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 李爱红 / 文 最先感觉到的是我常走的这条山路,没有了深冬的寂寥冷落,变得宣腾松软,一脚踏上去,微尘轻扬,心中升起莫名的欢喜;鸟儿的鸣叫,欢快愉悦,吸一口天地真气,宁静又兴奋;龙湖里的冰块,不知何时渐渐消融,薄如蝉翼的冰在水里浮来游去……大地在一场又一场的雨雪中,日夜不休,慢慢恢复体力。这让人心跳的春天,不管你经历了什么,她都会如约而至,告诉你一切都还在,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我们丢失了许多东西,有的随风走远,有的被时间收纳,留下来的,自然是你往后余生,值得好好珍惜的存在。 山后春地里,有焦脆的玉米秸秆,枯褐色的小豆豆荚,冻得青黄的几颗白菜萝卜,去年没有拔掉的棉花杆上,花桃依旧次第开着,稀稀落落的,远远看去,给人残雪未消的错觉。农人从来不会把田野里的农作物收拾得一干二净,他们总会留下一部分来回赠大地,给留守的鸟雀一个个惊喜、收获和温暖,让它们有所依靠,捱过漫长寒冷的冬天。湖边垂柳,水中芦苇,岸上垂钓,静静走过,慢慢欣赏,清冷疏离,动静皆宜。空气依然冷冽,但如果我们仔细留意,会感觉到一股隐隐的暖意和温润,有关春的一切讯息,会在一个个渐变的过程中逐一落座,缺一不可,在这萌动生机的早春,与所有美好不期而遇。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次次走向熟悉的原野,走向朔风呼啸的山巅,漫无目的、沉默如斯,就这样走着走着,思绪自由飘忽,舒爽洒脱,疲倦而轻松。黄昏降临,夕阳下沉,远山如黛,这静寂、这空旷,梳理荡涤缠绕不去的芜杂,让我们面对不懂不屑的现实时,至少可以不必锋芒毕露,不必勇者自伤,转身而归,还一个自在清净。所以——如果你我恰好相逢山间一条小路,无需多言,默声擦肩而过,就是最默契的懂得。 我们对自身的审视和反思,多数来自大自然,它包容睿智,教给我们的远远多于书本,这种治愈人心的力量,绝对是不可低估的。想起了苏轼谪居黄州时,城东开垦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亲自书写“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这位四十多岁的失意才子,总会在一次次的绝境中涅槃重生,收敛偏激,不再张狂忧惧,愈加厚实淡定,处事清澈坦诚,人性的光辉,在一次次历练中迸射。 当你觉得时间被荒废,精力被消费,你颓唐气馁、怫郁不已,最好的方式就是置身山间,看看田间地头那些被斧头砍得七零八落的榆树桑树,被野火烧灼的艾蒿秋菊,它们在第一场春雨的滋润下,努力愈合,仍在成长,仍在孕育,用柔韧的新枝,用善良隐忍的心态原谅人们对它们旺盛生命力的压制和摧毁,笑对春风,逆境求生。带着夕阳的余温,走向灯火如豆的人世间,我想在春天的田野撒下一粒粒种子,带着期望和极大的敬畏,等待生命是如何在看不见的黑暗里挣脱囚禁自己的壳、冲破厚重的泥土,去寻找光明,吮吸雨露,实现它完整的生命征程。李爱红 笔名远萍,喜欢在安静而丰富的文字里寻求禅心和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