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堂随笔——《金城北楼先生》

 刘小明一点堂 2023-02-14 发布于江西
金城北楼先生

 
 
 
 
 
 
 
 
 
 


总想写点关于金城的文字,是因为不同时间段接触到一些有关北楼先生的文章和事。比如,京城玩家王世襄生平里,有记述王世襄的母亲金章,出生书香,画的一手好画,方知金章乃金城之妹。许多年前,一位大藏家手上有把精美的成扇,扇骨为上好竹雕,精刻有“金西崖”品牌,一查阅,却是金城之弟。

最触动的是,我在电视台做“中国近现代绘画鉴赏”栏目时,上手过一件金城重要的作品。写此文,我寻了许久这件作品,网上没有,只能凭印象记之,大概画的是山中访道的山水立轴。从平远、中远至高远,纵深很长,构图极难处理。北楼先生以水落、亭阁、烟云处理虚实,山石磊落,隐约有高士彳亍上行,中锋勾勒轮廓,淡墨浅绛皴染,书卷气跃然。对金城的重视,始于此件作品。后来陆续读到一些他的或与他相关的作品,比如陈少梅专题中,云彰先生的《高士图》,清雅、宁静的画风。由此了解到民国时期金城创办的湖社。

这样喜爱一位画家,渐入佳境,与读画史相比,生动许多,而非干瘪的词条。随著对金城深入了解,引发不少胡思乱想,这也是我读书的特点。

  一是画家的生存模式。中国古代画家极少职业化的,这与西方截然迥异。职业画的西方画家,才更偏重技术成分;而亦文亦画、非职业化的中国传统画家,却以画悟道,小觑书画为小技,主张与社会、人生打通,只有这样的书画才视为上品。金城早年留学英国,攻读法学,归国从事的也是有关法学的公职。他在书画上的深厚造诣,也反衬出中国书画的一个深层道理,过于职业化的中国画家,反而匠气十足、容易狭隘、容易掉进绘画的小技。

  二则有个疑问,为何金城画的如此精到,却没在画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呢?可能有人解释为从清至民国画家高手如林。我想这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天妒英才,北楼公历1926年就走了,年仅48岁。而中国书画讲究人书俱老,其中的道理,不仅仅指技术的老辣纵横,更多指的是指传统文化的宗旨,是以书画载体,积淀人生感悟的总和。假设,北楼能如缶庐一般过耄耋之年,一定能创作出不少惊世之作吧。当然,历史是无假设的,我们只能在北楼的留世作品中流连,感受他短暂、流星一般的才华。

  三是我们横向比较一下金城同时代的中国画走向。近现代中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于是,留学风兴起,满怀抱负的青年,都想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找到解决心中疑惑的钥匙。金城留学英国,虽然主攻法学,但也学习了西方美术。与高剑父、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这些海归派做一些比较很有意思。高剑父吸收了日本画中水彩画的光影和设色;刘海粟吸收了印象派油画的用色技法;徐悲鸿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坚守古典写实主义一套法则;林风眠独钟马蒂斯那种夸张、变形,形成东西方交融的独特样式;而西洋风却没有半点濡染到北楼先生,从他的作品里,彻头彻尾领略到传统笔墨的书写性。这让我想起一个人,就是精通西洋文化、北大四才子之一的辜鸿铭,归国后,反倒愈爱老祖宗那套厚重学问。但有一点是值得深思的,那就是无论传统派、改革派、改良派、西化派,到了人生的晚年,他们都殊途同归,深深爱上传统笔墨的书写性。也许,中国人吃的、穿的、脚踩的都是如此清通简约的大写意汉风,这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文化身份。

2016.7.27.酷暑

金城作品欣赏


1.


2.


3.


4.


5.


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