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产生时代的军事与战争背景的全景式描述

 逍遥_书斋 2023-02-14 发布于河南

近期电视剧《狂飙》热播,带火了春秋末期产生的《孙子兵法》,本期即分享黄朴民老师全景式描述《孙子兵法》产生时代的军事与战争背景的著作《改变春秋史的十四场战争》


从公元前770到前476年这近三百年的时间史称春秋时期。我们熟知的“春秋无义战”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都是对这段历史的概括描述。在作者看来,春秋史就是一部近三百年的社会嬗变历史,从军事上看,就是一部近三百年的军事制度发展史,一部近三百年的兵学文化成熟史,尤其是一部近三百年的喋血战争演进史。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风云变幻,惊心动魄。

秦晋是春秋时期的两大主要诸侯国,今分享本书所描述的两国之间的崤之战,以便读者管窥春秋战争之一斑。

文章图片1
改变春秋史的十四场战争
黄朴民 著
ISBN:9787100210362
定价:68.00元
商务印书馆 2022年7月
文章图片2

崤之战:改写春秋进程的一场意外

文章图片3

大国争霸,尤其是其中的晋、楚角逐,是春秋历史嬗变的一根红线,而战争,则是春秋大国争霸斗争的主旋律。有些战役,规模并不算特别庞大,但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却是十分重大,至为深远的。它们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公元前 627 年爆发的秦、晋崤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仗,表面上晋国打赢了,但是从根本上讲,晋国恰恰是输惨了。古人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晋国的局部之得,不足以弥补其全局之失,晋国的一时之利,不足以争取晋国的万世之利。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晋襄公等人战略目光短浅,思维方式机械,未能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结果一手葬送了秦晋之好的局面,把秦国推向宿敌楚国的怀中,真是典型的给敌人递刀子行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晋国手中原有的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这就是崤之战留给后人的最大教训。

文章图片4

一、城濮之战前后的秦、晋关系及其变化


在春秋的大部分时间里,主宰当时天下战略格局的就是四个头等大国——北面的晋国、西陲的秦国、南方的楚国、东部的齐国。它们之所以能够全面崛起,在诸侯争霸角逐中把握主动,赢得优势,笑到最后,这与其所处的战略地缘有利有关,即都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主动地位。同时,这也是其统治者在关键时刻决策正确、措施得宜的结果。这中间,秦国的崛起和发展颇有曲折坎坷的过程。

秦国在诸侯国之中,原属于边缘化的角色,默默无闻,“僻居西陲,诸侯以夷翟遇之”,但骊山烽火灭宗周、平王东迁等一系列大事件的接踵而至,使得秦国咸鱼翻身、崭露头角,其国君在平王东迁洛邑过程中,和晋国、郑国一起,出兵扈卫,保驾护航,捞取了政治资本。之后,秦国借此契机,积极经营,经过百余年的努力,到城濮之战前,秦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在齐桓公、晋文公相继称霸中原的时候,秦国也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秦穆公,他在位长达三十九年,任用贤能百里奚、蹇叔、由余、邳豹等人,积极发展实力,雄心勃勃地想走出狭窄的关中地区,东进中原,称雄诸侯。

但是,历史为秦穆公争霸事业所提供的活动空间是相当有限的。秦国的东面紧挨着新兴的晋国,还有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它的东南方向是实力雄厚的楚国。秦国想东出称霸,绝非易事。不过,秦穆公不甘心就此寂寞无为,偏居西隅,他坚信事在人为,决心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愿望变成现实。

秦穆公的东进战略步骤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设法与晋国搞好关系,对晋国的政治施加影响,逐渐予以掌控,在此基础上再稳扎稳打,徐图霸业,号令天下。应该说,这一战略方针目标明确,步骤具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秦穆公展开了具体的行动。第一,处心积虑,积极干预晋国的内部事务,在晋国国君的废立问题上施加自己的影响。晋国骊姬之乱发生后,秦穆公认为干预晋国内政的良机业已成熟,就多次在晋君继位一事上提供帮助,施加影响。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的先后上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与秦穆公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支持有关。第二,与晋国携手合作,共同“尊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主要的敌人楚国。如公元前635年,在晋国军队的配合策应下,秦穆公攻占楚国的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又如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秦穆公派遣白乙丙等人率军声援和协助晋军的行动,为晋军的大获全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再如在城濮之战后,秦国先后参加由晋国主持召集的温地会盟和翟泉(今河南洛阳境内)会盟,正式成为晋文公煌煌霸业的战略伙伴,并于公元前630年与晋国一起出兵征伐郑国。

