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XX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2023-02-14 | 阅:  转:  |  分享 
  
XX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为深入落实XXXX精神,根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
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
件精神和我校“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立足学校实际,特制
定XX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XXXX精神,以“价值塑造、思维提升、能力培养和知
识传授”四位一体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坚持“以本为本”“以学生为本”,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抓住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契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与
人文情怀、专门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高尚品德与健康身心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二、基本思路着眼于“健康中国”建设对应用
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整体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推动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业评价与考核方法、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教学督导与质量保障、
协同育人与思政教育、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教师有特长、模式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
特质”的本科教育办学格局。三、基本原则坚持目标引领。以“四位一体”教育理念为引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考核方法、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发
展、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发现与解决机制。 坚持质量优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遵循质量提升与
内涵发展要求,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立足校情,设计改革方案,提出改革措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四、
改革目标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3至5年努力奋斗,建立“价值塑造、思维提升、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四位一体、“学校、
医院、企业”三方协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教融合的“四三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
具体目标:1.完善学校育人功能,建立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的长效机制;2.打造专业布局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培养
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3.加强学科管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加学科综合实力,发挥好学
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师,建设一支具备良好师德师风、教学意识牢固、育人水
平高的教师队伍;5. 全面落实“四有”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6.改善本科教学软硬件环境,提高教育信息化
水平,在开放性教学资源建设、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7.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程和课
程思政效果,坚持“三全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的发展潜力;8. 提高现代化教学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学生学业考核和教学质量监
控体系,形成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质量文化。五、主要任务(一)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确保形成育人合力。1.进一步突出和巩固人才培
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每2年召开一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研讨本科教学工作,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问题。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建设,发挥其对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监督与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全校教职员
工的教学意识,以学生为本,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二
)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高学科发展水平。2.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和《学科(后备)带头人考核与管理办法》,并按照办法
要求开展学科建设和学科(后备)带头人遴选、聘任和考核工作。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制定《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开展学科建设
评估,根据学科评估结果,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统筹兼顾学科发展,既要保障优势特色学科的水平和地位,又要支持薄弱学
科的发展,使学校学科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三)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发展。3.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坚持“专业建设始终要与国家、
社会、区域、行业的需要相结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
,科学制定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作好顶层设计。?4.调整优化专业结
构。按照“适度增加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招生规模”的总体思路,调整专业布局,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大力扶持优势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需的专业。5.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聚焦
“课程、师资、教材、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
代要求的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泛在式学习提供相应条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重视
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实验教学方法。围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比例不
低于30%。完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推进实验教学资源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共享。加大实验室为本科生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利用
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完善学校、医院、企业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临床教学医院和相关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积极性。制定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进一步规范课间见习及毕业实习等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过程性评价。做好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衔接,建立临床教师奖励
制度,调动临床教师积极性,不断提高临床教学工作质量。7.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定《教师编写教材管理办法》,实施教材奖励政策,积极鼓
励广大教师参加高水平教材编写工作。严格执行《教材建设管理规定》,作好教材选用工作。在教材内容和质量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前提下
,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教材委员会评选的优秀教材,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以及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充分
体现教材体系建设在育人育才中的重要作用。(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8.提高生源质量。主动适应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
新变化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完善吸引优秀生源的政策机制,适当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二次选择的比例,充分发挥学
生专业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工作。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校办学定位,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进一步明晰本
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课程内涵建设。10.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以学院(系、部)为依托,以教授领衔的团队为
主体,开发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艺术与体育等四大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引进高水平的视频
公开课、网络课程、在线课程;支持教师自主开发建设通识课程。深化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用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利用信息
技术创建多样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深化体育选项课改革,着力增强学生体
质,提高学生运动实践能力、运动技能水平;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成效评测方法
,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1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
”向“学习模式”转变,着力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学生的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12.引导教师从书写“教案”向设计“学案”过渡。教
师应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
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学案”,以此促进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转变。13.鼓励课堂教学创新。积极尝试“问题教
学法”、“案例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鼓励教师尝试“小班讨论”教学组织模式,注重
师生互动,提高课程兴趣度,提升学生学习效果。14.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引进课程资源平台或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教师依托在线课程资源或相关
平台,积极尝试翻转课堂,大力开展讲授与讨论结合、线上与线下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
课堂教学新模式。15.提倡开展开放式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结论、教学
评价等全方位开放,以科学的形式、方法和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特点,创设开放情境,设计和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要进行开放式学习,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及学习资源的开放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学习,实现价值、思维、能力与知识的同步发展。(六)适应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深度融合。16.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MOOC、SPOC、微课等在线课程建设,积极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丰富网络教
