原来,郑和作为一个宦官,他的出身并非普通家庭,而是元朝梁王在云南留下的色目官宦后人。郑和本来姓马,是一个色目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去过麦加朝圣,家中颇为殷实。明朝灭元时,明将傅友德、蓝玉打败梁王大军,年仅11岁的郑和当时是作为战俘,被带回南京阉割做了宦官。

并在两年后,跟随蓝玉大军北上,在燕王府见到了当时的燕王朱棣。这才有了郑和深受朱棣信任,进而能代表大明七下西洋的可能。朱棣靖难起兵后,郑和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在郑村坝之战中立下大功,才由马三宝被朱棣破格赐姓“郑”,自此有了郑和的出现。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着为朱棣寻找建文帝下落的目的,也为大明朝一手搭建了朝贡体系。郑和船队最远行驶至非洲东海岸,船队带回的香料、苏木更是为明朝带来了海量收益,所以郑和才会名扬海内外。

文章图片4

郑和虽然做了宦官,但身为大明朝的第一任南京守备太监,本身地位不同凡响。在当时,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有着许多叔伯兄弟之间的过继行为。所以出于自我传承和对家人的关爱,条件更好的郑和就过继了大哥马文铭之子,取名郑恩加以抚养,这也是南京郑和后人一脉的由来。

除了过继的养子郑恩,郑和还收养了家族中的两个子侄。所以在云南玉溪市,还传承者一群马姓的郑和后人,和一群郑姓的郑和后人。两者同源,都属于郑和收养的子侄,只是一脉传祖姓、一脉传郑和的赐姓。

至此,郑和后人的身份来源算是彻底弄清了,郑和墓不远处的守墓村民也道出了他们守墓的历史。作为守墓村中77岁的长者,郑善清老人家回忆他16年前,第一次祭拜郑和时的场景。父亲让他跪在坟前,说道:“你记住了,这是三宝太监的坟,咱们这村人的祖先都跟着他下过西洋。从今往后,你要像守着自己祖坟一样,护着郑和的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不能让他毁了”!

所以每年清明,村里都会祭祀郑和,住在南京的郑和后人也会来祭祖,他们共同守护着郑和墓。郑善清老人回忆说,郑和墓最大的劫在1951年,当时刚建国不久,好多地方还很乱。

文章图片5

有人传郑和墓里有小金人,好多人就想来挖墓淘金。是他的父亲带村民拦着,说:“这是我们村的祖坟,祖祖辈辈都是穷人,哪来的小金人”!人们这才散去,郑和墓得以保全。文物保护者考察完实情后,结合守墓村村民和郑和后人的意见,对郑和墓进行了保护处理。

并为郑和墓修缮了新的建筑,目前新墓长150米,东西宽60米,墓顶高8米,一共由四组7层28个台阶组成。代表着郑和七下西洋,历经28年航海生涯,走过了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开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航海家。

文章图片6

2012年11月,修缮完毕的郑和墓,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希望今后的岁月里,郑和墓能够永远屹立不倒,照耀后人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留一片身后的净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