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心就是意义(关于读书)

 菩提_菩提 2023-02-14 发布于黑龙江

朋友说:读书挺好的,但我就是读不下去,因为太不快乐了。

李筱懿问她:“什么样的书你读着开心呢?”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那,时尚杂志吧,或者故事书,就是浅显易懂的。但我觉得承认自己喜欢读这么浅薄的书,多丢脸,生活很没有意义似的。”

李筱懿说:“让你开心就是最大的意义啊。”

人们读书,经常陷入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 每本书都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完。其实,只要记住了书里的核心观点,甚至只从一句话里获得启发,这本书都不算白读。

怎样找到核心观点?目录就是地图。拿到书先把目录读一遍,立刻了解这本书的大概路线,很容易判断哪些是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或者现在特别想了解的,就好像决定哪一段阅读路程可以走快点,哪一段需要慢慢看。

李筱懿以前看书特别慢: 那么厚,读完得什么时候啊! 后来她不再用“读完”作为硬性指标要求自己,轻松去看,喜欢的多看会儿,不喜欢就放下,心理压力瞬间小了很多,阅读兴趣反而更浓。

第二个误区:强迫自己读大部头。千万别这样。世界名著,可以从故事性强的开始看;著名作家,从短篇开始看;经典作品,看不懂就算了,并不是你水平低,而是写作年代和风格与现在距离遥远,不理解很正常。

具体点说,如果你想读爱情爽文,可以去看《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是纯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往下写,读起来一点也不难。

但干万别看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这本书用了大量传奇和神话,在现实和虚拟中来回穿梭,写法有意识流的成分,得拿支五色笔来做笔记,不然读了后面忘记了前面的事件。

读书也得从容易到难。同样一个作者,比如茨威格,先读《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是14个短故事;再读《断头王后》这是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的长篇传记,女性更容易懂;最后看《昨日的世界》,这是茨威格最后一部作品,是心灵独白。

有几个入门级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莫泊桑、菲茨杰拉德,他们用平实的语言描写复杂的人性,故事性特别强,大众都容易接受。

像意识流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字数非常多,表达方式非常难以理解,不要一开始就去挑战。

第三个误区:必须做读书笔记和脑图。

真不是。读书有两个目的,一是学习,二是开心。

学习的时候怎么认真都不为过,但读书也是娱乐,开卷有益,茶酒相伴,躺在沙发上,看到共鸣处会心一笑,这多愉悦啊。

试着把《飘》《简·爱》当成言情小说来读,那也是爱恨交织,荡气回肠;

《沉思录》类似严谨的鸡汤,《巴黎伦敦落魄记》类似高级的记者暗访。

读书笔记和脑图不是较量和炫耀,只是习惯而已,如果这个习惯加重了你的阅读负担,让你感到太累,那就不用。

不必给自己设立太高的阅读门槛,也不必神化任何一种爱好和趣味,过度强调“意义”和“价值”,这太沉重了,会降低做事本身带来的快乐。

作家黄桐写过一本书叫《幸福就像狗尾巴》:

一只小狗问妈妈幸福是什么。妈妈告诉它,幸福就是它的尾巴尖。于是小狗拼命地去试图咬到自己的尾巴尖,却一次又一次失败。

小狗很沮丧,问:“妈妈,我为什么追不到幸福? ”妈妈说:“你呀,只要抬起头往前走,幸福就一直会跟着你。”

生活里也是这样。

我们习惯于竭力追逐“幸福”,理性分析“幸福的成分、意义和价值”,研究做什么事情才能幸福。

其实幸福更多是体验的过程,不是冷静的探索,也不是刻意的追逐。

“好事经不起琢磨”这句话从心理层面是成立的,没事别总是想“这段时间我运气怎么这么好”“他爱我,究竟是看上我哪一点呢”“孩子最近为什么这么省心”......

阅读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友情的幸福,触类旁通,都在点点滴滴间。

太刻意、太理性、太追求意义感和价值感,既不容易快乐,更不容易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