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肥东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2-14 发布于山东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废分封、立郡县,全国设36郡,后增至40多郡,肥东地区属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县城)合肥县。西汉,并行郡县制和分封制,设郡、县时封若干郡、县为王国、侯国。高祖四年(前203年)七月,改九江郡为淮南王国,英布归汉,受封淮南王,王九江故地,仍属淮南国九江郡(治寿春)。设浚遒县,治在今石塘镇龙城集(一说在费集乡清水桥),肥东地区属合肥、浚遒县分领。十一年十月,刘邦改封其少子刘长为淮南王(都治寿春),今肥东县仍为淮南国九江郡合肥、浚遒县分领。文帝七年(前173年),淮南国除,四个郡直属中央,合肥、浚遒县仍属九江郡。十二年至十六年,属刘喜淮南国九江郡(均治寿春)。十六年四月,改封刘长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仅王九江一郡,合肥、浚遒县直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复设九江郡,合肥、浚遒县仍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九江郡改属扬州刺史部,余仍之。王莽新朝,改九江郡为延平郡,合肥县、浚遒县仍属之。东汉,一级行政区划为州,二级行政区划为郡、国,合肥县、浚遒县属扬州(治所先后在襄安、历阳、寿春)九江郡(仍治寿春)。建武六年(30年),汉光武帝封功臣坚谭为合肥侯,改县为国,历四世而绝,国除为县。汉灵帝又封其弟为合肥侯,后复为县。合肥侯国及合肥县与浚遒县仍同属扬州九江郡。汉末,袁术据寿春,兴平三年(196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浚遒县仍属之。建安四年(199年),改淮南郡为九江郡,两县仍之。五年,合肥县治兼扬州治。三国时期,魏、吴割据今安徽省境南北,征伐不息。合肥、浚遒县始终属魏扬州,但二级区划变化大:黄初二年(221年),两县改属淮南国(都寿春)。四年,两县改属淮南郡(治寿春)。太和六年(232年),两县改属楚国(都寿春)。嘉平元年(249年),两县改属淮南郡(治寿春)。西晋,承汉制,设州、郡、县。初,撤成德、居巢、浚遒县,并入合肥县,合肥县仍属扬州淮南郡(治寿春),县治由新城回治故城。太康元年(280年),复浚遒县,改“浚”为“逡”,与合肥县同属扬州淮南郡。太康十年十一月,两县改属淮南国。永康元年(300年)八月,两县改属淮南郡。东晋,大兴四年(321年),征西将军戴渊都督六州诸军事兼司州刺史驻合肥城,合肥为重镇。咸和五年(330年),在合肥侨置汝阴郡、县及陈郡,逡遒县在东晋乱后荒废。逡遒从西汉初年建起,至东晋结束,长达五个多世纪。南朝·宋,建制依晋。永初元年(420年),合肥县、汝阴县均改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三年(422年),将设在颍上西北江口集的慎县侨置于原逡遒县境(治在今肥东梁园)。同年撤合肥县,长达六个世纪的合肥古县为侨置汝阴县所取代,这期间,汝阴城常作合肥城异名。宋末,合肥再次为南豫州治。南朝·齐,侨置豫州,又称西豫州,迁治汝阴(今合肥市区),汝阴、慎县属南汝阴郡。北朝·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南汝阴郡汝阴、慎县入北魏,改属扬州(治寿春)。南朝·梁,天监五年(506年),复汝阴,改南汝阴郡为汝阴郡,汝阴、慎县属汝阴郡。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改属南豫州汝阴郡,兼南豫州治,余同。太清元年(547年)七月,改设合州于汝阴,以故合肥县名中之合字为州名,汝阴兼合州治;梁在慎县侨置南梁郡,领一县,慎县仍属汝阴郡。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合州入东魏,改南梁郡为平梁郡,汝阴仍兼汝阴、北陈、南顿郡治,今肥东县境为汝阴、慎等侨县分领。北朝·北齐,入北齐,仍东魏建制,唯改平梁郡为南梁郡。天保四年(553年),撤南顿郡,余仍之。南朝·陈,永定三年(559年),合州入陈,唯改南梁郡为梁郡,余仍之。北朝·北齐,天嘉二年(561年),合州复入北齐,仍之。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六月,合州复入陈,仍之。北朝·北周,太建十一年十一月,合州入北周,仍其旧制,梁郡改属谯州,郡治阜陵城,仍领慎县,今肥东县分属于合州汝阴郡汝阴县及谯州梁郡慎县。隋朝,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建立隋朝,今肥东县境仍其旧制。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建置为州、县两级建置。改合州为庐州,撤汝阴、北陈、南梁等侨郡,改汝阴县为合肥县,仍保留慎县,今肥东县为庐州合肥、慎县分领。合州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名称历南北朝6个政权,36年而退出历史舞台。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恢复郡、县制,合肥、慎县改属庐江郡,仍治合肥。唐朝,初设郡、县,再改州、县,复设郡、县。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合肥、慎县仍属之。贞观元年(627年),设道、监察郡、州,后改州为节度。全国设15道分辖州、郡。庐州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庐州改属淮南道(一级政区,治今扬州市区)。天宝元年(742年),庐州改名庐江郡,仍属淮南道。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复名庐州,两县及庐州隶属关系不变。天复二年(902年)三月,唐封杨行密为吴王,曾在今合肥市郊大蜀山麓筑吴王宫。唐亡(907年),吴自立,今肥东县仍为庐州所属合肥县、慎县分领。

