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必须自己去做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大人物”,戏谑着打招呼,会说:“耶,您亲自过早(吃早餐)啊!”当然这是一个玩笑话,作为一名社会人,基本的生存能力,或者说自理能力是必须要有的,包括会自己吃饭,会洗衣服,会运动,会交朋友等等。生活自理能力要从小培养,需要父母有正确的教育观,而且要付诸在行动中。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特别是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有一些父母抱着不能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考上名牌大学是唯一目的,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考出好成绩,父母包办了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一些事务。结果孩子是考上大学了,但是进了大学,不会与同学相处,性格变得孤僻敏感,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学根本上不下去而选择了退学。有的父母选择大学时期陪读,但是孩子总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父母也没有办法陪一辈子。生存能力,是人存在与社会的第一能力,但今天这不是我想要去重点谈的内容,今天我想讲讲除了生存能力以外,我们必须自己承担的事情。 一、亲自去读书 经常遇到朋友发感慨,说现代社会能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书人不多了,移动互联网和职能手机的普及,各种的屏幕占用我们太多的时间,吸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有的朋友告诉我,读啥书啊,抖音和B站上,你想要知道的知识都有,何必还要花钱去卖书读书。有的朋友告诉我,他每天早晨起床,必须要读完某几个公众号文章,不读完就会愧疚自责,感觉自己辜负了时光。有的朋友讲,实在是没有时间读书,他一般选择听书。还有的朋友给我讲,读书有啥用,作者肯定不会把他真实的想法讲出来,写出来的内容都是骗人的,特别是那些自传。 当前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更多的农村人来到城市生活,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城市人口密集,各色各样的人让我们学会了攀比,也使得我们的欲望无限膨胀,人们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做任何的事情,首先要问有好处没好处,有用没用,没用的事情一律不作。谈到读书,不少人一来觉得有用,二来太忙没时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读书无小用,但有大用,短期看起来无用,但读多了就有大用。还有句话讲,时间就像女人的乳沟,挤一挤总是有的,时间是合理分配出来的,我们要学会把我们日常消耗的无效时间用于读书,时间也是大把的。 不读书和读书的人相比,不读书的人的世界就是自己经见的一小块世界,读书可以拓宽一个人看到的世界。很多人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人,要么偏信偏从,要么盲信盲从,对很多的事情没有自己的观点,往往人云亦云。我们褒奖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就是“这个人有思想”,而思想来自于哪里,实际上来自于他大量,或者说海量的阅读。各种的短视频也许能教给你一些知识,但是成年人最缺的实际上是高的认知;读公众号文章、听书、参加各种的读书会、甚至培训上课,只能起到激发兴趣,引导你去开始读书的入口,听书等根本代替不了读书。抱有“读书无用论”的人,不提也罢。 二、亲自去思考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记忆,有想象力,会思考,但现实中,真正会科学思考,会客观思考的人却并不多。人类学家说社会实是被欲望和虚荣推动前进的,但是只有欲望和爱慕虚荣远远是不够的。一个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过去几千年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被记录在书籍中,书籍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一个人只有拥有丰富的经历,接收到了足够多的观点,开始去评判孰对孰错的时候,才能学会真正的思考。学会思考后,才会去做分析、判断和选择,才会计算一件事做与不做后的利益得失,如果自己能够接受的世界太过狭小,而又不去阅读,充其量只会想想而已,结果也是想而不得。我们都说选择大于努力,但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在于会思考,会判断,会决策,不会思考,就不会做选择,最终的选择也就是随大流了。 作为一名企业的领导者,最核心的领导力在于决策力,也许不少的领导者有强大的智囊团,或者军师,但是最终采纳不采纳他人的一件,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决策,要决策当然要去学会思考。做企业,盲目的去模仿跟风,没有自己独到的眼光,最终可能只是赚点小钱,甚至还要赔钱,最大的原因就是选择错误,不会思考。现实中很多聪明人,跟他讲问题一讲就通,只能说明他接受能力,或者悟性尚可,但是一扭头将别人的忠告抛之脑后,依然我行我素,坏毛病依然缠身。这样的聪明实际上属于小聪明,因为他根本没有可能去体验改掉这些毛病会收获多少好处,不改能会给自己带来多大伤害。纳瓦尔先生说:“真正聪明的人是思路清晰的思考者。”思路清晰,当然是会思考,会客观的思考,会深入的思考,会深度的思考,会更长远的思考。如果我们不假评判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不加的思索反对别人的观点,实际上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思考。 三、亲自去劳动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做“工作是获得尊严的唯一方式”,有朋友告诉我,这个观点太绝对,太偏激了。没有战乱的年代,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积累了不少的物质财富,社会上有部分人可以不用辛勤的劳动就可以享受丰裕的物质财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但当我们来到人生终点的时候,能给我们带来回忆的,往往是我们通过艰辛努力取得的成果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这种感觉,就是是由工作或劳动来带来的,继承父辈的财产很难给我们带来如此的感觉。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实际上马斯洛在去世前,曾提出了第六层需求,就是自我超越的需求。实际上从第三层的需求开始,都要靠一个人勤奋的劳动获取。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有两个人做对比,前者靠继承父辈的遗产成为千万富翁,后者靠白手起家个人创造获累计下千万资产,我们会给予哪位更多的尊重,毫无疑问是后者,这就是工作带来的。 现实中,我们很多的父母由于自己吃过太过的苦,为了让孩子不吃二遍苦,拼命地省吃俭用,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包办了孩子除了考取好成绩以外的所有事情,让孩子过的安逸舒服;给孩子安排好了人生,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力,最终也让孩子丧失了奋斗的权力。通过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我们才会珍惜,轻轻松松到手的东西我们往往不会去珍惜,中外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很多的家族企业逃不过一个怪圈,就是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甚至不用到第三代,二代已经把家业败光了。 跟随刘邦打下天下的萧何谈到是否给子女留财产,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的后世若贤能,必能师法我的俭朴,根本不会在乎家产;后世若不贤,再多的家产也会被人夺走的。”实际上后世的曾国藩、林则徐等人也讲过类似的话。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写到,作为父母的,我们你能给孩子留下的,只有自信、高的认知和良好的家风,至于财产,也许是个负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上的意义,就是要去创造,给子女留下大量财产,而不能传承高的认知,实际上是在剥夺子女创造的权力。 饭要自己吃,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自己做,一件一件的做;自己的命运要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人生的选择要自己做,决不能假借他人。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生,还要自己亲自读书、思考和奋斗(劳动)。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让我知道您在看,如果您认为本文对朋友有所帮助,可顺手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