由此可见,当时秦、晋两国往来频繁,关系密切,称兄道弟,把酒言欢。且互通婚姻,是铁杆哥们儿,形成了实质性的战略同盟。“秦晋之好”,遂成为盟国之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休戚与共、共襄大业的代名词。

文章图片5

然而,不幸的是,秦穆公的这些举措,并没有给自己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三助晋君的努力,结果只是加速了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的进程。他多次参与盟会及相关的军事行动,也往往是名惠实不至,只是为晋国的霸业添砖加瓦、锦上添花而已,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真可谓: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其实,秦穆公所作所为落个水中捞月一场空的下场,并不意外。众所周知,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既无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秦、晋两国争当中原龙头老大这一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加上两国所处的特殊兵要地理环境,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战略结盟不可能长时间维持,其关系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恶化乃至破裂。即双方的矛盾是结构性的,秦国要染指中原,竞逐霸权,势必要越过黄河,锐意东进。而晋国要独霸中原,号令诸侯,也势必要遏阻秦国的东进,将其活动的范围死死地限制在西方一隅。两强相遇,双方都以维护和拓展各自的国家利益为自己行动的最高准则,发生激烈的冲突不可避免。

其实早在两国关系和谐友好占据主导之时,就曾有过兵戎相见的插曲。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为惩罚晋惠公忘恩负义的行为,曾出兵伐晋,在韩原杀得晋军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城濮之战结束不久,两国关系即出现裂痕。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出兵攻打曾依附楚国的郑国,晋军屯驻函陵(今河南新郑北),包围郑都(今河南新郑)的东与北,秦军屯扎氾南(今河南中牟南),围困郑都之西。可是,就在郑都指日可下的关键时刻,郑文公委派烛之武前来游说秦穆公。其说辞要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一番一针见血且又满满挑拨离间含义的分析,使得秦穆公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他不愿再傻乎乎替晋国火中取栗,于是私底下与郑国媾和,并使杞子、逢孙、杨孙三大夫留郑,协助郑国戍守,自己则不辞而别,抛下晋文公,率兵返国。晋国君臣对秦穆公这种背信弃义、过河拆桥的行径自然极度不爽,晋国有些大臣甚至建议干脆与秦军打上一仗,但晋文公毕竟老练,他从战略全局着眼,不愿意让秦、晋关系就此彻底脱钩,于是乎硬生生忍下了这口气,压制住报复的冲动,也与郑国言和,撤兵返回晋国,这次攻郑之举至此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寿终正寝,晋襄公继位。秦穆公对晋文公有所忌惮,但对晋襄公则轻视小瞧了,认为自己东进争霸的时机业已成熟,便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这时候,一个偶然事件促使他最终下了这个决心,从而拉开了秦、晋崤之战的帷幕。

二、秦、晋崤之战全面开打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郑国国君郑文公去世。这年冬天,两年前被秦穆公留在郑国,协助郑人戍守的杞子,派人给秦穆公送来一份密报。杞子在密报中宣称,自己已掌握了郑都北门的控制权,故请求穆公派兵偷袭郑国,以一举破郑定霸。郑国地处中原腹心,无论是谁,要想称霸中原,控制郑国都是起手式。而东进争霸乃是秦穆公念兹在兹、梦寐以求的宿愿,此刻见有机可乘,便着手调遣军队,准备东进袭郑。

但是,秦国偷袭郑国,征途有近八百公里之遥,还必须经过已属晋国所有的崤山(今河南三门峡以南)地区。这一带地形险阻,道路狭隘,秦军通过此地,如果不预先向晋国借道,便构成对晋国的入侵,必然遭到晋国的反对。倘若预先借道,晋国未必会同意,且也难以对郑国保密,失去了军事行动的隐蔽性、突然性。因此,秦军的这一远袭行动,其实充满了冒险性。况且秦、郑相隔遥远,即使袭郑侥幸成功,也难以保有胜利成果,很容易得不偿失。秦国重臣蹇叔等人清醒意识到这些后果,所以一再进言,加以谏阻,指出劳师袭远,兵家大忌。秦军越千里以袭人,郑必知之,秦军劳而力竭,欲攻敌之有备,实无成功的希望。可是,秦穆公让自己的霸主梦冲昏头脑,丝毫听不进蹇叔等人的正确意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坚持遣师偷袭郑都。

