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武力值最低的大一统王朝了,虽然他以武开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是立国之后唯恐又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所以重文抑武,削弱武将的地位和实力,把军队交给文官去指挥。 这样的政策虽然预防了军队变成军阀,割据一方,但是也有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军队的战斗极其低下,在同时代几乎谁都打不过,谁都能把宋朝按在地上爆锤,所以很多历史爱好者戏称宋朝为“怂宋”。 正因为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普遍低下,所以岳飞的岳家军才在当时显得尤为突出,在与拥有强大战斗力的金军对抗的时候,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让当时的国人为之振奋。 ![]() 重装骑兵“铁浮图” 为什么在宋朝军队普遍不行的情况下,岳飞的军队能够打败强大的金军,不断地取得胜利呢?在我们的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详细的描写,我们也不知道岳飞凭借什么样的战术击败了金国强大的骑兵。 在著名的郾城大捷中,历史记载中也只有简单的描述,其中记载岳飞用“背嵬军”击败了金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取得了巨大胜利。 那么岳飞的“背嵬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他为何能够击败金国的重装骑兵“铁浮图”呢? 1.什么是“背嵬军”?背嵬军!这个名字有点诡异,如果只看字面的意思,那么就隐约可以理解为背着什么东西的军队,什么东西呢?当然就是“嵬”了,之所以觉得这个名字诡异,就是因为这个字,一个“山”加上一个“鬼”,有点恐怖和神秘的感觉。 其实这个字念“wei',字典的解释是“高大”的意思,那么背嵬军是什么意思呢?是背着高大的东西的军队吗?其实并不是。 在宋代的《云麓漫钞》中对“背嵬军”是这样解释的:背嵬一词出自于北方,北方人把大酒瓶称为“峞”,而“峞”与“嵬”同音,久而久之,就成了“背嵬军”了,所以,背嵬军就是指给主帅背着大酒瓶的亲卫军。 这个解释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甚至还有出土的大酒缸作为佐证,证明“背嵬军”确实是背着大酒缸的军人,但是稍微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岳飞很少喝酒,即便是他喝酒,能用多少军士给他背酒,再说了,背酒这个“杂活”,怎么会让精锐之士去干?或者说是一群打杂的背酒的士兵,打败了金国的精锐重装骑兵——铁浮图?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中原可不缺酒缸,也不缺酒,更不缺能背着酒缸行军的苦力。 所以,“背嵬军”绝不是替主帅背酒的打杂士兵,他们也没有那么强的战斗力,那么“背嵬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的意思甚至连“背嵬军”中的士兵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因为这是一句“外语”,被音译过来的,所以连《云麓漫钞》中的解释都这么含糊,且“背嵬军”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2.来自于西夏背嵬军并非岳飞的岳家军中所独有,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另外三位,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的军中都有背嵬军,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会发现这一名词来自于西北党项的西夏。 相传“背嵬军”由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首创,背嵬军是指骁勇善战的军士,而“背嵬”一词也是西夏语的音译。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北宋年间,一些西夏“背嵬”投降宋朝,并立有不少功劳。所以南宋人章颖解释说,“’背嵬'一名始于西蕃”。 在西夏语中,“背嵬”一词的意思是夸耀部队的凶狠骁勇,也就是军队中的精锐之师,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特种兵部队。 韩世忠和刘光世都是陕西人,又长期与西夏人作战,久而久之,就对这个词很熟悉,就把它借鉴了过来,把自己家的亲卫精兵也叫作“背嵬军”了。 不得不说,叫“背嵬军”之后,确实觉得这支部队既神秘又诡异,还挺有战斗力的样子。 不过光有个唬人的名字可不行,还要有名有实,岳飞的孙子岳珂是这样解释“背嵬军”的:“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 岳家军中的“背嵬军”,都是经过军中比武严格挑选的优秀士兵,这些士兵都是百里挑一,战斗力和各项素质都远远高于普通士兵,久经战阵,作战经验丰富,打仗时冲锋陷阵,英勇无敌。 在《辞源·背嵬军》中这样记述背嵬军: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背嵬军”,其实就是古代军队中的特种兵,岳家军中的“背嵬军”,其实就是岳家军的精华所在,是精锐中的精锐,如同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A大队。 