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有道的人,不教以人民智力奸巧,而是教以大智若愚。人民之所以难治理,是智力奸巧太多。因此以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祉。懂得这两种治国观念就明白治国的法则,常采取最恰当的法则,就是治国玄妙的德,玄德精妙深沉,可以长治久安,同天下返朴归真,然后天下达到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有道者不教人民智力奸巧,因为,多知就多矛盾,多矛盾就多纷乱、纷争。数学中有无限循环小数,如圆周率,结果是无限,但无限对立有限,有限趋向道,而无限背离道,所以道德经讲“大智若愚、见素抱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易经观卦《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圣人掌握天道的规律,教化于人民,人民最终顺天地四时而生养繁衍,臣服于天地自然间。 现代教育普及率史无前例,社会物质财富空前的发达和丰富,可同幸福满足感并不成正比,有思想智力多元化引发的问题,如追求物质享有的快乐,满足感不会因物质享有就获得,同老子所言“使民心不乱”,从思想上改善会有效,如按道家理论更要返朴归真,显然与时代背离,因为不可能倒退到原始的“朴”。 大智若愚,最高的智慧和愚是一样,就是反者道之动的理论从“智愚”而言,说文解字“愚者、智之反也”,道德经文法“正言若反”。所以“愚”不是愚民政策,而是希望人民淳朴朴实,能够“大智若愚”,民风淳朴,社会就会安定,社会安定就是自然。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用智巧治国,用权势加上谋略,表面是足智多谋,实质是天下的祸根,从道德经而言是悖离大道的人为,用之为贼。春秋战国、秦朝,期间用了很多智谋机巧,天下动荡混乱,民不聊生,当时产生的百家争鸣,更是多智引发民难治的具体体现。现代有俗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多智巧的表现。 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治国之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察天下变动,减少智巧,民朴而天下静;这是老子的两种治国理念。也是对“以正治国”的延伸。本章属治国理政即内政,没有提及用兵,第五十七章是得天下、治天下,涉及用兵。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第10、51章都有此概念,第十章是圣人悟道之玄德;第五十一章是万物道生德蓄之玄德;本章是从“以智治国、不以智治国”两者中有效掌控,可达到治国之玄德;玄德的深邃,成就久远;“与物反矣”,反者道之动,道体是循环反复无穷尽,治国也是在动态中,常言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后随就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繁荣鼎盛”的天下大顺之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