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管理工具之检查表/调查表/核对表 QC七工具/QC七大手法

 学习新知识tzh 2023-02-14 发布于广东

说排列图、分层法、检查表等质量工具,可能容易想到QC七工具。它们属于QC七工具,但是不能局限在QC七工具中,质量管理发展了这么多年,有些工具方法也在发展和完善。从目的出发,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能活学活用,不被束手束脚。达到目的才是重点,而不是照猫画虎式地有样学样。为什么要这样提示啊?因为质量管理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检查表这个工具在现在的企业环境中,应该有更广泛的含义。

要想分析和改进,就得先有数据,没有数据怎么分析啊?排列图、分层法、直方图等工具的使用也需要先有数据或信息,所以,数据收集就成了基础。说数据收集有点局限,应该说成是了解事实,掌握客观事实。收集数据,怎么变成了“了解事实”?是不是太广义了?先别着急,下面就解释一下“数据”。

什么是数据?是不是先想到数字或数值?其实数据的范围很广泛的,数字或数值只是数据的一部分而已。既然是企业相关的,还是用ISO 9000的术语定义更合适。按照ISO 9000:20153.8.1的说法,数据是关于客体的事实。所以说把收集数据,转化为了解事实,掌握事实,或把握现状,都是可以的。

图片


检查表(check sheet)就是数据收集或“了解事实”的工具,而且简单又实用,也可以说,想复杂也复杂不起来,因为收集数据这件事从本质上说不复杂。但是,要想把收集收集好,并且还能一边收集一边整理,那就不算简单了,需要先做好策划,明确需要收集的内容,提前用分层法做好分类,以便在收集过程中直接分类,没准还能提前发现一些问题,有更多的启发。质量工具之分层法(点击文章链接)中也说过,检查表中也用了分层法。

下面的案例中有批次的分层,外观不合格项目的分层。

图片

检查表,有时也称为调查表。从字面意思上,调查表好像比检查表的范围更大。为了让检查表这个工具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咱们就拓展一下概念,从收集数据拓展成调查研究。数据收集只是调查内容的一种或一部分,从调查的上位或全局看数据收集,或许就更有启发。

如何做好调查?如何把收集数据这件事做好?比如,去调查或收集某某行业的数据,应该怎么策划?应该怎么收集?如果让你去调查一个公司,你会怎么调查?调查什么内容?需要收集什么数据和信息?看似很简单的检查表或数据收集,感觉在工作中很简单,如果放在更大的任务或课题上,也可能不简单呢!一块砖有多大价值?有多大用?关键是看用在什么地方!在一项重要工程上,一块很普通的砖,都可能有很大的作用,不可小觑。如果是路边马路牙子上的砖,作用可能相对较小。人也一样,如果明确了目标,知道了自己的使命,也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和规划。

既然调查一个行业或一个公司,可能也不是那么简单,那么,也可以说收集数据这件事有时也不一定很简单,这就说明检查表这个工具方法的作用,可大可小,关键是你怎么用!还是之前总说的那些话,如何提升思维能力,这是重点。一个工具方法,如果能影响和改变思维能力,能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体系中,那就不仅仅是在工作中适用,可能在很多领域都适用。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图片

图片

收集数据这样的工作,也可以适当分分类,对于已经熟悉的领域,一般就像上文所说的,有方向,有分类,直接去调查或收集数据,不但有目的,也有了具体的调查内容,可能都是一些固定的套路,没什么新意,所以感觉简单。对于全新的领域,需要做调查,那就需要方方面面地收集数据,确保全面性,还要有一定的思路和逻辑,这方面的经典案例,请阅读毛主席的《寻乌调查》。毛主席调查一个县城,那叫一个详细,不但很详细,而且很有思路,很有系统性。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从调查的内容看“调查表”,这还不充分,还是得从目的出发,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调查?调查的内容是用来做什么?这是初心,这是动机和目的。根据目的做调查,才能做好调查。做什么事情,都要明确目的,这是过程方法的基本套路,说着简单,用习惯了也不容易。

