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学期,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习与生涯发展中心将推出“校友领航”系列文章,按地区进行升学项目推荐。该系列文章中采访的校友,都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在的项目,并给出建议。 本期文章围绕直博申请展开,共邀请到4位学长,分别是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苏新炼、来自麦吉尔大学的吴诗培、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于博文、来自休斯顿大学的张誉行。 In the spring semester of 2023, GTIIT Career and Learning Center will launch a series of articles titled 'Recommendations for Graduate Programs.' In this article, four Alumni share their experience in Ph.D. program applications. They are Su Xinlian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Wu Shipei from McGill University, Zhang Yuxing from University of Houston, and Yu Bowen from Ohio State University. 读博生活和本硕阶段不同,几乎不需要上课,也没有期末考试,但需要每年参加一次年度考核。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工作,需要定期见导师,汇报和讨论研究进展。在读博时,要与导师多交流,了解导师对你的期望和建议。 当然,在实验室里的日子并不轻松,选择了读博就相当于选择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道路。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研究了半年的东西是错的,这时,要保持“错了很正常,对了很幸运”的心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 读博士如果能成功申请到奖学金的话,经济压力不会很大。奖学金基本可以覆盖掉学费、生活费和一部分保险费用。 ![]() 苏新炼,广以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赴伦敦大学学院(以下简称UCL)化学工程学院读博。攻读方向属于材料和化工的交叉学科,目前主要做异相催化、合成材料等方面研究。 UCL的交通很便利,生活娱乐都很丰富,生活方面几乎没有需要适应的地方。伦敦大学学院离大英博物馆很近,步行可达。建议和舍友合租,可以一起买菜做饭。 苏新炼表示,初入UCL的课题组时需要适应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身份转变,导师和实验组的师哥师姐都以博士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身边同学大多先读完硕士再来读博士,同课题组有帝国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硕士毕业生,自己刚开始会感到较大压力。 UCL的实验室只有工作日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开放,如果晚上及周末使用实验室需要进行申请。 苏新炼考虑过“硕博路径”和“直博路径”的优劣势,认为先读硕士的好处是可以在读硕士时把读博看作自己的第二条路径。在欧洲,有硕士经历对于未来读博期间确定研究方向、做实验、写文献总结等都有很大帮助。他始终对一位广以老师的经验分享记忆犹新,那位老师回顾自己为何能坚持攻读化学专业并一生以此为业,用三个字概况为“不讨厌”。苏新炼认为自己下决心直博,也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 在英国,选择直博的学生相对于北美来说较少。英国读博不需要上课,没有学分要求——可能“博士不需要上课”正是英国存在很多一年制硕士项目的原因。苏新炼上的课基本都是学院和课题组导师布置的,包括常用技能的培训等。 在英国,无论你之前是否读过硕士,一旦来读研究型硕士,第一年都会注册一个Master of Philosophy,12个月之后需要通过论文和答辩。如果考核通过Master of Philosophy,就能转到phD。在Master of Philosophy期间不会有课业要求。 学制通常是3-4年,第四年会预留时间给学生完成完成论文和答辩。至于论文是否需要发表,要看各个课题组自己的要求,校方在毕业方面没有硬性要求。 