同年冬,秦穆公集积兵车三百乘,委任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为主帅,蹇叔之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统率秦军前去偷袭郑国都城。蹇叔等人见儿子领兵出征,深知凶多吉少、忧心如焚,送别时特意提醒孟明视等三将说:“晋人御师必于崤”,预测到晋人的反应以及其重兵阻击的地点。遗憾的是,孟明视等人年轻气盛、目空一切,对此并没有引起重视。

秦军浩浩荡荡向东开进,越过崤山,经洛邑,于第二年的春天进抵滑国(今河南偃师东)地界。这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郑国商人弦高正在那里经商,他发现秦军大举来袭,心急如焚、急中生智,便假冒郑国使臣的身份前去拜会秦军统帅孟明视等人,并拿出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假称是郑国国君专门派他前来迎接劳师的。与此同时,弦高又暗地里派人回国报告秦军来袭的消息。郑国统治者得报后,当即动员军民做好预防偷袭的各种准备,并宣布秦国的内应杞子等人为“不受欢迎的人”,将其驱逐出境。

文章图片6

秦军统帅部就弦高犒师一事召集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主帅孟明视认为,郑国使臣远道前来犒师,这表明郑国方面业已侦知秦军偷袭的计划,并且已经有所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去攻打,成功的希望可谓是十分渺茫,“攻之不克,围之不继”。计划完全跟不上变化,还不如放弃原先袭郑的计划,趁机翦灭了滑国,多带财物宝货班师回朝,以向秦穆公复命。西乞术、白乙丙也完全赞同这一看法。意见统一后,秦军遂放弃袭郑的计划,一举灭亡了滑国,将所俘获的滑国子女、玉帛及其他财物等,满载于兵车,然后撤军回国。

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秦军东出袭郑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晋国,并在晋国朝廷上掀起轩然大波。卿大夫先轸第一个跳将出来,要求开战,惩罚秦师:“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好一个“必伐”,真是咬牙切齿,斩钉截铁!另一位大臣栾枝却主张柔性处理,放过秦师,认为晋文公当年流亡时曾经受过秦穆公的恩惠,如今袭攻其军,将没有面目去对刚刚去世的晋文公。他的这一看法遭到先轸毫不留情的驳斥。先轸指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滑与晋同姓姬)”,这是十分无礼的行为,强调“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为后世子孙谋,一定要迎头痛击秦军,这才是报效先君文公的正确做法!先轸是中军主帅,风格很是强势,又把打不打秦军,提升到政治正确的高度,性格温和的晋襄公自然无话可说,其他大臣也只能选择站队,一致自我噤声了。于是晋国朝廷便决定出兵截击秦军。为了确保这次作战的成功,晋国还联络善于山地作战的姜戎(处于晋国南部的姜氏戎族部落)出兵相助。

作战方针确定之后,晋襄公本人墨绖督军,委任先轸为主将,统率晋军南渡黄河,“先处战地以待敌”,控制了崤山北麓之东西大道上的险要地段(约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以南一带),布成了一个大大的伏击圈,静静地等待秦军的到来。其中晋军车兵部队多占原上,姜戎步兵多埋伏在沟谷,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整击散。

秦军于回师途中,对晋国方面的出兵行动一无所知,又缺乏必要的警惕,终于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四月初,姗姗来迟的秦军抵达崤山地界,只见峰回路转、道路崎岖、林木森森、险峻陡峭。秦军此时已是人困马乏、举步维艰。但是这时候也别无良策,只好强打精神、逶迤而进了。行进了一会儿,秦军统帅孟明视等人发现无异常的情况,戒备更为松懈。可就在秦军上下都以为太平无事的时候,鼓声突然大作,晋军似虎狼般从左右前后奋勇杀出,痛击秦军。由于变起仓猝,突遭伏击,秦军陷于狭隘的道路上,兵车无法列阵和回旋,在被动应战中为晋军一举全歼,孟明视等三帅皆为晋军所擒,秦师“匹马只轮不返”,大败亏输,惨不忍睹。崤山之役遂以晋军大获全胜,凯旋奏捷而落下帷幕。