虽然笼统地说,检查表是收集数据,但是有时候也需要策划,即为什么收集数据?收集什么数据?如何收集?什么时候收集?收集多长时间?收集多少数据?收集什么条件、什么情况的数据?谁去收集?是否需要多个渠道收集?是否需要进行数据对比?以防止数据失真。再拓展一些,是否需要保密?需要什么支持?需要谁配合?需要什么资源?这又是结构化的方法,系统化的分析和思考。这也是策划的价值!比如,哪里有数据?从哪里收集数据更准确?这都是策划时要考虑的。

一说检查表,有时会感觉就是填个数据,做个记录,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因为检查表也需要策划或设计,填写检查表只是数据收集这个PDCA中的“实施”环节,这也是从过程或流程的角度来看检查表。说到PDCA,也应该想到闭环管理,为什么用检查表?用检查表的目的是什么?达成目的了吗?输出满足输入,从目的开始策划,到达成目的,这就是闭环。

很多工作内容都是已经被策划好的,所谓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按部就班工作就行了。有时候,可能只是在做工作,不一定知道背后的思路和逻辑,这样的工作经历获取的是经验,对于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不一定有什么大的帮助。只是重复,不需要思考,没参与策划,就像搬砖和垒砖一样的重复,如果不自行思考,就只是重复的经历和经验而已。

怎么用工具方法很重要,用在哪里或用在什么地方也很重要!要用对方法,用对地方!简单的工具方法,也可能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能用好!如果让你去调查一个县城,调查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你会怎么调查?收集什么数据和信息?这样的情景设置,可能会让你对工具方法有新的认知和理解。再次建议阅读毛主席的《寻乌调查》,和毛主席学习如何调查一个县城,需要收集什么数据,另外,还要注意,毛主席为什么要调查寻乌县城?结合目的,再看调查报告,才更有收获。在此推荐两个公众号,“卢克文工作室”和“宁南山”,感受一下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的应用能力和效果。其他公众号也有很多的行业分析和行业调查,内容也很专业,或者是调查得很专业。

就像是在一个关着门和窗户的屋子里,看不到什么,只要打开了窗户,即便不出屋,也有更广阔的视野,可以看到更多的事物和事情。工具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或许也是如此,需要打开工具方法这个屋子的窗户,可以看到更多的场景……不局限,不束缚,解放思想,拓展更多的边界,打开更广泛的视野!

武术中的枪为百兵之王,由枪尖、枪杆、枪缨、枪纂等组成,并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说法,似乎也说明练着和看着简单,练好不容易。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枪之法,……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这是不是在说练枪的心法呢?心能忘手,手能忘枪,用而不知用,人枪合一,随心所欲!

包括检查表在内的很多工具方法,就像是质量武器,就像是练枪。还可以将检查表和数据收集比喻成枪尖或枪头,能否发挥出枪头的威力和作用,关键是怎么用枪杆,有什么样的武术水平。武术的套路就像是“策划”,还像能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体系流程,要不然固定的武术套路不能应对变化的对手。

数据收集,也要有个方向,有个套路,是按产品种类收集?还是按不同人员收集?目的是什么?这是决定方向和套路的前提。结合分层法,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和记录数据。也可以多个分类或分层同时进行,比如按类别,按内容,再加上时间或时机,设计成内容更丰富的检查表格式。另外,很多相关信息也可能需要在检查表中体现,比如收集数据时的时间、地点、人员,以及其他必要的信息,如目的、背景,条件等。检查表或调查表,也是“表格”,经过了策划的检查表或调查表也是结构化的表格,体现了策划的思路。

图片

图片

收集数据有什么用?为什么收集数据?是为了调查、研究、分析等,很多时候,收集数据和调查是一起的,调查过程中也需要收集数据。所以检查表,在有的书籍或资料中,也称为“调查表”。很多专业的调查报告都很有详细的数据支撑,很多事情或内容用量化的数据,更容易说清楚。分层法是一些工具的前提,那检查表也是一些工具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有了检查表收集的数据,才能使用其他工具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检查表收集数据,这样的描述容易有局限性。想知道什么内容?什么数据和信息?这样就有了更广泛的理解。检查表或调查表,包括点检表,都是为了收集数据和信息。按照《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的内容,用的是数据收集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的范围更多,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检查表(check sheets),数据表(data sheets),检查单(check lists)。看来质量前辈们很是理论自信啊,不局限于检查表中,更不会局限在QC七工具中。

