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著名的人物的周围总是缺少不了各种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和蒋介石之间的恩怨情仇。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孙中山和蒋介石二人之间的联系。孙中山的妻子是宋庆龄,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他们俩是两姐妹,所以孙中山和蒋介石是连襟关系。除此之外,二人还在政治层面上相辅相成。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对于蒋介石的印象是,在我们的革命运动中,我们正需要此人。 孙中山此时正需要蒋介石的帮助。蒋介石向孙中山提出统一全国各省力量,聚集精锐已付之的导员计划。为了配合这个总体计划,又拟定了蒋中正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加以辅助。这与孙中山正筹备的全国性武装起义恰好吻合。二人在政治革命交互中配合的越来越得心应手,逐渐的孙中山对于蒋介石越来越信任。孙中山一生当中有四个孩子,但是只有孙科一个儿子,所以一直对这个儿子格外看重。1895年四岁的孙科因家庭原因随祖母搬到夏威夷的檀乡。在黄努鲁完成中学学业后,孙科进入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学士学位,并且还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和法学荣誉博士学位。 1907年,在美国的孙科加入了同盟会,但他只是做了一些文职工作,作为自由新报和大声周刊的编辑和城市记者。孙中山兼儿子工作如此努力,偶尔也会写几封信放在孙科的房间里。虽然父子之间的交流不是很频繁,但他们相处的很好。1917年,孙科结束了美国的工作,带着家眷回国生活工作。时隔多年,孙中山见到自己的儿子老怀欣慰。孙中山见到自己的儿子甚是欣慰,两人相谈甚欢。孙中山认真听了儿子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心得给予了肯定和支持,询问了孙科在工作上的想法和意见之后,决定让儿子到广州元帅府担任秘书。或许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孙中山位高权重,自己的儿子虽说刚刚学成归国,还没有崭露头角,但虎父无犬子,怎么也得给孙科安排一个更高的职位,貌似才更合适。但是,孙中山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孙中山知道,孙科虽说从小在国外生活学习,脑海中有很多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但是中国国情毕竟不跟国外完全相同,在国内政治革命的实践中,孙科还没有具体的经验,此时必不能委以重任。让他担任秘书一职,不仅能从基层做起,了解国内政治工作的特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磨练孙科的心性,这对于他以后的工作都是有好处的。经过了两年的锻炼,孙科的心性也变得沉稳。基层工作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加之胡汉民的极力劝说之下,孙中山终于同意让孙科担任广州市市长一职。不过多年的习惯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在离开了父亲身边后,孙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少爷脾气也慢慢的显现了出来。同时又因为多年来被父亲教导,造成了孙科在政治工作上反复犹豫,缺乏主见和果断性。同时多年在国外生活的原因也让孙科在思想上更偏向西方化一点。这也为他和蒋介石在后期工作中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大权,开始实行独裁专制,甚至对一些国民党官员实行打压和软禁。蒋介石的一系列行为引起国民党内部的不满。对于蒋介石的行为,孙科心中也是很不满,让他很清楚自己手里没有任何权力,根本无法对抗只手遮天的蒋介石。于是他选择了唯一有实力跟蒋介石对抗的汪精卫。随即,孙科找到汪精卫,同他说明自己意愿。此时的汪精卫也已经掌握国民党大部分权力,孙科的出现正好让他以合理的理由去反对蒋介石。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汪精卫就倒下了。汪精卫就倒了台,无奈之下,孙科只能投到了蒋介石的麾下。 不禁有人会问了,孙科曾多次表示自己对于蒋介石专断蛮横感到反感和厌恶,甚至还刚刚加入了汪精卫的正团,跟蒋介石唱反调,现在却转头就要加入蒋介石一派。蒋介石其实不仅是蒋介石,孙科自己对于现在的局面和处境也是尴尬至极,而蒋介石的气气量小,而蒋介石的气量小是人尽皆知的。之所以蒋介石会接纳孙科,无外乎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孙科的到来能够在政坛为蒋介石造势 二、孙科毕竟有着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工作经验是的的确确有点本事在身上的 三、蒋介石和孙中山之间的关系颇有千里马和伯乐的味道 蒋介石会接受孙科,也难免有孙中山的情分在里面。