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览及其他

 刘小明一点堂 2023-02-14 发布于江西

*


走进自然 采撷艺术

读书 | 漫游 | 写作 | 画画 | 视听

-------------------------------------------------

砚·边·随·笔

展览及其他

      前不久,有位小城文化馆老馆长走了。他生前导过不少戏,也写过电视剧《王安石》,省台也公演过。身边的人感叹凄凉,原因是,终了连一位领导都没到场。不要怨这些世俗口舌,活在当下,就这么现实。人走了,如果有位像样的领导做个总结,才算上了台面。

      议论这些干吗呢?其实是想说说展览。

      普通艺术家,要做一场展览很累,自己要充当几乎所有的角色。从策展、装裱、搬运、装挂、请领导等等,呕心沥血。临近开幕,还有可能失眠几天。劳累了数月的准备工作,也就为展览开幕一两天。自己累累是事小,最难的是请领导。一个展览,谁来看呢?懂行的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不懂行的像逛了一趟商场。所以,一个展览的成败,也就集中体现在,什么样的展馆、请了哪级领导。至于真正的艺术批评,是见不了光的。

      何苦呢?还不是国内缺乏艺术品和艺术家展示与评估的正常通道吗。

      展览这个玩意,大概是从外面传进来的。如果一个社会,一旦形成了健康的市场经济机制,那围绕这个机制,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我去过纽约的moma当代艺术馆,围绕艺术馆的周边,酒店、咖啡店、餐饮、商场等商业活动非常活跃。

纽约moma艺术中心

      也或者,银行、基金等金融投资领域,也会介入进来。这些行业,也能培育出一批上流的鉴赏家和批评家。

      上海的田子坊,曾经也有点小苗头,这得力于陈逸飞先生生前的一点小尝试。小展厅和艺术家工作室,以及餐饮、休闲文化等杂糅在一起,虽然规模不大,但成了游客、白领空闲时的好去处。

田子坊

      古人没有展览这玩法。文人士大夫大多只是三两知己,把玩册页、手卷,听琴、吟诗,信札往来等一些交流。虽然不像当代人,动不动几百平米的展览恢弘,但古人的雅集,才是有质量的交流与展示。

八大山人纪念馆

      南昌小桃花巷的黄秋园展馆、上海金山枫泾古镇的丁聪展馆,都是利用艺术家生前的故居改造的,地方政府可能给了一些用地、经费和政策上的扶持。不铺张的温和。如果真正上到世界级或国家级的分量,国家出面,建成南昌八大山人、上海的陆俨少、深圳的关山月那样规模的艺术馆,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黄秋园纪念馆

乌镇木心美术馆

      木心美术馆,就得力于乌镇的领导有眼光,用了陈丹青这样品味高的人。虽然没有大领导领衔,但品位摆在那里,时间越久,越能显出他的实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