UCL给国际生提供的奖学金和补助非常少。奖学金包括校奖(全校40个名额)和院奖(每年三四个)。如果有新导师进校,新导师必定占用一个名额。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以下简称CSC)给每所学校提供的申请名额不同,剑桥、牛津、帝国理工、UCL等校的CSC名额都比较少。在UCL,需要先拿到一个院奖以后才能申请CSC,数额只能作为生活费补助。 读研申请和奖学金申请是分开的,要先拿到offer,再申请奖学金。可以提前浏览学校学院博士招生信息,查看哪些方向有空缺。因为有些课题组是在导师拿到funding之后想要定向招收做某个特定研究的博士生,相当于已经确定好了课题,会对博士生有明确的技能要求。如果申请这方面的博士,要提前了解奖学金情况——有些项目仅仅覆盖掉本地学生的学费,也有的项目会覆盖掉国际生学费还会提供额外补助。 “你要百分百知道自己科研过程的每个细节是怎么回事。”回忆面试经验,苏新炼认为自己最大优势在于基础知识扎实。就苏新炼自己写的论文,面试的教授问了很多细节的知识点,比如一张图的横纵坐标分别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个单位名称,他都顺利作答。此外,自身科研背景与导师有一定相关性。 身边其他同学的情况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同学很早就开始联系导师,有的同学申博的时候还没有发表过文章,有的同学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学术成果。 在英国读博需要提前套磁,一定要在学校学院面试之前就先和导师联系好,注意问清楚导师可以提供哪些经费和机会。 ![]() 吴诗培,广以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赴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材料系读博。目前主攻金属3D打印相关方向。 麦吉尔坐落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气候较冷,交通较为便利。治安环境良好。容易适应。刚出国的时候需要适应物价。生活费加房租大约每月一千五百刀,奖学金够。 当地人大部分读完本科就工作了。尽管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工资有一定差距,但在扣完高昂的税费后二者没有差多少。吴诗培所在院系研究生有三分之一是硕士,三分之二是博士。 麦吉尔大学选课需要根据导师的要求来选。每周要参加导师的会议并做报告。 实验室二十四小时开放,随时可以预约。但工作人员一般是工作日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在岗,有一定危险的实验室只有工作时间开放。 在麦吉尔大学,直博的学生一般5-6年毕业,4年也有可能毕业。如果是读了两年硕士再读博士,博士阶段大概需要4-5年。吴诗培所在课题组的毕业要求是发表3篇一作。 直博或者读过一年制硕士再考入博士的话,前一年一共要上4门选修课加其他必修课;两年制硕士进来只需要上两门选修课加其他必修课。硕士转博士需要把核心课程再上一遍,除了选修课比直博少两门,其他情况都基本一样。不论硕士还是博士,都要跟进实验室跟项目。 奖学金基本上等于学费加生活费。 如果希望在蒙特利尔就业,最好学会法语,否则很难在当地找到工作。 吴诗培认为自己在面试中胜出的主要因素在于,科研背景符合导师的预期。申博时他还没有发表过文章,但GPA较高。 麦吉尔大学更侧重导师制。吴诗培建议同学们尽量套磁。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要想毕业都必须参加一个Seminar,在其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除了委员会成员外,还会有一两百名研究生听取该生的演讲并提问。博士是在第三或第四年,硕士是在第二年。 材料专业的同学,申请的时候不一定只考虑材料系,也可以考虑物理系或者化学系。 硕士和博士一样要跟着导师项目,硕士也是有奖学金的。 ![]() 张誉行,广以2018级化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赴休斯顿大学有机化学方向读博。 休斯顿大学的化工专业比较强,因为地处美国能源中心德州。休斯顿是美国第四大城市,德州是全美人口增长第一大州。这里物价便宜,油价便宜,“全美国人都在往这边来”。张誉行认为美国大城市的治安管理都有问题,因此建议同学们找一个好点的小区居住。 张誉行目前每月税后工资两千一百美元,车辆保险三百美元,房租九百七十五美元,基本收支平衡。但如果需要还车贷的话就难以保持平衡。张誉行建议同学们如果赴美读博,最好买新车,“二手车水太深了”。尽管他已经有几年驾龄,但所在州难以申请国际驾照,因此他只能被认定为新手司机,一开始车辆保险高达每月五百美元,后来换保险公司后每月三百美元。 张誉行所在的课题组氛围轻松,师兄师姐乐于指导博士新生做实验。导师性格随和,不会压榨学生,有时候两三天就能完成他一周要求的任务。