文章图片7

三、是捡芝麻还是抱西瓜:崤之战与春秋历史的新格局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彻底的大歼灭战。是役,晋军大破对手,这对于扼制秦国东出争霸中原,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利用山地复杂地形,伏击兵车部队而取胜的著名战例,对于春秋时期军队装备、军种和兵种的发展变化,不无相当深远的影响。

秦军遭到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它袭郑决策的严重失误。此举既属于政治上的无理:攻击已为盟国的郑国,不讲信义,师出无名。通过晋国境内而不事先通报,违背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又系军事上的冒险和胡闹:恃人无备侥幸求胜,劳师袭远一厢情愿。所以,打败仗是正常的,不打败仗才不正常。其次是秦军主帅智商太低,指挥有误:当弦高假意犒军时,不知道仔细核查其真伪虚实,轻易上当受骗;在判断偷袭不能成功后,又轻率地做出了灭亡小国滑国这一得不偿失的决策;在回师过程中,对晋军的战略动向缺乏必要的警惕,没有加强必要的侦察、警戒,更未曾派出先遣部队抢占和控制险要隘口,以保证不被伏击;当不幸突遭伏击之时,又不能灵活机动实施抗击,掌握主动权,而是计无所出、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由此可见,从战略决策到作战指导,秦军都尽出昏招,屡犯错误,终于陷入全军覆没的悲惨境地,使秦穆公东出争霸中原的梦想完全破灭!

就晋国方面而言,其作战指导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它在秦军东出袭郑时,能及时了解秦国的战略决策及秦军开进动向,足见其认真解决了“知敌之情实”、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重要环节。能抓住秦方决策错误,果断出兵截击秦军,足见其军事指挥的坚定和灵敏。能选择有利于邀击的地形,联合擅长于山地作战的姜戎步兵配合协同自己的行动,预设阵地,成功地用伏击战方法给对手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足见其作战指导的灵活、高明。它能战胜强敌,实乃势所必然,理有固宜!

但是,从战略的层面考量,就晋国争霸事业的全局来看,崤之战的发生及其后果,则是失大于得,因小失大。这一仗,虽然挫败了秦穆公东进争霸的战略企图,使秦国的军事实力遭受到严重的损失,然而它却彻底破坏了秦、晋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双方化友为敌,撕破脸皮,秦国不甘心败北,从此死磕上了晋国,对晋国发起了无休无止的进攻,先后主动挑起了彭衙之战(前625年)、王官之战(前624年)、令狐之战(前620年)、河曲之战(前615年),不断给晋国添堵。更为致命的是,秦国君臣为了让晋国付出代价,按照“敌人的敌人是自己的朋友”这个逻辑,秦国主动和晋国的死敌楚国结盟,在晋、楚争霸斗争中,友楚仇晋。

这样一来,就晋国方面来说,崤之战的负面效应也就完全显现了出来,即晋国从此失去了秦这个战略同盟国,而陷入了腹背受敌的战略窘境,战略上日益趋于被动。道理很简单,尽管秦国的那些军事进攻并未收到多少实际效果,不能使晋国真正伤筋动骨,然而,这对于晋国来说毕竟是极其沉重的压力。因为就晋国而言,楚国才是它争夺和维持霸主地位的主要障碍,才是自己要实施战略打击的主要对象。而秦国接连不断的胡搅蛮缠,却使得晋国不得不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无法集中全部力量与主要的敌人楚国进行战略决战。与之相反,楚国则得以坐收渔人之利,乘机拓展疆域,增强实力,坐大自己,甚至一步步发展到席卷天下,“问鼎中原”的地步。换言之,崤之战使得整个春秋时期的列国战略格局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秦国一样,晋国同样也是崤之战的大输家,而最大的赢家则非楚国莫属。由此可见,晋国它在战术上的一时收获,完全无法弥补其战略上的巨大损失,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历史的吊诡就正在这里!