在《云麓漫钞》中记载:“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3.铁浮图有人说“背嵬军”是宋军的精锐骑兵,其实并不是这样,“背嵬军”是指精锐特种兵,并不是指单一兵种,其中有骑兵,也有步兵。 在郾城大捷中,岳飞击败金兀术的精锐重装骑兵的就是步兵“背嵬军”,我们说完了“背嵬军”,那么铁浮图又是什么东西呢? 岳飞的孙子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记述了岳飞在郾城大捷中关于铁浮图的场景: “初,兀龙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 在岳珂的描述中,“铁浮图”和“拐子马”是一种东西,是用绳子把三匹马连在一起冲击的战斗方式。 ![]() 小说中也借鉴了这种描述,认为“铁浮图”或者“拐子马”就是这样的东西。乍一听,三匹马连在一起冲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其实这只是岳珂想象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 清代乾隆皇帝在读到这一段时,立即指出了错误,并且亲自批注:
清朝和金国同出自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对有缘亲关系的金国骑兵更加了解,他指出,骑兵作战是以操控便捷和机动性为主,如果用绳子把三匹马连起来,那么三匹马的马力有强有弱,骑马的人有胆怯的有勇敢的,所以不可能步调一致。 如果一个人或者一匹马受伤,那么就会牵连另外的两匹马和人,所以所谓的三人用绳索相连,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合乎情理,都是不懂的人想出来的觉得很“牛逼”,其实很傻的无用之物。 ![]() 拐子马是轻骑兵 其实“铁浮图”指的就是重装骑兵,是人和马都披着重铠甲的骑兵,这种骑兵的铠甲普通的枪、刀、剑根本伤不了,这种骑兵在平原上列队冲击,就如同现代的坦克装甲洪流,那壮观的场面,想想都觉得害怕。 不过重装骑兵虽然很牛,但是其实是丧失了机动性的,因为重铠甲都很重,穿戴上以后跑得肯定慢,为了弥补铁浮图机动性差的弱点,一般都是配合“拐子马”一同使用的。 那么什么是“拐子马”呢,有人说是用绳子把很多匹战马连在一起的战术,如同前面乾隆讲的那样,既然是弥补铁浮图的缺陷的,怎么可能还把马绑在一起,其实所谓的“拐子马”就是在“铁浮图”左右两翼的骑兵。 在平原作战的时候,铁浮图在中间平推,突破对方防线,拐子马从两翼包抄,金军依靠这种战术,在灭辽国、攻宋国的战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可以说无往而不利,直到遇到了南宋的名将们。 4.背嵬军vs铁浮图我们知道了“背嵬军”不是一种军种,而是宋军中的精锐特种兵,那么在宋军缺少骑兵的情况下,是如何打败“铁浮图”和“拐子马”这一成熟的战术组合的呢? 我们或许可以从金军征南宋总元帅完颜杲的遗书中找到一些线索:
金国的大元帅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的是南宋的神臂弓和大斧,是南宋军队在和金军屡次作战中找到的铁浮图的弱点,针对性的做出的武器调整。 神臂弓相传是西夏人发明的,虽然它名字叫弓,其实是弩。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这样描述神臂弓: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知道,神臂弓可以在三百步外贯穿铁甲,如果“铁浮图”是坦克的话,那么“神臂弓”就是穿甲弹。 面对像墙一样冲击过来的黑压压的“铁浮图”,在远处就能用神臂弓一一洞穿,难怪纪晓岚说,宋军据金,多一仗神臂弓这个“利器”。 ![]() 神臂弓想象图 “神臂弓”对于宋朝来讲,算是军事机密了,当时的军法规定,“神臂弓”不得遗失,即便是不能携带,也要把它毁掉,以免落入敌人手中,可见宋军对“神臂弓”的重视。 在远处可以依靠神臂弓,那么如果铁浮图冲到面前来的时候,近战应该如何打呢?用什么兵器对付重装铠甲呢?答案是大斧。 对付重装甲,普通的利器根本不行,需要有重量且又锋利的兵器,大斧就是不二的选择。 在经典战役郾城大捷中,岳飞是这样描述的:
在这次战斗中,岳飞派出岳云带领背嵬军步兵,手持马扎刀和大斧,用马扎刀砍骑兵的马腿,再用大斧砍敌人的盔甲进行破甲。 ![]() 画作“郾城大战”局部 不过背嵬军是步兵,面对冲击中的重装骑兵铁浮图,这种打法几乎是“一换一”的打法,想想就能感受到战场的惨烈,不过也正是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打法,击败了金军的不可一世的铁浮图,让金兀术仰天感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需要指出的是,击败金军铁浮图的,并非只有岳飞一人,在《宋史》中记载,韩世忠的背嵬军破金军铁浮图的纪录,也是用大斧:
![]() 大斧样式 还有在顺昌大战中,宋军主帅刘锜也用大斧破金军铁浮图:
有矛必有盾,万事万物相生相克,铁浮图随着宋军找到致胜的武器,加上不断的损失,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至于岳飞的孙子岳珂都不知道“铁浮图”和“拐子马”究竟是何物。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火器出现后,更容易洞穿铠甲,重装铠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神臂弓”也在不久后失传。 至于宋代精锐“背嵬军”,也慢慢融入到了普通军队当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了一个神秘且诡异的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