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有所安不放逸&善与人同

 勇敢面对168 2023-02-14 发布于陕西

传习录(卷下)

图片

〇二】心有所安不放逸

「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译文

  “琴瑟与书籍,这两者学者们不可或缺,由于常有事可做,心就不得放纵了。”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琴瑟与书籍可以涵养自我,使心不得放纵了。

  工夫未尽时,找个正经事做,以收摄那颗不太安逸的心,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心有所安不放逸,吾心安处是吾乡。

  先生说,心性活泼泼,实无无念时

  心性所在、生生不息,心有则临在,临在则暂安,暂安则不放纵不乱窜,不放纵则不迷失,自心时时,在在明白,或琴瑟、或读书、或文字,自得其乐,”“自如

  先生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是非大矩忖度明,边界分限知得清,情不情,心不心,活泼泼一个人,人之常情寻常事,时不间断、空无间隔,或安静、或学文、或赏乐,闻见如常,心安处即吾乡!

批注:

①简编。书籍。

②业以居之。语见《易经·乾卦·文言传“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③参见《与陆元静》:“使在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使在我尚存功利之心,则虽日谈道德仁义,亦只是功利之事,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一切屏绝之说,是犹泥于旧习,平日用功,未有得力处,故云尔。”(《全集》卷四)

传习录(卷下)

图片

〇三】善与人同

先生叹曰:「世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

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译文

  先生感叹地说:世间懂得学问的人,只要这些毛病改不掉,就做不到善与人同了。

  崇一接着说:“先生所说毛病,也就是因为好高骛远但又不能舍己从人。”

  好高骛远、自以为是就看不到别人的好处,也就不能从别人那里学习善。

  智慧的人是无我的,他不自视甚高,不固执己见,像海绵一样,学习吸收他人的善行,和光同尘,能自己为善,和他人一起为善。

  好高骛远,好为人师,乃名傲之心。己不能达时,或巧言令色,或标新立异,尽皆“过犹不及”之人欲耳。以上种种,只因有我在,无我才能真正做到“善与人同”。

  “善与人同”可参照《易经》同人卦卦辞之“同人于野”,善基于野而与人同,而能同人。“野”本义郊外,自然宽广。外指天地玉宇,空阔无疆,內指中正平和,大公无私,内外一如。

  善与人同,真心而同。

  圣人教我“善与不善,于我皆有益”,见善从善,于我有益;见不善而内省(有则改之,无则自勉),于我亦有益。善与不善,于我自勉无“别”。

  人常“拜高踩低、喜高厌低、好高骛远、自以为是、自恃清高…”,分别心使然,正如先生所言“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

  人人真心一颗,真心不二,何来不同?若有不同,即非真心!

  善与人同,人即己,己即人,

  真己,非躯体所限之自己,而是本真的自己,本真无限,真己无“别”,无“别”无不同,“真”同非“相”同,真心而同!

批注:

①先生叹。佐藤一斋谓此叹恐暗指湛甘泉(若水)。不知所据。

②善与人同。语出《孟子,公孙丑篇》第二上,第章。参见《文山别集序》:“当颠沛之心,而不忘乎与人为善者,节之裕也。致自尽之心,而欲人同归于善者,忠之推也。不以蕲知为嫌,而行其教人之诚者,仁之笃也。”(《全书》卷二十二)

③崇一。欧阳德,参看第一〇四条,注一。

2022年10月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