两人在工作中看起来是很和睦的,但是实际上孙科对蒋介石独裁专横的行为极为不满意,而蒋介石也对孙科的一些提议,两人的相处一度陷入面和心不合的尴尬境地。孙科虽然身居要职,但是没有兵权,这也就意味着他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利,虽然处于事业的低谷期,但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在这期间更是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北伐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也迎来了短暂的统一。此刻的孙科信心满满,国家统一重任既然已经完成,那么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新一轮的首要任务。他提出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国民党改革,从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但是,孙科并没有实际的权利,提出的先进理念也并没有得到权力中心人物的采纳。也正是这段时间,他被贴上了反复无常的标签。 在1932年,孙科向蒋介石提议实行立宪制度,但是遭到了蒋介石及国民党内部成员的多数反对,这不仅让孙科感到气愤和挫败,也让蒋介石对孙科越发冷淡。1948年,蒋介石一派也是强弩之末,同时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压抑已久的孙科认为眼下就是最好的机会,准备积蓄力量,一举击败蒋介石一派。但是,这一狭隘的想法被人民解放军所知晓。通过。解放军的循循善诱和耐心引导,最终孙科幡然醒悟,放弃了这一幼稚的想法,认可了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共同努力促进国家统一的大业早日完成。于是努力配合工作,迫使蒋介石接受和谈。眼看大势已去,短时间内也无法扭转局面,只能暂作缓兵之计,先退去台湾,待再则时机东山再起。无奈之下,蒋介石同意下野,在蒋介石逃往台湾之前,邀请孙科,但孙科却非常坚定地拒绝了。因为孙知道蒋介石是个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人,自己曾经多次反对蒋介石,尽管蒋介石不说,但心里却在记恨着孙科。 如果此时孙科选择跟随蒋介石去台湾,等待他的将会是蒋介石明里暗里的针对,甚至有可能连命都难保。没有了蒋介石扶持的孙科,很快便成为了国民党一些官员的眼中钉,被收走了所有职务。无奈之下。可只能与自己家人前往香港生活。可到达香港之后,孙科也没有过上平安安宁的生活。当时国民党败退后,一部分国民党人并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往台湾,而是选择来到香港。在听到孙中山的独子孙科来到香港后,这些国民党人便时常上门拜访。在这些人中,一部分是牧民前来拜访,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生活拮据前来借钱度日。遇到这种情况,孙科都会施加帮助。但时间久了,孙科发现自己的积蓄也所剩无几,而上门前来借钱的人仍旧络绎不绝。于是,孙科决定带着家人前往国外生活。但是天不遂人愿,到了国外,孙科的生活也没有好转。1965年,恰逢父亲孙中山百年诞辰,蒋介石借此机会再次向孙科发出邀约,希望他回到台湾。这次孙科答应了。 等到两人时隔多年再次相见,难免心里五味杂陈,可毕竟风云已定,两人也年岁已老,从前的恩怨也都心照不宣的不再提起。在回顾过往中,孙科追忆往昔,又重新燃起了对革命工作的热情,以75岁高龄任职东吴大学院长。在历经了70余年的岁月沉淀过后,孙科的心性已经极其沉稳,处事波澜不惊,眼界也更开阔,对人对事也更包容。在此工作了八年的时间,或许这是孙科晚年最幸福和安稳的时光。直至1973年,孙科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医院,孙科的生命在这一年画上了据点,而他和蒋介石数十年的恩怨纠葛也就此完结。想来,孙科出身名门,从小生活优渥,国外长大。接受新思想归国后,又在父亲的指引下在政坛施展拳脚,但因父亲的光芒太盛,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藏了他的光芒,甚至也在无形之中让他背负上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后半生与政治伙伴相处不算融洽,也不得志,再到晚年生活悲惨凄凉,孙科这一生也算是阅历丰富,耐人寻味。推己及人,世事无常,变幻莫测,每个人都想自己能够出生豪门,生活条件优越,不缺吃不缺喝,一生顺风顺水。可是乐清历史看过那么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才发现即使是伟人及其子女,也都有着诸多的身不由己和难言之隐,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所以,我们应该放平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安之若素。如果能拿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心态,那生活中也许反而会迸发出许许多多不经意的小惊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