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子自道跟别人比自己只是更“好学”,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到底指什么?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读原著 2023-02-13 发布于四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中的这句话从不是针对知识技术和一般学问来说的。“博学之”,只是事事学省察此天理良知,常常学存养此天理良知,于天理良知之发现处的事上,或是书上。但学存此天理良知绝不是口上说说而已,比如学悌,必和睦兄弟,只有在生活中躬行悌道,才算是于事上学存了此天理良知,而不是悬空口耳的讲。读书,必须是自家心体上有得,尽了本性,明得了自家本体,才算是于书中存养了天理良知,读真了书,光从字面上记得了或是理解了肤浅的意思是没有用的,绝不能叫真学。再说两个例子,比如学开车,一定是手脚都要碰到车,车能被人开动;学弹琴,一定是手碰到琴,能弹出旋律......天下所有的学,没有一个说是不配合实践,躬身力行的也叫学,学的最初,一开始,发动处就包含了行在其中。笃行,不过是讲人要如天地一般常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敦实笃厚的至诚不间断为学之功夫。至于审问,慎思,明辨,也不过是学的另一种的呈现方式而已。
   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
   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
 《周易·乾》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一个真正的君子,一定不是偶尔的好学,而是常态化的好学,且是事事去学存此天理的学,为己之天理良知的存养扩充的学。本心没有任何放失的时候,常常处处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至诚不息,这才叫“学以聚之”,“仁以行之”。假如良知自知了,行已经开始了,但是无法持之以恒,只是偶尔完成了自己,偶尔成全了自己的良知的呼唤,那就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结果必然就是“虽得之,必失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