实验室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六,每周没有固定工作时间,导师只看产出成果。 张誉行认为,博士能否顺利毕业,主要决定因素是导师。我们在各国各校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如果导师有能力且愿意点拨学术、师兄师姐乐于教学指导,那么即使学术水平一般的同学,也往往能顺利毕业。 根据张誉行观察,休斯顿大学大约有四分之三博士毕业后选择去工业界,附近都是大城市,比较容易找工作。只有小部分毕业生去学术界,因为美国的教职难找,工作辛苦,薪水一般,前期稳定性不足。毕业后回国也是较好的选择,有休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回到四川大学工作,起步就是很好的职称。 开学后,休斯顿大学会为学生提供三个月的时间来斟酌考虑、选择导师。经过学生和导师的会谈,双向同意后即可成功选择导师。 在休斯顿大学,读博前两年由学校出钱,后三年由导师出钱。读博期间的前三年,学校硬性要求博士生担任TA,此后担任RA,因为需要帮助可能走学术道路的学生积累教学经验。读博期间的后两年,除非导师经费不足,才会让学生去做TA,辅导本科生做实验,学校会给TA支付工资。 休斯顿大学是学术委员会制度,这意味着在面试前不需要联系导师,导师一律不理套磁信。不论学校是委员制还是导师制,都可以在官网上看到,有的会明确写“不要提前联系任何教授”,也有的会明确写“请提前联系导师”。“简单来说,老板出钱就是导师制。但如果明明是导师制,教授却非要说是委员制,就说明他想'养鱼’(注:多留几个可供筛选的同学)。” 在不能提前联系导师的情况下,竞争的关键落在了推荐信和研究内容上,导师考察的是未来的潜力而不是现有的科研能力。英语和沟通能力也很重要。至于本科阶段的GPA要求,就因人而异。如果想凭高绩点实现直博,GPA应高于90;如果想凭科研或实习经历直博,GPA应高于85。 “学校的选择对博士来说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选择导师、科研产出、科研方向。”张誉行建议同学们,如果以后想在美国就业,不用太在意学校排名,一定要选好方向。有的方向缺少应用端,即使是名校毕业,在当地也难以找到招聘企业。而如果想走学术路线,一定要选一位好的导师。公立大学或者州立大学有些比较强的院系,有的导师级别很厉害。 张誉行认为整个休斯顿甚至整个德州的大学都值得考虑,抢手程度和申请难度尚可,申请的性价比很高。莱斯大学、休斯顿大学都不错。 ![]() 于博文,广以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赴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简称OSU)读博。 俄亥俄州立大学在美国中部偏北地区,靠近五大湖区,天气比较凉爽干燥。当地物价和油价都比西海岸低很多。每期每月扣完保险后奖学金余额两千美元,所以今后不扣保险的时候奖学金余额还会涨。在俄亥俄州租房,离学校近的个人房租每月一千一百美元,远的房租可以降到六百美元,车辆保险对于新驾照持有者是每月一百九十美元。 刚来时对学习压力、生活事务等有些不适应,但对于博文来说,起初最大的冲击是孤独感——与过往的社交连接远隔重洋,需要在完全陌生的地方重建交际圈。随后,压力主要来自科研——突然遇到很多自己不会的知识,需要快速学习。压力会让一个人变得更独立。但如果有舍友的话,适应过程会容易很多。“读博不是唯一目的,你是要在这里度过五年生活的。”于博文建议道,直博的同学如果感到焦虑和崩溃,就试试把读博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关于同学们对直博学习生活的一些猜想,于博文回应道:“院校和导师不会刻意要求博士生加班,或者要求在特定时间工作,只要能保质保量完成即可。”“读博前两年有课程及硬性的ddl,之后的ddl是软性的,也就是和导师的个人约定。” 当地就业环境较好。未来几年,当地就业机会将不断增多。英特尔要入驻当地,还有一些企业会在当地开设分公司,人才需求会稳步提高。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校企合作增多,导师手上的科研经费也会增加。不论就业还是科研,对大家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OSU也有同学先读硕士,科研成果不错,和导师联系表示希望继续读博,经导师同意后安排流程。转博士以后,核心课程不需要再上一遍。目前,于博文希望博士毕业后在学术界工作。 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生的就读时间安排如下图所示。第一年的课程取决于学生有没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背景,如果有的话就开始上三门核心课程,分别是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s(材料热力学)、Diffusion and Interface Kinetics(扩散和界面动力学)、Structure and Defects in Materials(材料中的结构和缺陷)。