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环保从业生涯》(三)

 斐言乱语 2023-02-14 发布于湖北

——艰难求职路

一个人的一生,关键的就那几步,就看你如何走,而且这关键的几步,基本上都在青少年时期,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择业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步。

99年春节后,就业就成了我们千禧届毕业生的头等大事,那个时候,考研并不像现在这么盛行,一来很多的厌学的学生认识到大学并不是那么好混;二来贫苦家庭的学生想早点走向工作岗位减轻家庭负担;三来当时的研究生升学率并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况且我们所在的学校只是一个二本。找工作成了大四学生的头等大事。

但说句真心话,对于当初环境工程的学生来说,能找到一个专业对口,薪水不错的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我,一个来自贫苦农村的孩子来说,选择并不是很多,甚至能找到一份工作都很难。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几个选择,回乡还是在外打拼,托关系还是自己找工作,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改行(被迫),但当时我根本就考虑不到这么深,目的只是找到一份工作。对于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孩子,对于大城市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毕业实习我们在上海宝钢,诺大的上海让我很难找到方向,还有大城市人的排外思想,就算在南昌学习了四年,对我从内心来说,依然没有融入城市。找工作时,我首先排除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现在看来,到现在我没有作出一些成就跟这个选择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大城市的机会更多,人的思维更活跃,背后是我内心的弱小和自卑在作祟,但后悔药是没有的。

比我们高一届的毕业生,可以在分配和自主择业之间选择,但到了我们这一届,已经不包分配了,全部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参加各种“双选会”。

在是否回乡这个问题上,父母肯定是想让我回到老家,而我也有类似的打算,曾经有一次回西安参加招聘会,投了不少的简历,基本上都是泥牛入海,全无回音。对于那场招聘会,其他的情节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招聘场馆大门打开后,几乎不用你走,就随着人流涌进了场馆,有些企业的招聘台位前,我基本上被前后左右的人能挤着双脚离开地面。

工作不好找,父亲也知道,在我印象里,父亲为了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求过别人,但是为了我的就业,拉下来老脸,也开始找门路。说是门路,基本上也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父亲曾当过生产大队的小队长,那个时候上山下乡,村里曾驻过几个知青,也许是父亲对于知青下乡期间有所照顾,因此和几位知青一直保持着联系,所谓的联系,就是知青留下了电话,父亲有事情会打下电话,或者乡下人进城办事,到知青家里歇个脚而已。

为了我找工作的问题,父亲带我找了一个知青,那个时候对方已经是某研究所的所长,当父亲说明来意后,对方说说可以试试,但是需要点经费打点关系,父亲问多少,对方伸出三个手指,父亲说三百,对方不让父亲猜了,说三万。父亲听完就摇头,说工作不好找了,拉着我要回家,父亲的失态,都忘记了和对方打招呼告别。时光已经流逝多年,当初的情节我只记得这么多了。大学四年,学费和生活费大概花了家里3万元,对于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我在学校省吃俭用,父母在家含辛茹苦,已经使得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好不容易将儿子快供毕业了,找工作的打点费相当于再供一个大学生,父亲是如何也想不到,也办不到。

我们不去评判那个时代,但有些现象却是现实存在的,有钱有关系的走遍天下,没钱没路子的寸步难行。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发誓找工作要靠自己,以后的大事也要靠自己,不能再给父母增加压力,增加负担。毕竟父母将我养大不容易,而且集合全家之力,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钱供我读了大学。至于找工作,我于心何忍,还能让父母担惊受怕,操心劳神,在西安参加完招聘会,找关系不成后,我和父亲回了老家后就很快的返回了南昌,继续踏上艰难的找工作之路。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就是因为穷孩子没得靠,没得靠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靠自己的不怕困难的不屈不挠,最终养成了独立自主,自我成长的路子。现在看来,我当初的决定应该是对的。

家里是指望不上了,找工作只能靠自己,于是我和同学们四处参加招聘会,很多场次都忘记了,但有几次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有一年冬天,我和班长浙江的同学去了杭州,参加在某一个高校的招聘会。坐绿皮的火车硬座到了杭州,时间是凌晨4点,那天杭州飘起了雪花,天气异常寒冷。我们到了同学的高中同学的宿舍楼,在楼道里御寒,大家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跺脚,怕影响别人休息,三个小时要么站着,要么靠墙蹲着,直到别人起床上学了,才在别人的铺位上休息了一会,然后就去参加招聘会,由于网络还没有普及,任何招聘会都是人山人海。那个时候,由于经济水平限制,环保岗位的需求不足,招聘会结束,还去了一家链条厂面试,厂子很小,环保设施及其简陋,去面试的学生一长排。为了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考研,有的同学考了两三年,基本上半年工作,半年复习。

还有一次招聘会,是在武汉的洪山体育馆,班上的同学来了近20人,最终只有我找到了工作。倒不是因为我成绩好,也不是我有多优秀,最主要是我的预期低,先就业再说,有的同学听招聘负责人说工资才600元每月,连简历都不投了。我投了简历,返回了学校,后来接到了面试通知,记得当时我在陕西老家,直接从西安到了宜昌面试。面试我的人是后来的公司的总经理,时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当时的招聘负责人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部长。后来入职了,工资并没有招聘会时说得那么低,试用期750,转正增加到900,年底还发了年终奖,十月份公司上市,还发了500元的上市奖。

现在招聘面试,很多应聘者总问工资多少,或者不谈能力只谈工资,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用人单位不知道你的能力如何,怎么可能承诺你多少工资,薪水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要求出来的,是用能力和成果换来的。但现实是,一代一代的天子骄子,依然好高骛远,不可一世,唯有被现实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才醒悟过来。

从宜昌回到南昌后不久,我收到了企业寄来的协议书,那个时间应该是2000年3月。从宜昌到南昌,坐汽车到武汉,再从武汉到南昌,估计12个小时就够了,结果我坐了24个小时的火车。当时只想着火车票半价,从宜昌到武汉坐火车,往北要经过襄樊(现在襄阳)然后再往东到武汉,从武汉到南昌,又坐了三角形的两边,南下到长沙再往东。多花了12个小时,就是因为无知,但我们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无知但是自己不知道,还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2000年7月1日,我没有在学校逗留,没有儿女情长,迎来送往,先回了趟老家,在家里干了两天农活后就去了宜昌,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记得毕业当时,全班36人毕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就只有5个人。很多年以后,我再思索为什么安琪酵母选择了我,除了我对薪资的预期比较低,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态度比较端正,让我去宜昌面试,我就去,能力潜力如何先不说,但是我对应聘这个事情是认真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一个城市,不愿意去面试,经常打电话问,你们能给多少工资,答应给足了,满足要求才来面试。做任何事情,除了能力,决心非常的重要,面试都不参加,证明你对这份工作不够敬畏,用人单位拒绝你一点都不冤枉。其次,要感谢母校的培养,当时武汉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并不多,而母校南昌航空大学,1984年就开设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记得去年专业排名,母校环境工程专业全国排名35位,比武汉市内所有高校的此专业的排名都要高。这些事情是我很多年后才认识到的,估计当时公司也是知道的,而我当时却一点不知道。现在有的人,特别迷信自己的能力,不可一世,错把平台的力量当成自己的能力,最终离开了平台,也许你什么都不是。

找工作就写到这里,在此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前东家安琪酵母给予宝贵的工作机会。明天开始写曲折的工作经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