以下内容来源于《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

图片

图片

图片

下面内容来源于《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第4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检查表或调查表难道仅仅是收集数据吗?也可以在收集过程中利用设计好的格式,直接整理数据,在填写过程中就对数据进行了分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计算和分析。如果就是收集数据,这也说不上是质量工具了,既然称为工具,就意味着有优点,对工作有帮助。只是记录些数据,何以成为工具?在检查表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按照既定的格式对数据进行了分层或分类,也有一定的计数、计算和统计,然后就可以再此基础上制作排列图,直方图。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图片

强调一下,检查表不仅仅是收集或记录数据,而是更好的、更有水平地收集和记录数据。既然是收集数据的工具,肯定有它的优势或优点,收集和记录数据只是基础,还能体现出分类,计算、统计效果来,也能结合各种图标或图形来体现数据及其统计结果,更容易看出问题,看出规律,比如,按发生部位记录不合格,显得更直观,在哪个部位数量较多,可以一目了然。更直接的方式是直接在产品或样品的相应部位上记录数据或结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按时间记录,按产品记录,按不同的部位记录,按种类记录,填完了检查表,就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和分析,最基本的是分层或分类,以及体现数量和趋势,这么说的话,调查表或检查表,也是调查报告,也包括或体现了图表的形式。

看下面这个检查表的案例,是不是有点像直方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检查表或调查表,这不就是报表,报告,图表吗!有可能是固定的、定时的检查或调查,有的是临时的,特定的检查或调查。如果是按工序,按产品,再结合不良内容和时间等,记录到一个表中,生产时就记录,就成为了日常的报表。也就是说,如果是需要定时的,有规律的收集数据,确认或了解现状,就成了日常工作中的各种表格、记录、报告。

图片

想一想,几十年前,是不是有可能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还不算足够成熟,连基本的报表和报告都不完善,所以有了检查表这样的工具。虽然检查表号称是收集数据,是检查或调查所用的表,感觉像临时的、特定的调查用表,一般不会联系到日常用的报表,其实各种收集数据的表格,都是检查表。

想一想,即便现在的一些企业,在报表或表格方面,还真就做得不太好,还有很多改进空间。用现在的水平,和几十年前比较,的确很有优越感,现在的一些方法和最佳实践,都是很常识的内容,但放到几十年前,那就是高级水平。所以呢,要与时俱进,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事物,有时不能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工具方法的应用场景中。思维和思路可以借鉴、参考,但是具体用法不一定非得局限或停留在过去的方式中。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还得再强调一下,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收集数据和信息的目的是什么?先有目的,才能策划如何调查或检查。一般都有哪些目的?那就是了解或把握现状,这是表面的目标,深层次的是识别差距,识别问题,发现改进空间;还可以是通过调查了解的信息做分析、判断、评价、决策等。更接近本质的回答应该是了解事实,以便于基于事实的决策,换句话说是“实事求是”中“实事”或了解事实。

下面是检查表的语音讲解:

检查表或调查表,是提前策划和准备的,具备结构化的特点,还能起到“提示”和“防错”作用,比如审核的检查表,点检表,设计检查表等。

可以调查哪些内容?什么都可以调查,想调查什么就调查什么。在工作中的调查一般有质量情况、不合格情况、不合格原因、顾客满意、过程绩效、成本、产能、业绩调查、经营调查等等。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可以是计量型数据,也可以是计数型数据(如收集频数,不合格数等)。日常工作中的点检表,也是收集数据,收集的可能是定量数据,也可能是定性数据。

需要什么类型的数据?需要多少数据?什么时候的数据?用什么方式测量?如果更广义地说,信息和数是否准确?消息或情报是否可靠?如果这些算是数据和数量和质量,另外,有时还得考虑收集数据的成本和周期。

如果是一个新任务或新课题的调查,那就需要按“过程方法”考虑其完整性和准确性。毛主席的《寻乌调查》非常详细,考虑得也非常周到,如果你去调查一个县城,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一个公司的质量情况,管理水平等,你会怎么调查?需要什么数据?思路是什么?如果调查得不完整,有的信息未体现出来,就可能无法满足顾客或领导的需求,有时还可能会影响决策风险。

总结:检查表或调查表就是收集数据,了解事实,并且要完整和准确,这里的完整是指“应有尽有”,准确,也是有一定的可靠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