五代十国·吴国、南唐、后周,庐州先后属吴、南唐、后周,庐州仍治合肥,今肥东县境仍为庐州所属合肥、慎县分领。庐州的主要变化是:吴武义二年(920年)升为德胜军,又称庐州节度使;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改德胜军为保信军节度(均治合肥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庐州及合肥县入北宋,复名庐州,余仍之。至道三年(997年),改唐时道、州、县为路、府(州、军)县。全国分设26路,庐州改属淮南路(治今扬州市区)。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庐州改属淮南西路(治寿春)。今肥东县仍为庐州所属合肥县、慎县分领。南宋,宋金对峙,庐州属南宋。淮南西路改治庐州。绍兴七年(1137年),庐州沦入伪齐。十一年,宋将杨沂中收复庐州。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为避孝宗赵昚讳,改慎县为梁县,今肥东县为淮南西路庐州所属合肥县、梁县分领。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南宋淮西制置使兼庐州知州夏贵以淮西3个府6个州36个县降元,庐州入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初,设行省、路、府(州)、县,庐州改属江淮行省(治今扬州市区)淮西道(治庐州,今合肥市区)。十五年,升庐州为庐州路,今肥东县为庐州路所属合肥、梁县分领。元末,红巾军起义政权大宋在庐州设江淮行省(治在今扬州市区)。至正二十四年即大宋龙凤十年(1364年)七月,改庐州路为庐州府。不久,废江淮行省,庐州府改属江南行省(省会设在应天府,今南京市区),今肥东县仍为庐州府所属合肥、梁县分领。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庐州府改属中书省。是年,废梁县,并入合肥县,今肥东县为合肥县东部地区。梁县至明洪武元年废,在梁园立县200余年。十三年正月,废行省,在全国设15个布政使司,辖府、直隶州、县或散州。庐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庐州府改隶南京,又称南直隶。南明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明亡,今县境仍为南京庐州府合肥县东部地区。后南明弘光政权置滁和镇(治今合肥市区),庐州府属之。清朝,初袭明制。庐州府入清,仍属南京。顺治二年(1645年),建省、府(州)、县三级政区。闰六月乙巳(8月19日),庐州府改属江南省(省会驻今南京市江宁区)。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庐州府改属安徽省(省会驻江宁,乾隆二十五年移驻今安庆市区)。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二十三日,决定将临时省会迁驻庐州。十二月十日,安徽巡抚江忠源赶到庐州上任,庐州为省会临时驻地。此间,庐州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军争夺中心,太平军曾3次攻下庐州府城。同治元年(1862年)下半年,因庐州无险可据,清政府慑于太平军余威和捻军力量,将安徽省会迁回安庆。同治六年六月甲午(1867年7月23日),庐州府改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道治安庆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庐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北道。

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纵队解放合肥城,今肥东县境也随之解放。2月1日中共江淮区委决定析合肥县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因肥东县位于合肥市之东,故名肥东。至此,秦汉古县合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只有新建的合肥市仍延古县旧名。民国38年2月3日,肥东县政府在撮镇大郭村四大户自然村宣布成立,县政府驻梁园,同月下旬迁至店埠,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4月15日,改属巢湖专区。

1949年10月,肥东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一级行政区划)巢湖专区。1952年3月28日,肥东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同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撤销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实行省、市(专区、后称行署)、县三级管理体制。肥东县仍属滁县专区。1956年11月12日,肥东县改属蚌埠专区。1958年6月21日,肥东县改属合肥市。1961年4月7日,肥东县改属滁县专区。1965年5月21日,肥东县改属巢湖专区。1971年3月29日,肥东县改属巢湖地区。1979年2月27日,肥东县改属巢湖行署。1983年6月7日,肥东县改属合肥市。

岱山湖旅游度假区位于肥东县古城镇岱山湖畔,肥东、全椒两县,距合肥57公里。区内相对高度20-50米,低丘连绵,坡度平缓。岩石大部分为基岩出露区,多为玄武岩、重晶岩。仅西部边缘为第四系覆盖区。湖区周围出露地层皆为中元古界张八岭群西冷组,分三部分,上下部的岩性相近。上部为灰白、浅灰绿色石英角斑岩;中部岩性较杂,为灰白、灰紫、暗红等杂色石英角斑岩、细碧岩等十余种岩类;下部属复理式建造,上呈细碧——石英角斑岩建造,下为千枚——片岩系。岱山湖湖中小岛千姿百态,别有情趣。湖东北有翡翠岛,上有一塘碧水,四周郁郁葱葱。天鹅岛宛如一只展翅俯身在湖面饮水的天鹅,呼之欲出,颇具神韵。出翡翠岛过狭窄水道,眼前豁然开朗,扑面一岛,仿佛一只奋力击水前行的巨大乌龟,憨态可掬,名曰“龟行岛”。岱山湖不仅景色秀美,而且人杰地灵,此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且现存有私家宅院宗祠七处。湖之东南留有汉朝大将韩信练兵场遗址及军用古井,明初大将汤和墓、吴复墓、皇帝御赐杨家牌坊等。岱山湖边,有古庙演法寺遗址,为古合肥县一佛教道场,相传朱元璋为还马娘娘在此治好眼疾之愿而建。湖西南2公里处大牛山有一“钓鱼台”,留有当年姜子牙钓鱼的地方,“钓鱼台”下100米处,有仙人洞曲径通达、深不可测,附近有东西两座宝塔,是当年民众焚香祭祀、祈求年丰的地方。“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大而气象万千”,一山、一湖、一寺、一佛,给你带来精神的放松,身体能量的释放,心灵的洗礼,养眼、养身、养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