这些核心课程要在三个学期内完成且成绩不得低于B,如果挂科的话需要参加Qualifying Exam(合格考试);但也不需要追求过高的GPA。算上Candidacy Examination(核心课程补试),一共不得超过五个学期。如果通过Candidacy Examination(核心课程补试),就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博士生,大部分时间要做研究,准备好至少一篇可以公开发表的文章。经过答辩等程序最终毕业,博士阶段总共花费五年时间。 OSU的导师一般希望进实验组的同学都是博士生。但也有少量硕士生会和老师沟通好,表示自己未来想转为博士,希望先进组感受一下。 于博文不推荐同学们在第一学期走TA路线。博士生全部有财政支持。一些优秀学生,读博第一年和最后一年由学校出钱,中间三年导师出钱。而学校是否发放奖学金,取决于导师有没有给你写推荐信。假如没有拿到奖学金,五年期间还可以都会通过担任TA或RA来免除学费,津贴额度和奖学金一致,但是资金来源可能是导师的资金,所以导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 “读博之初就要和导师沟通清楚,导师对我有怎样的具体期待,例如希望自己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是多少。这样可以避免许多误解。”于博文表示,对直博同学而言,选择导师比选择学校更重要,因为科研产出是衡量读博成果的最重要指标。于博文最初并非先选定研究方向才决定直博,而是首先确定想要直博,但暂无非常热爱的方向。他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同时申请多所院校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回顾自己的课程、实验等履历,这样至少可以排除掉自己不喜欢的方向。 除了常规的申研流程外,于博文建议“你跟导师产生连接的方式不一定只有套磁,可以make your own data point”。他曾经在参加一次线上招生宣讲会的时候偶然得到一次接触导师的机会。当时,在介绍完学校整体情况后,大会场被分为若干小会场,按专业让学生进入会议室咨询。于博文进入会议室后,发现除了自己以外,只有一位教授、一位教授的学生、一位行政招生官。于是,那场宣讲会意外地变成了一次面试。这场面试的特殊之处在于,身份角色与以往不同——由于这是一次招生宣讲,所以老师们讲了诸多能够吸引学生就读的理由。作为一次非正式会议,气氛较为轻松,于博文通过交流表现出较强的提问能力、思考能力、清晰的路径规划、对学科发展进程的解读。这些特质赢得了教授的好感,他也在后来把于博文纳入师门。 于博文参加过多所院校的面试,总结出老师很注重学生的科研背景和科研真实性。其中,加州理工大学的面试没有按套路来进行,而是在阅读他论文后问了几个极其细节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思考,检验学术水平真实性。“你需要对自己所做的科研是一个俯瞰的状态,需要知道你所做的科研的意义,知道很多细节。”此外,提问能力、推荐信也是值得展示的,一个能够被好奇驱动的人是受老师欢迎的。 OSU的宝藏老师不少。其中,于博文提及,材料系有一位Corrosion方向的教授Gerald S. Frankel,是该领域的超级大牛,拥有国际权威声誉,在学校有专门的腐蚀研究室。同学们可以多关注。 如果想在欧洲和以色列的高校读博,大部分是先读硕士再申请博士,期间导师和学生双向决定。如果选择直博,压力会比较大,因为相比于读过硕士的同学而言缺少训练。 美国、加拿大等地院校则有很多同学选择直博。直博需要经过博二的考试以后才能正式准备博士毕业论文。美国读博宽进严出,很多博士被down——以博士生身份招进去,但没能取得博士学位,只能以硕士学位毕业。 很多同学觉得自己没有非常感兴趣的方向,就纠结“博士专业是否决定了终身的科研方向”。其实,只要同学们觉得不排斥、读得下去、符合市场需求,就可以选择。科研方向并非一选定终身,之后也可以调整改变。 不管是什么申请制度的学校,主动套磁的同学拿到面试机会的几率都更高。哪怕是委员会制度,只要它不明确反对你联系教授,就可以去试试。毕竟委员会也是由教授们组成的,如果教授通过提前的交流对你有好感,他们也是有机会影响委员会的选择的。 如果想要直博,GPA至少要保证在85以上。申博的推荐信比申硕重要很多。 有些教授会参与招生宣讲会,是同学们和教授接触的好机会。广以学习与生涯发展中心每年都会联系很多院校做GT专场招生会。同学们可以多留意,关注感兴趣院校的官网并参加线上open day或info session。 学习与生涯发展中心和多所高校的招生官交流后得知,今年美国很多本土学生选择就业而非读博,导致很多老师门下缺少学生,所以大家如果本科阶段成绩、科研经历都还行,可以尽管大胆尝试。直博毕业后去工业界有优势,博士拿签证、拿绿卡都比硕士更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