学资源,适时建立课程中心和资源中心,满足学生泛在式学习需求。17.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建立虚拟仿真教学
实验室,利用虚拟技术、仿真技术补充和完善教学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长学生见识。18.建设智慧教室。逐步建设适应翻转课堂及混
合教学改革需求的智慧教室,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软硬件支持,实现自动考勤、终端互动、无线投屏、云端资源共享、问卷答题收发统计、教
师教学内容录播、学生学习行为记录等混合教学功能,以先进的硬件建设倒逼混合教学改革。19.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完成教务管理系统升级换
代,实现教学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使教学管理信息化走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前列,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切实提高服务广大师生的能力和水平
。(七)深化学业评价和考核管理改革,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20.树立新的考核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
“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加大形成性考核力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学习与积累,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1.推动考核评价改革。鼓励和引导教师加强考核评价研究,逐步实现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
核目标向知识运用能力评价转变,考核内容向应用性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半开卷、
开卷、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以及多种方式结合等考核形式,并推行多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
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在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学生专
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22.推进考核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院(系、部)在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及成绩管理
中的主体功能,出台指导性实施方案,推进考核管理重心下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绩和考试工作的统计分析和反馈,以考核促进教学改进。(
八)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23.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成立学校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建立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发
现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文化名校”战略,充分挖掘文化育人功能。重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努力打造学校文化特色。24.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探索实践“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增强专业思政课程实效性。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
治教育元素,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 25.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改革。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认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26.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国家安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增强学生生
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实施《大学生分年级素质培养育人纲
要》,围绕培养“胸怀感恩心、传递正能量”的医大学子,开展分年级、分层次的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提升体系。27.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全面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将第二课堂有机嵌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才规律,借鉴第一课堂教
学育人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
化、规范化,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做好“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内容规划设计,
涵盖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七个方面,合理设置学分要求,实行积分换学分制度,通过全国高
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到梦空间)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记录、认证。逐步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九)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荣誉感。28.强化教师发展工作。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机构
职能。学校提供专项资金,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入职培训、进修访学拓展培训、教学方法改革专题培训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工作,帮
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29.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研讨,促进教
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通过创建教学团队,形成新的工作机制,激发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
有效指导,提升教师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30.加强制度建设。出台《教师本科
教学工作规范》,进一步增强教师教学意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建立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基本制度,鼓励
知名教授、优秀教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特别是“上好大学第一课”“上好课程第一课”。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每年重点
支持5-10个教学研究项目,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明确岗位聘任与业绩考核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在职称评聘工作中的权重,探索职
称评聘工作分类管理模式,引导教师投入高质量教学。31.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建立教师将主要精力积极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引导与激励体系,健
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完善教学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奖励制度,开展“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加强对获得较高教学
荣誉教师的宣传力度,鼓励教师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追求卓越。(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32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建设。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和督导队伍建设。坚持“督导结合、以导为主、改革创
新、助力教学”的督导工作理念,贯彻“教以树人、教以致用、教以得法和教以有效”四个评课原则,加强教学督导、质量监控、教学评估、教学改
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33.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适应翻转课堂或混合教学改革需要,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尊重和保护多
样化的大学课堂教学生态。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组织方式,建立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业成绩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
系,尝试实施教学质量红黄牌制。强化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发挥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对各教学环节的促进作用。34.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库建
设。每学期形成课堂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对学校课堂教学总体情况、分院系情况、分教研室情况、分职称等情况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统计分析,并向学
校各有关方面反馈,以促进教学改进,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十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35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文化
引领”协调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立学校、企业协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创新创
业教育持续推进合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纳入学校教学研究基金资助范畴。36.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鼓励
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形成“一院一赛事”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格局。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受益面,让每一名学生在校期
间都能参与至少一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等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教务处做好本科教育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以及具体改革任务的检查、指导和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改革项目的资源配置和督促检查,确保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与高质量完成。各学院(系、部)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本科教育改革的工作机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把本科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力度。学校加大对本科教育改革的经费投入,设立“本科教育改革”专项,统筹协调相关建设项目,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多措并举,保障本科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抓好工作落实。各职能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突出教学重心,明确职责,坚持以落实教学基本制度为底线,形成科研支撑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整体合力,促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院(系、部)是本科教育改革实施的主体,学院(系、部)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学院(系、部)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工作的学院(系、部)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学院(系、部)要认真研讨本科教育改革方案,结合学院(系、部)工作实际及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推进本学院(系、部)本科教育改革工作。1
献花(0)
+1
(本文系cf沧海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