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置身天地间,终究看到什么,取决于眼与心

 shineboy1 2023-02-13 发布于加拿大

Image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完整视频内容

记得点击头像关注我们噢🤓

 🎈 

Image
古来文人学习写字,需要经过双勾练习。

小林老师说起早年间第一个教她双勾的老师,要求她将《兰亭序》《韭花帖》,以及《万岁通天帖》当中重要的帖,每一个字都放大勾了一遍。这番细致的功夫下完了之后,再看到字与字之间精微的变化,眼力都变得异常敏锐起来。

归根到底,所有表现在手上的功夫,其实都建立在观察的准确上,先有了眼睛的精度,我们的手才知道往何处使力。

Image

双勾,即用半透明的油纸覆在碑帖或真迹上,将油纸下字迹的轮廓勾画下来
这与徐皓峰先生所说“真正的功夫是以形生力”,是异曲同工的。好比我们临帖,最开始不求多快,不求力量,先求看准、写对,当在对的路径中一遍一遍稳定重复时,力量是自然产生的。不怕入微到纤毫,看得准确,写得扎实,方才有了气韵生动的后来。

古时,文人们会按照一定比例,把巨幅画卷缩成方寸之册,方便随身携带,出游时席地而坐,想起来便可以打开观赏。我们有手机相册,他们有迷你缩本😊

Image

  “方寸的画间也有偌大世界”

《辋川图》局部 清 王原祁
也会刻意将原迹放置一边,对照着缩本,耐心临摹。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练就一双体察入微的眼。

想想文徵明到了八十七岁的年纪,说自己:“背未鲐,发未黄,灯下犹能为蝇头书,作画犹能为径丈势,殊不自觉其为老也。” 背没有驼,头发也有好颜色,还能在灯下写苍蝇头大小的楷书,画很大幅的画,真的不觉得自己有年纪了。

不论是在画中游山玩水,还是在一笔一笔的书写中体会规矩与法度,眼、心、手都在场,才做得好。

Image

文徵明先生的小楷

而当我们将伏案时候那双经过刻意练习的双眼,再举目看向生活周遭,看向世间万事万物,眼里的种种,也似乎都有了不同。

原来天上云朵的形状有这样多万千变化,而空中交错的枝桠轨迹各自不同,以至于花朵开放的次第,哪朵会先开,哪朵稍晚些,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景致都在眼前变得鲜活。当能够饶有兴味地看待这一切,会理解到何谓造化的生机,而生命当中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好兴致,便是从这些细微里慢慢生发出来的。

Image

仔细观察

并绘画的霍克尼

是诗人说的“从一粒沙中窥探世界”,也是画家眼里的“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置身天地间,终究能够看见什么,取决于我们的眼与心。

🌷

最后一起欣赏

几位大家的双勾吧~

Image

清末书画家赵之谦勾的隶书,勾得非常仔细精到

Image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时的双勾画稿

Image

齐白石的画作与画稿,他是非常精微地论证过每一笔的绝对必然性,才下笔

看似潇洒随意

实则心思缜密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