节选自《改变春秋史的十四场战争》第127—141页

文章图片8

本书选取的十四场具有代表性的春秋时期战役包括:

1. 周、郑繻葛之战
2. 齐、鲁长勺之战
3. 宋、楚泓水之战
4. 晋、楚城濮之战
5. 秦、晋崤之战
6. 晋、楚邲之战
7. 齐、晋鞌之战
8. 晋、楚鄢陵之战
9. 晋、楚三驾之役
10. 吴、楚柏举之战
11. 吴、越檇李之战
12. 吴、越夫椒之战
13. 吴、越笠泽之战
14. 晋国内部的晋阳之战

内容简介

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近三百年的社会嬗变历史,从军事上看,就是一部近三百年的军事制度发展史、一部近三百年的兵学文化成熟史,尤其是一部近三百年的喋血战争演进史。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风云变幻,惊心动魄,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提供了久盛不衰的启示。

本书就选择了繻葛之战、城濮之战、崤之战、鞌之战、柏举之战等十四场战争,以这些案例展示诸侯战争异彩纷呈的过程,分析战争带来的历史改变。作者以后知视角、全知全能叙事,给这些战争添加了解读的当代性,增加了历史的趣味性和亲切感,从而拉近了遥远历史、冷兵器古代战争与现代世界、现代人的距离。


作者简介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中国古代兵学研究。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中国兵学思想史》《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孙子兵法解读》《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等;主编有:《中国兵学通史》(“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孙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叩问历史》《历史无间道》《难得糊涂:中国古代官场政治智慧》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学术月刊》《中国军事科学》《文史哲》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绪言 波谲云诡:春秋这一段历史的致命诱惑
第一章 春秋列国的兵要地理及其战略格局
一、春秋诸侯列国的兵要地理环境
二、列国兵要地理与战略格局的演变
第二章 繻葛之战:王冠从此黯然失色了
一、际会风云:郑国的崛起之路
二、周、郑矛盾的由来与渐趋激化
三、繻葛之战:郑庄公真是“疯”了
四、繻葛之战的尾声及其影响
第三章 长勺之战:造就齐桓公霸业的另类帮助
一、避实击虚与齐、鲁长勺之战
二、长勺之战与齐桓公霸业的特色
第四章 泓水之战:贵族精神走向衰微的象征
一、宋襄公争霸的“春秋大梦”
二、“美梦”破裂的节奏:泓水之战
三、作为文化嬗变的一个象征:泓水之战的深度解读
第五章 城濮之战:晋文公“取威定霸”的关键一仗
一、晋文公的图霸雄心及其战略措施
二、喋血城濮,晋文公终于赢了
三、秩序的重构:城濮之战带来的新气象
第六章 崤之战:改写春秋进程的一场意外
一、城濮之战前后的秦、晋关系及其变化
二、秦、晋崤之战全面开打
三、是捡芝麻还是抱西瓜:崤之战与春秋历史的新格局
第七章 邲之战:楚庄王一飞冲天的历史写照
一、晋、楚战略优势的易位
二、不期而遇、莫名其妙的一场较量
三、楚庄王的雄才大略与楚国走向霸业顶峰
第八章 鞌之战:以战促盟的一个典范
一、晋国的上下其手:齐、晋鞌之战的深层次原因
二、鞌之战的导火索是怎样点燃的
三、齐顷公满地找牙:鞌之战全景定格
四、善于妥协是最大的战略智慧:鞌之战简评
第九章 鄢陵之战:逐鹿中原的又一幕大戏
一、奋发有为的晋厉公
二、鄢陵奏捷,大破楚师,晋国再度称霸中原
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晋厉公的败笔
第十章 三驾之役:晋、楚争霸的歹戏拖棚
第十一章 战略均势与弧兵大会
第十二章 柏举之战:惊心动魄的“东周第一战”
一、宿命:吴、楚之间的死结难解
二、其疾如风,侵掠如火:决战柏举
三、善始而不能善终的悲摧:入郢之后
第十三章 从“檇李”到“黄池”:吴、越鏖战的上半场
一、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吴、越死磕的背景
二、南下抑或北上:吴国在战略选择上的纠结
三、从檇李到夫椒:双方有如坐上过山车
四、一日纵敌,数世为患:夫差下了一步臭棋
五、当韬光养晦的越国对上忘乎所以的吴国
六、夫差有无后悔?当姑苏陷落的消息传来
七、黄池的落日:夫差赢了面子却输光了里子
第十四章 从笠泽喋血到姑苏陷落:吴、越鏖战的下半场
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灭吴的绝招
二、丧钟为夫差而鸣:喋血笠泽
三、城头变幻大王旗:姑苏城的陷落
第十五章 晋阳之战:变“争霸”为“兼并”的标志性事件
附录 晋、楚争霸主线下的春秋结盟之道
一、春秋时期的结盟与争霸
二、晋、楚争霸与结盟的几个阶段
三、春秋结盟的几个显著特征
改变春秋史的十四场战争
从战争的独特视角勾勒春秋时期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